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的致命急病,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突然“罢工”,停止跳动,血液无法再向全身输送。如果不能及时抢救,几分钟内就可能造成死亡。很多公众人物都曾因心脏骤停猝然离世,比如著名球星埃里克森就在球场上突发心脏骤停,靠现场及时心肺复苏才挽回生命。
心脏骤停是一种突发的致命急病,简单来说,就是心脏突然“罢工”,停止跳动,血液无法再向全身输送。如果不能及时抢救,几分钟内就可能造成死亡。很多公众人物都曾因心脏骤停猝然离世,比如著名球星埃里克森就在球场上突发心脏骤停,靠现场及时心肺复苏才挽回生命。
一旦有人倒地失去意识,最重要的急救方法就是心肺复苏(CPR)。传统CPR的标准动作是30次胸外按压加2次人工呼吸,按压频率大约每分钟100次,深度约5厘米。这套方法拯救过无数生命,但问题是,它对所有人都是一个“统一标准”,并没有考虑不同患者的差异。事实上,每个人在心脏骤停时的情况都不一样,用同一个标准去救,效果可能有限。
用“生命指标”来指导个体化复苏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陈玉国/徐峰教授团队与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可教授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以及山东大学青年交叉创新群体等项目支持下,针对心肺复苏领域关键难题开展科研攻关,完成了一项最新成果,在国际急诊医学领域权威期刊《Resuscitation》发表。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个性化心肺复苏思路:在胸外按压时,不仅要看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₂,反映肺部血流情况),还要结合舒张压(DBP,反映心脏向全身供血的能力),把这两个关键指标作为“导航”,动态调整按压的频率和深度。
研究利用心脏骤停猪模型并随机分为传统CPR组(固定按压参数)、ETCO₂单一指导组(仅以呼气末CO₂为目标反馈调整按压参数)、联合指导组(同时以ETCO₂和DBP为目标反馈,动态调整按压频率和深度),发现与传统CPR组相比,联合指导组显著提高了24小时生存率、神经功能恢复水平,并降低了脑损伤相关生物标志物水平。此外,联合指导组在复苏过程中的关键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ETCO₂、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冠脉灌注压(CPP))也明显优于其他组别。
未来意义
这一发现证明了:基于个体生理指标反馈的精准复苏方案,比传统固定模式更具优势。未来,在医院监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医生和急救人员有望根据患者的实时指标来调整复苏策略,而不是单纯依赖“统一动作”。这意味着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有望进一步提升。
智能设备助力
此次突破离不开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大学智能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李可教授团队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徐峰教授、陈玉国教授合作开发的高精度全自动胸外按压装置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全自动胸外按压装置。和以往传统的胸外按压仪器不同,这款自主研发的胸外按压仪器能够精准、动态地调整按压的强度和频率,大幅提高了本研究实验的科学性和结论的可靠性。
论文题为 “Combined End-Tidal CO₂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Guided CPR Improves Survival from Cardiac Arrest”,第一作者为齐鲁医院急诊科博士研究生蒋堂兴、孙宜君、张慧丹,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玉国、徐峰教授,以及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医学工程研究中心李可教授。该成果是山东大学医工交叉融合在急诊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不得不说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