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时,少说这几件事,说了麻烦就多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20:12 1

摘要:老话说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话流传了千百年,不是没有道理的。舌头是软的,可说出的话却能像刀子一样伤人;嘴巴是小的,可惹出的麻烦却能像滚雪球一样变大。与人交往,看似只是聊天说话,可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里头藏着大学问。有些话,说出口的瞬间可能觉得痛快,可后

老话说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话流传了千百年,不是没有道理的。舌头是软的,可说出的话却能像刀子一样伤人;嘴巴是小的,可惹出的麻烦却能像滚雪球一样变大。与人交往,看似只是聊天说话,可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里头藏着大学问。有些话,说出口的瞬间可能觉得痛快,可后续的麻烦往往会接踵而至,让人追悔莫及。

先说说别人的隐私。每个人心里都有块不愿意被人触碰的地方,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抽屉,锁着些不想让外人看见的东西。你要是非要撬开别人的抽屉,还把里头的东西拿出来四处张扬,那麻烦肯定少不了。

三国时期的杨修,算是个有才的人,可他最大的毛病就是管不住嘴,尤其喜欢揣度别人的心思,还把这些心思当众说出来。曹操行军打仗,某天晚上传口令,随口说了句 “鸡肋”。杨修一听,立马就猜到曹操是想退兵了,因为 “鸡肋” 这东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换作旁人,心里知道也就罢了,可杨修偏不,他不仅自己收拾行李,还跟身边的人说 “魏王要退兵了,咱们赶紧准备吧”。这话传到曹操耳朵里,曹操本就多疑,觉得杨修这是在扰乱军心,更怕他以后还会泄露更多自己的想法,最后干脆找了个由头把杨修杀了。杨修的才华没说错,可错就错在他把别人没说出口的心思当成了谈资,戳破了别人想藏着的事,最终把自己推向了祸端。

再看《红楼梦》里的尤二姐,她原本是贾珍的妾室,后来被贾琏偷偷娶做二房,这事本就见不得光,是她心里最大的隐私。王熙凤知道后,没有当场发作,反而假意把尤二姐接到荣国府,表面上对她百般好,暗地里却四处散播尤二姐的过往,把她的隐私当成攻击她的武器。那些原本不知道内情的人,听了王熙凤的话,渐渐对尤二姐指指点点,尤二姐在府里的日子越来越难,最后不堪受辱,吞金自尽。尤二姐的悲剧,固然有王熙凤的狠毒,可若不是她的隐私被当成了公开的谈资,也不至于落到那般田地。

所以说,别人的隐私,不管你是怎么知道的,都别拿出来说。人家愿意告诉你,是信你;人家没说,你要是知道了,更该烂在肚子里。嘴碎的人,看似知道得多,实则最容易招人嫌,时间久了,谁还敢跟你交心?

还有自己的得意事,也别总挂在嘴边。人都有想炫耀的心思,觉得自己做成了点事,不说出来心里憋得慌。可你不知道,你的得意,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刺,扎得人不舒服。

明朝有个叫沈万三的富商,家里的钱财多到数不清,据说连朱元璋修建南京城,他都能拿出一半的钱来。按说这是好事,可沈万三偏要在朱元璋面前显摆。有一次,他跟朱元璋说,自己愿意拿出钱来犒劳军队。朱元璋本就对富人有戒心,一听这话就火了:“我有百万大军,你能犒劳得过来?” 沈万三还没察觉,接着说:“我愿意每个士兵给一两银子。” 这话彻底激怒了朱元璋,觉得沈万三是在炫富,甚至想收买军心,最后朱元璋找了个理由,把沈万三的家产抄了,还把他流放到了云南。沈万三的钱没说错,可错在他在不该炫耀的人面前,说了不该说的得意事,最后落得个人财两空。

电视剧《大宅门》里的白景琦,年轻的时候闯山东,凭着一股狠劲把药铺生意做火了,成了当地的名人。有一次他跟人喝酒,喝高了就开始吹嘘自己多有能耐,说自己怎么把对手挤垮,怎么垄断了当地的药材市场。这话被对手的人听到了,转头就去官府告他囤积居奇。官府本来就想找个由头敲他一笔,这下正好有了借口,把白景琦抓了起来,最后花了大笔银子才把人赎出来。白景琦的本事是真的,可他不该在酒桌上把自己的得意事说得那么满,结果被人抓住了把柄。

人活着,谁还没点值得高兴的事?可高兴归高兴,没必要逢人就说。你过得好,自己知道就行;过得不好,也不用到处喊。老话讲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扎眼的人,往往容易被风刮倒。与其把精力花在炫耀上,不如沉下心来,把日子过踏实了。

议论别人的是非,更是要不得。家长里短,张家长李家短,看似是聊天,实则是在搬弄是非。你说的时候可能觉得只是随口一提,可话传出去,经过几个人的嘴,味道就变了,最后难免惹出麻烦。

