摘要:“大家站在中华门瓮城上,既能看见紫金山的轮廓,也能追溯六朝至南唐的城市中轴线,更能触摸到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烽火记忆。”9月28日,“书香城韵 阅向未来”9·28经典诵读活动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启动,8小时不间断读城直播同步开启。活动的一开场,南京城墙博物馆馆长
“大家站在中华门瓮城上,既能看见紫金山的轮廓,也能追溯六朝至南唐的城市中轴线,更能触摸到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烽火记忆。”9月28日,“书香城韵 阅向未来”9·28经典诵读活动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启动,8小时不间断读城直播同步开启。活动的一开场,南京城墙博物馆馆长马麟受邀在中华门瓮城担任“读城”云导游,带领广大网友走读南京城墙,讲述这座660岁建筑背后的历史密码、文化价值与传承故事。让广大热爱南京的朋友们通过南京城墙,更加读懂南京这座城。
一座城门的千年叙事
中华门这个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但你知道这座城门是怎么得名的吗?
“很多人知道中华门是明代南京十三座城门之一,但少有人知它的根基早在南唐就已埋下。”马麟的话语里满是对中华门历史沿革的熟稔,他介绍,中华门的前身是南唐江宁城的南门,明太祖朱元璋建南京城时,在其基础上扩建,并因当时雨花台名为“聚宝山”,而将对着雨花台的门命名为“聚宝门”——这一名字沿用至民国时期,1928年改名为“中华门”,自此,这座城门便与“中华”二字紧密相连。
作为南京现存、且世界规模最大的内瓮城,中华门的“硬核”军事防御设计堪称明代筑城技艺的巅峰。“它南北长128米、东西宽118米,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三重瓮城环环相扣,搭配三道闸门、四重券门,再以石材夯筑、城砖垒砌,形成了一套‘易守难攻’的完善防御系统。”马麟指着瓮城的墙体解释,即便在战火中,这套系统也展现出惊人的坚固性——1937年南京保卫战时,雨花台作为战略高地被日军猛烈进攻,守军退守中华门顽强抵抗,“当时城台上的清代城楼被炸毁,但城台本体顶住了坦克与炮火的侵袭,最终还是在守军撤退后才攻入城门。”这段历史,让中华门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成为中华民族英勇抵抗的“精神堡垒”。
如今,南京城墙正以“中国明城墙升级项目”的身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马麟看来,这座城垣能站上世界文化遗产的候选舞台,核心在于它满足了三大独特的遗产标准——技艺典范、规划典范和人地关系典范。“国外的城堡多是领主或国王为保护自身建造,而南京城墙是为百姓生活设计的。”马麟强调,南京城墙内不仅有宫殿,更有密集的居民区、商贸区,“比如中华门内就是十里秦淮,历史上这里市井繁华,城墙既是防御屏障,也是百姓生活的‘边界’,这种‘以城护民、以民兴城’的关系,是南京城墙最温暖的价值。”
全民守护,让660岁遗产“活”在当下
跟随马麟漫步在城墙之上,在中华门瓮城东侧,一座现代建筑格外显眼——这便是南京城墙博物馆。马麟介绍,这座建筑虽然年轻,却与古老城墙相得益彰,更在去年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观众能找到不同维度的“城墙记忆”:老南京人能在展陈中看到小时候城墙下的生活场景,年轻人会为“网红砖刘德华”打卡,学者则能通过文物研究明代筑城技艺。
“我们的基本陈列围绕‘南京城墙的历史、价值与保护’展开,同时还做国际化交流,开馆以来已办过两场国际展览。”马麟说,博物馆的意义,就是让600年的城墙不再是“静止的古迹”,而是能与当下对话的“文化平台”。
“明年南京城墙就660岁了,保护它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长期工程。”马麟坦言,为了守护这座城垣,博物馆建立了一套“科技+人文”的保护体系。在科技层面,城墙本体上布设了1700多个监测点位,实时监测风化、震动、植物侵害等风险,数据会同步传输到遗产监测数字中心。
而在人文层面,“颗粒归仓”行动开启全民保护模式。“南京城墙砖质量极高,历史上因拆损,不少城砖被用于建房、筑墙。近年来城市更新中,很多市民在拆迁时发现城砖,会主动联系我们。”马麟介绍,这些无偿捐献的城砖,一部分用于文物研究,一部分用于城墙本体修缮,“目前我们已回收了60万块城砖,每一块都有铭文、可溯源。”他感慨,“颗粒归仓”不仅是回收城砖,更是凝聚市民对文化遗产的情怀,大家愿意无偿捐献,是因为都懂这些砖是南京的根,要守好。
“走读”尾声,马麟站在中华门瓮城上,望着往来的游客说:“阅读南京城墙,就是阅读南京的城市精神——它有明代筑城的智慧,有抗战时期的坚韧,更有今天全民守护的温暖。未来,我们会继续用‘读城’的方式,让更多人爱上这座城,传承这份文化自信。”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宋经纬 王凡/文 蔡玥 李广东/摄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