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享新鲜的知识,探讨有料的话题,创造有想象力的生活……9月27日,全国科普月特别活动——“新知人类创想会”科学市集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2中庭举办。此次活动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市静安区科协共同主办,汇聚科研院校、艺术剧场、科技企业等11家合作单位,以“自然创
分享新鲜的知识,探讨有料的话题,创造有想象力的生活……9月27日,全国科普月特别活动——“新知人类创想会”科学市集活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B2中庭举办。此次活动由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市静安区科协共同主办,汇聚科研院校、艺术剧场、科技企业等11家合作单位,以“自然创想”为主题,集知识交流、创意实践与趣味体验于一体,联合优质教育品牌与多元行业伙伴,以更具沉浸感与互动性的方式,激发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活动现场,“新知人类演说家”科普Ted Talk邀请了9位科普达人进行科普新分享,拓宽科普表达和诠释的新边界。有料的话题和趣味的表达,让这场创想会别具风格。
本次活动
包含五大板块:“新知人类演说家”科普微讲座、“奇思市集”科普主题市集、“趣逛自然”微科普展、“灵感工作坊”教育活动,以及“新知自然”打卡装置。活动共吸引逾5000名市民游客现场参与。
其中,“奇思市集”汇聚实验室、科创企业、新兴行业、前沿科技、戏剧艺术等行业组织,各个摊位展现各自奇思妙想的产品和创意;“趣逛自然”微展览聚焦近年来自然科学领域的新研究新发现,涵盖植物、动物、恐龙、古生物、生活研究等相关领域;“灵感工作坊”以“自然创想”为主题进行手工创作;“新知自然”互动打卡区解锁“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9件重量级恐龙化石标本背后的新研究、新发现。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指出,“科学素养的第一个层次,就是要了解当今的科学和技术知识,称为知其然。第二个层次是了解当今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它们是怎么形成的,用什么方法形成的,根据什么问题而形成的,称为知其所以然。第三个层次就是要了解这些科学知识,对自身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到底有什么用处”。
据悉,今年9月首个全国科普月期间,上海自然博物馆围绕“馆校园研”四维联动体模式,开展了50余场系列精彩活动,线上线下服务超120万观众,推动科普资源跨界流动与深度融合。
馆校协同
将博物馆巡展和活动送入校园,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科学种子。“与科学家面对面——静安自然科普进校园巡展”落地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通过趣味科普桌游和科学家讲座让同学们近距离了解科学家如何守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感受科研工作的魅力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螺说古生物餐厅”科普微展览落地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生动风趣的策展语言,解读我国古生物研究团队20余项重要成果与发现,以“冷知识”锻造“热场景”,为大众讲好“中国古生物强国”的故事。
馆园共融
于公园开展城市昆虫挑战赛、自然笔记征集等活动,科普展览让公共绿地转化为自然教育的开放课堂,引导市民重新发现城市生态之美。“我的自然百宝箱”科普品牌发起的2025第一届城市昆虫挑战赛总结活动暨“城市昆虫”展览开幕式在闸北公园举行,活动总结了为期2个半月的首届城市昆虫挑战赛开展情况,为表现卓越的市民代表颁奖,启动了“城市昆虫”生物多样性主题展览并发布线上数字展。“趣逛公园”活动带领市民在公园的浓荫古木间邂逅城市中的生物多样性之美。“探秘静安‘新自然’”系列科普活动以自然笔记征集为纽带,开展户外考察活动,引导市民重新发现并感受静安区城市生态的魅力,开启一段知识与感悟交织的科普之旅。
链接顶尖科研资源,举办讲座、打造“螺说古生物餐厅”原创展览,实现科研成果向公众科普的高效转化。“绿螺讲堂”邀请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从自然奥秘到人文关怀,从远古演化到当代健康,从异域风采到本土风情,精心策划了4场讲座活动,带大家从西澳大利亚的奇特动物,到“人是不是从鱼进化来的”演化之谜;从远古祖先的“舌尖秘密”——他们吃什么,到今天青少年如何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线上线下吸引观众超50万人次,收获广泛好评。
未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将持续搭建跨学科、跨年龄的对话平台,推动科学知识在城市空间中流动、碰撞与再生,助力上海形成可推广的科普实践范式。
记者:张琦
视频:任超
编辑:陈攻
资料:上海自然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来源:上海静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