《水浒传》里的潘金莲,原本是张大户家的丫鬟,因为不愿意嫁给张大户,被张大户故意许给了武大郎。这事本是她的不幸,可街坊邻里却总拿这事说闲话,说她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说她肯定不安分。这些闲话传到潘金莲耳朵里,心里本就憋着气,后来遇到西门庆,一来二去,才出了那桩命案。固然潘金莲有错,可那些议论她的人,又何尝不是在推波助澜?一句句闲话,就像一把把小刀子,慢慢割掉了她对生活的耐心,最后酿成了悲剧。

再说说《三国演义》里的蒋干,他本是曹操手下的谋士,跟周瑜是老同学。曹操想让他去劝降周瑜,蒋干满口答应。到了东吴,周瑜故意装作喝醉,让蒋干看到一封 “蔡瑁、张允投降东吴” 的假信。蒋干信以为真,回来就跟曹操说蔡瑁、张允要谋反。曹操本就多疑,一听这话,没查清楚就把蔡瑁、张允杀了。后来曹操才发现自己上当了,可人死不能复生,这都是蒋干乱传消息、搬弄是非惹出来的祸。

所以说,别人的事,好的坏的,都别去议论。你不是别人,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凭什么对别人指手画脚?管好自己的嘴,少说是非,不仅能少惹麻烦,还能让人觉得你稳重可靠。

还有自己的烦心事,也别见人就说。谁的日子都有难处,谁心里都有委屈,可把这些烦心事到处说,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人觉得你负能量太重,慢慢就会疏远你。

孔子的弟子颜回,家里很穷,住的地方只有一间破屋子,吃的是粗茶淡饭,可他从来没在别人面前抱怨过。有人问他:“你日子过得这么苦,怎么还这么开心?” 颜回说:“我有老师教我学问,有书可以读,这就够了,有什么可抱怨的?” 正因为颜回不抱怨,孔子才特别喜欢他,说他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要是颜回整天抱怨自己穷,抱怨日子苦,恐怕早就被人看不起了,哪还能成为孔子眼里的好学生?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明成,工作不顺心,就跟媳妇抱怨老板偏心,跟朋友抱怨同事难处;家里有矛盾,就跟亲戚抱怨父母不公,跟邻居抱怨妹妹不好。一开始还有人劝他,可听多了,大家就觉得他满身负能量,慢慢就没人愿意理他了。后来他投资失败,想找朋友帮忙,可那些朋友早就被他的抱怨烦透了,谁也不愿意伸出援手。苏明成的麻烦,固然有他自己的问题,可他总把烦心事挂在嘴边,把身边的人都推远了,也是重要原因。

人活着,谁没遇到过难事?遇到事了,与其到处抱怨,不如想办法解决。抱怨就像往别人身上泼脏水,泼得多了,别人躲都来不及。与其做个满身负能量的人,不如学着把烦心事藏起来,把笑脸露出来,这样身边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最后,没把握的事,千万别轻易说出口。有些人总喜欢打包票,“这事包在我身上”“肯定没问题”,可真到了该兑现的时候,却办不到,这时候不仅丢了面子,还伤了人情。

《史记》里记载,战国时期的季布,以说话算数出名,所以才有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的说法。可反过来,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下场往往不好。比如楚怀王,当初答应跟齐国结盟,可后来被秦国的好处诱惑,又反悔了,还派人去辱骂齐王。齐王气坏了,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攻打楚国,楚国大败,楚怀王自己也被秦国俘虏了,最后死在了秦国。楚怀王的悲剧,就是因为他轻易许诺,又轻易反悔,说了没把握的话,最后把国家都给坑了。

电视剧《琅琊榜》里的谢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到处跟人许诺,今天答应帮这个升官,明天答应帮那个报仇。可他的许诺太多,根本兑现不了,最后那些被他忽悠的人联合起来,揭露了他的罪行,谢玉落得个满门抄斩的下场。谢玉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话说得太满,没把握的事也敢答应,最后收不了场。

所以说,说话要留有余地,没把握的事,宁愿不说,也别乱许诺。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尽全力去做;做不到的事,一开始就别点头。这样才能让人觉得你靠谱,才能在交往中站稳脚跟。

说到底,说话是门艺术,更是一种修行。老话说 “言多必失”,不是不让人说话,而是要学会怎么说话。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心里要有个数。不聊别人的隐私,是尊重;不炫自己的得意,是低调;不议他人的是非,是善良;不吐自己的烦恼,是成熟;不轻易许诺,是靠谱。

人心是块田,你说出去的话,就像播下的种子,好种子能长出好庄稼,坏种子只会长出杂草。与人交往,多说好话,少说闲话;多做实事,少放空话。这样,麻烦自然会少,路也会越走越宽。

就像老子说的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话太多,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不如守住内心的平静,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就闭上嘴。这不是懦弱,而是智慧。毕竟,真正有本事的人,从来都不是靠嘴赢的,而是靠行得正、坐得端,靠让人打心底里信服。

来源:禅意心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