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6日,阳澄湖第一篓“青背白肚”的大闸蟹破水而出,正式拉开今秋蟹季的序幕。“公蟹5两,母蟹4两!”蟹农钱阿姨掂着手中沉甸甸的收获,脸上绽放出笑容——这不仅是她一年辛劳的回报,更是2025年阳澄湖大闸蟹丰产的缩影。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于瓅 王嘉楠 季建荣
秋风渐起,阳澄湖的蟹农们终于等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
9月26日,阳澄湖第一篓“青背白肚”的大闸蟹破水而出,正式拉开今秋蟹季的序幕。“公蟹5两,母蟹4两!”蟹农钱阿姨掂着手中沉甸甸的收获,脸上绽放出笑容——这不仅是她一年辛劳的回报,更是2025年阳澄湖大闸蟹丰产的缩影。
蟹农钱阿姨与刚出水的大闸蟹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但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疑问声也随之不断响起:是不是过水螃蟹?正不正宗?品质行不行怎么看?浙江本地产的大闸蟹又如何了……一系列问题,都抛到了大家面前。
从阳澄湖回来后,针对这些问题,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丰收,不仅仅来自于湖水的馈赠——当消费者还在凭“青背白肚、金爪黄毛”的经验之谈辨识真伪时,行业已率先完成了一次从“经验”到“标尺”的全面升级。科学分级、源头溯源、销售熔断……一系列硬核举措,正在为这张“金字招牌”筑牢新的护城河。
一场“丰收”
万众期待的鲜甜已抵达
阳澄湖畔,蟹笼起落间,捞起的不只是今秋的肥美,更是一年的期盼与坚守。
出水大闸蟹 潮新闻记者 于瓅 摄
“辛苦了一年,看到这样好的收成,我们打心底里开心!”蟹农钱阿姨抹去脸上的水珠,笑容在晨光中格外明亮。她的喜悦,正是这个蟹季最真实的写照。
“你看这蟹壳的颜色、肚白的程度,”蟹王府合作社负责人徐皓捧起一只刚出水的大闸蟹,也难掩兴奋:“今年开捕的第一笼蟹规格更大,公母比例也更均衡。”
根据苏州市农业农村局近日抽测数据分析,今年阳澄湖大闸蟹预计总产量达1.035万吨,其中围网养殖区产量约1550吨,高标准池塘养殖区产量约8800吨。结合今年生产和往年销售预测,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有2000吨左右成熟供市,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有6000吨左右上市,11月下旬至12月有2000吨左右上市。
这份丰收的背后,是阳澄湖持续水环境治理的成果。“今年螃蟹的成熟度已经达到了去年10月的水准,品质非常出色。”徐皓的这番话,也道出了所有蟹农的共同感受。
丰收的喜悦不仅洋溢在阳澄湖畔,更蔓延至整个长三角蟹产区。“今年可是个好年成!”湖州蟹临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青的喜悦同样溢于言表。他透露,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和持续改善的水质,今年不仅大规格螃蟹比去年多了10%到15%,亩均产量也高出150斤左右。
浙江大闸蟹主要产区湖州吴兴 图源:受访者
随着26日的顺利开捕,大闸蟹们将陆续销往国内外市场,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新闻办主任姚水生介绍,目前,价格跟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以后随着批量上市,价格会根据市场走向确定。
对于消费者关心的价格走势,叶青分析:“中秋前价格将保持稳定。待10月后螃蟹大量上市,加上今年总产量较高,整体均价预计会比去年更加亲民。”届时,正是食客们品味鲜甜的最佳时机。
一个“身份”
织就“溯源”防伪网
“一蟹上桌百味淡”,随着第一篓大闸蟹出水的同时,也再次捞起了那个年年相似的老问题:消费者如何才能买到“保真”的阳澄湖蟹?
