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假期太短,调休太烦,还没有休息够,就又要开始上班了,疲惫、心累,迟迟无法进入工作的状态,不想上班。
导语:为什么说状态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今天是五一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假期太短,调休太烦,还没有休息够,就又要开始上班了,疲惫、心累,迟迟无法进入工作的状态,不想上班。
这很正常。因为,这就是人性。
但是工作终究需要步入正轨。任何一份工作,投入与产出都是正比,你投入多少,就能获得多少。
状态,是第一生产力。你用怎样的状态工作,就能造就怎样的人生。
那么,如何快速找回工作的状态?我根据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5个很有用的小技巧。
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为什么假期回来,很多人迟迟无法进入工作状态?
因为,人的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它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的功能。
在假期中,你的大脑已经适应了轻松的节奏,当突然进入工作环境时,它需要重新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要求。这种适应过程就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
因此,你会本能对工作产生排斥感,迟迟进入不了状态。
但其实你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你的脑子转换工作模式没有那么快,这个时候,就需要你去提醒一下,给大脑“换档”。
那么,怎么做呢?成功预演,是一个很有用的方式。
心理学家马克斯威尔.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特别蠢,你用肉眼看到一件事时,你觉得它是一件喜悦的事情,神经便会给出喜悦的反应;你觉得它是一件忧愁的事情,神经便会给出忧愁的反应。”
成功预演,就是运用冥想在脑海中勾画出目标已经达成的情景,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工作的内在动力。
拿我自己来说,每天给大家输出文章,还要言之有物,想想都痛苦。可是,当我想到,写完文章推送出来后,获得读者的认可,能帮助大家解决一些问题,内心会由衷地感到喜悦,让自己沉浸在这种美好的情感中,瞬间就有了工作的动力。
所以,工作之前,不妨先在头脑中对目标做一次成功的预演,让自己对手头上的工作兴奋起来,从而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重返工作岗位之初,为大脑发送一个明确的“开工”信号至关重要。
仪式是非常个人化的。你可以花几分钟整理办公桌,保持桌面的干净整洁。也可以泡一杯咖啡,给自己一些小暗示,告诉自己已经进入绝对的工作时间了。
一旦这种仪式感启动,就会自动屏蔽一些不必要的干扰,让你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哈佛商学院行为科学家弗朗西斯卡·吉诺说:“尽管仪式和结果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以产生某种结果为目的的仪式似乎也足以使这种结果成为现实。”
我之前讲过,我在做销售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每当开始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我都习惯站起来,并且把衣袖挽到胳膊肘。
这其实就是仪式感,意味着我要开始工作了。
在日本,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职场女神”,叫做胜间和代。她分享了自己的一个小秘诀:在办公桌上放置一面镜子。每当镜子出现时,便意味着她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这一小小的举动,不仅能够让她时刻保持警觉,防止自己懈怠,还能作为一种自我监督的方式,确保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所以,你不妨也创造一些“仪式感”,暗示自己要开始工作了。
篮球比赛中,有一个“热手效应”。为了提高投球的命中率,篮球队员会在比赛前练习投篮,以便快速找到手感,进入状态。
工作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从懒散的状态,到正式进入行动状态,同样需要一个类似预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启动时间”。
不同的人,对启动时间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可能是5分钟,也可能是半个小时。
你会发现,那些越是优秀的人,需要的启动时间就越短。当他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调整好自己的工作状态。
但也有很多人,假期回来,启动性很差,坐在工位上什么都不想干,工作一拖再拖。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别考虑太多,先干起来就对了。
不管你内心如何抗拒,如何怀疑,先启动,让自己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比如,我写文章,总会有不想写的时候,此时我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打开电脑,启动Word,开始敲字,随便先写上一段,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要修改,不要考虑好坏,大不了一会儿再删除。
然后我会发现,过了一阵子,我真的可以展开行动了,我的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启动时间对于拖延症是很有效的。拖延症的症结不在于拖延,而在于因为逃避而拒绝采取行动,由于拒绝行动而更加缺乏心理动力。
启动时间就非常精准地切断了这种恶性循环,让你找不到任何借口拖延。
所以,凡事先干起来,干起来你就成功了一半。
假期回来,面对着千头万绪的工作,有些人可能会考虑,同时处理好几个任务。
比如,一边写方案,一边回复工作邮件,一边查看即时通讯软件上的消息,一边还能听听音乐、放松身心……
但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人的大脑是无法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它只能一项一项地处理。
因此,当我们同时做ABCD多件事情时,实际上是大脑先集中处理A,然后切换到B,再切换到C,再切换到D……
但这么做,就需要从一种逻辑思维和工作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来回频繁切换任务,导致时间成本会不断累积,从而降低整体工作效率。
所以,如果你有好几项任务需要做,一定不要同时做,而是给它们进行排序,在一个时间段里,只专注做一件事情。
如何对任务进行排序?一个很好的方式就是写TDL。
你可以早到公司10分钟,用这10分钟的时间来深度思考,可以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分出轻重缓急,从而做到要事当先。
在我过去的几十年里,我每天都会通过撰写TDL(To do list),来深度思考出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做这件事要达到什么目标。最重要的3件事是什么,该怎么干,有着怎样的方法和策略。我亲自带高管时,我也会要求他写TDL。
TDL具体该怎么写?我在《管理者的职业素养与工作习惯》中提供了模板,可以拿来就用。
刚上班回来,你的状态没那么好,不要一开始就去做那些复杂的、难度很高的事情。
越是具有复杂度的事情,越容易让人产生抗拒心理。
因此,在开工的第一周,你不要一开始就去做那些特别复杂、特别困难的事情,而是要将工作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并为自己设定奖励机制。比如,完成一个任务后,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或者奖励自己一杯咖啡。
这种奖励机制可以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会刺激多巴胺的适度分泌,形成正向强化,从而激励你迈出下一步,克服懒惰的惯性。
在《微习惯》一书中,作者詹姆斯·克利尔提到:一小步+想做的事=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你要先以最低成本开始,先启动起来,建立微习惯,当有了正向的反馈,这时候,你就会有下一步行动的动力。你也有信心,啃下后面工作中的硬骨头。
专注于眼前的一小步,一毫米的成长也有意义。
最后,我想说,一个人不好好工作,工作不在状态,理由有一万种,但结果只有一种。而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背后只有一种理由,就是他想成为更好的人。你是什么工作状态,就有什么未来。
如何合理安排工作计划,激活工作的状态?
建议你试着去写TDL,管理自己的时间。
《管理者的职业素养与工作习惯》,不仅可以帮助你写TDL,养成习惯。
还有很多管理工具,帮助你提升管理能力。
更有管理金句,帮助你重新认识管理,培养你的管理意识。
来源:张丽俊说管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