为破解这一信任难题,今年,阳澄湖大闸蟹协会亮出了“新武器”。潮新闻记者也为广大浙江吃货们,了解了一通。
“我们推动养殖户愿入尽入、免费加入市协会,完成实名认证和人脸采集,实现‘来源可溯’。”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在开捕活动上介绍。
阳澄湖大闸蟹蟹扣 图源: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
与此同时,地理标志使用授权实行“一店一授权”制度,建立授权使用人名录,统一店招设计。消费者可通过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官网随时查询授权门店信息,确保购买渠道正规可靠。“要让‘假蟹’无处蹭热、无隙可钻。”
如何检验“真假”,最主要的防伪标志是防伪蟹扣。这如同螃蟹的“电子身份证”,曾是消费者辨别真伪最主要的依据。但过去,旧版蟹扣屡遭仿造,甚至被不良商家回收用于“假蟹”,导致“真扣假蟹”的乱象频出。
全新的“数字身份证”蟹扣,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查询标签,而是与蟹农的养殖信息深度绑定。协会根据养殖面积与预估产量定额发放,相当于从源头为每只蟹建立了专属档案。数量严格对应,超出的螃蟹自然成了无法认证的“黑户”。
记者在现场扫码一只“蟹壳红”大闸蟹的蟹扣,页面立刻显示:“您查询的是由某某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阳澄湖大闸蟹,产地:苏州。”溯源平台的信息不仅包括商户信息,更展示了这只蟹的“成长档案”——从所属品牌、养殖区域,到所用苗种、饵料乃至捕捞情况,“出身”一目了然。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防伪体系还首次实现了 “双重防伪”:在传统的“一蟹一扣”基础上,新增了 “一箱一贴” 的专用封箱标贴。所有防伪标识均由协会统一发放、严格管理,形成了从单只蟹到整箱货的全程闭环保护。
阳澄湖大闸蟹蟹扣 图源:受访者
除了技术升级,今年苏州更将管理创新纳入阳澄湖大闸蟹防伪体系,推出备受关注的“熔断机制”。
该机制以养殖面积为基准,规定每亩发放防伪蟹扣不超过600只。在销售环节,协会联合执法部门与电商平台建立三方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以扣定销”——蟹券销量严格受蟹扣数量控制,一旦蟹扣用尽,商品立即下架。
一份“诚意”
从湖面到餐桌的全面守护
对于深耕品质的老牌蟹农而言,今年的新规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徐皓表示,这些措施对于坚持做品质、做口碑的品牌的蟹农其实是种保护,能有效维护品牌形象,避免因市场乱象而受损。
“遇到年份不好时,100只蟹里可能只有三五十只是达标的,折损率相当高。”但即便面临这样的经营压力,徐皓等一众产区蟹农也依然坚守着“只要客人对品质不满意,不论什么原因,我们都无条件退换”的承诺。
这场“品质革命”的最终目标,是确保这份秋日鲜甜能以最佳状态抵达每一位消费者。
为此,物流企业早已严阵以待。“我们在主产区投建了自建的中转场,保证24小时不间断发货。”顺丰冷运部负责人张为贤介绍,今年顺丰还创新投入了冷藏无人车、智能温控车等设备,在确保大闸蟹始终处于0-7摄氏度最佳环境的同时,也帮助蟹农优化了包装成本。
高效的物流网络支撑起更“鲜活”的消费体验。“整个华东区域的话,正常在800公里范围之内,我们设有‘半日达’线路,最快当天上午寄出,晚上8点左右即可送达。”张为贤补充道,“费用比普通快递贵两三块钱。”
阳澄湖大闸蟹 潮新闻记者 王嘉楠 摄
市场方面,阳澄湖大闸蟹呈现内销与出口双线并进的格局。据姚水生透露,目前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仍是主要的出口市场。“政府在积极推动出口,只要有合适的对接渠道,完全有能力开拓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徐皓对此也充满信心。
而在国内市场,浙江省展现出强劲的消费能力。徐皓透露,其养殖基地产出的大闸蟹中,约有20%-30%都流向了浙江市场,“浙江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销售区域。”
从产地到餐桌,从品控到物流,这场围绕一只蟹展开的全面升级,正在让传统的蟹季焕发新的生。个个黄多肉嫩,香醇鲜甜,品质比去年还要好。9月27日,家住杭州城西的吴先生就收到了来自太湖南岸的“新鲜”大礼包——2025年的第一茬大闸蟹。
回头说说,浙江的大闸蟹养殖其实也很出名,品质不俗,9月26日,位于湖州吴兴区织里镇的蟹临门基地4000亩大闸蟹正式迎来开捕。
“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只只饱满有力,今年可是个好年成!”湖州蟹临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叶青的喜悦溢于言表。他解释道,丰收主要得益于天公作美:“今年夏天高温天不长,水温适宜,非常适合大闸蟹生长。所以你看,不仅大规格的螃蟹比去年多了10%到15%,亩均产量也能高出150斤左右。”
目前,蟹临门基地的养殖规模已稳定在4000亩。而放眼整个湖州,到2024年大闸蟹养殖的面积已经接近5万亩,依托南太湖水域资源,当地农户开辟了一条特色养殖的致富路。
好蟹的养成,离不开一方好水。叶青特别提到,随着太湖流域生态治理的持续深入,湖水水质稳定向好,这为沿湖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引这么好的水养蟹,蟹的品质自然更上一层楼。这也让湖州大闸蟹膏脂丰腴、肉质鲜美的特色愈发突出。”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