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地处祖国北部边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多年来,达茂草原多元文化交续相通,多民族和谐共融,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交响乐章。“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历史佳话和英雄故事从这里传出。达茂旗自1952年建旗以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简称:达茂旗),地处祖国北部边陲,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多年来,达茂草原多元文化交续相通,多民族和谐共融,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交响乐章。“三千孤儿入内蒙”“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历史佳话和英雄故事从这里传出。达茂旗自1952年建旗以来,70余载筚路蓝缕,砥砺前行;70余载栉风沐雨,铸就辉煌。如今,达茂旗正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潮头,无数草原儿女为全旗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付出了诸多心血才智,这其中的一些人已远赴异地他乡工作生活。
为集聚更广泛的关注支持,推动我旗高质量发展,旗政协提案文史委员会与旗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含弘光大 开放包容——天南地北达茂人》栏目,旨在展示曾出生、学习、成长、工作在达茂旗的国内外精英人士、优秀人物的风采,树立达茂旗开放包容、蓬勃向上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心怀桑梓、情系故土的人士为达茂草原的发展献计出力。
编者按:2024年9月20日,“英雄达茂”公众号推出一部形式新颖的系列宣传片——文旅微短剧《我从九零年代来》。百灵庙夹皮沟的老平房、老式电视机里播放的“许仙”“白娘子”,几个穿花衬衫、喇叭裤、白边鞋的年轻人抱着吉他哼唱着九十年代最流行的摇滚乐……短剧第一集开头几十秒的镜头,拉满了上世纪九十年代达茂旗的年代感,一时间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有点意思,时代感十足,生活气息极浓,期待下一集的剧情”“这就是我的青春,我的家乡啊,这剧直击泪点”……粉丝们纷纷留言,好评不断。随后,栏目陆续推出了后续剧集,得到全国各地观众的点击观看。全剧贯穿极具魔幻色彩的“穿越”剧情主线,并巧妙运用现代灵活的景物拍摄技巧和手段,带领观众领略了达茂旗水草丰美、鸟语花香、牛羊肥壮的自然景观和边陲小镇居民悠闲幸福、农牧民淳朴好客的人文环境,还集中展示了套马沟农庄、诗画草原、丝路梦郡、希拉穆仁草原、吉穆斯泰、草原岩画、那达慕大会等众多达茂文旅资源,让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感受到了达茂厚重的历史文化、壮美的草原山水及充满乡土气息的风土人情,在全旗文旅影视宣传工作领域画出了一道独特闪亮的美丽弧线。短剧播出后,有许多粉丝询问:这部剧的导演是谁?他是怎么拍出这么具有“达茂风味”的穿越小剧的?本期《天南地北达茂人》就带大家认识一下从达茂旗走出去的青年导演、演员——刘佳鑫,也是本栏目推出的第一位“90后”达茂籍优秀人才。
刘佳鑫,满族,1993年3月出生在达茂旗百灵庙镇。内蒙古网络文艺家协会理事,包头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包头市文联新文艺群体委员会委员、网络文艺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内蒙古叁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小学、初中分别就读于达茂旗百灵庙第二小学、第二中学。后在中国电影集团艺术研修班影视表演、导演专业学习。毕业后,先后参与了《十二生肖》《金陵十三钗》《长江图》《夜莺》《推拿》等20余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与制作;独立导演电影《小明时代》《此时此刻》等;音乐代表作品有《看我内蒙古》《包头有了你,才真的了不起》《姥姥门前唱大戏》等。近年来连续5年担任内蒙古网络春晚总导演。
小小的广场孕育大大的梦想
之所以把剧中主人公“穿越”后的第一场景放在百灵庙广福广场,是因为这个广场是我的第一个舞台。广场建立之前,那里曾经是我的母校——百灵庙第二小学。小时候我很贪玩,学习成绩不算突出。2000年,学校的平房校舍被拆除了,我心里暗自窃喜:学校都拆了,学生就不用读书了吧?原来,学校盖起了新楼房,迁到了北面的新址,我们都搬进了窗明几净、温暖整洁的新教学楼上学。
2003年,在学校旧址上,建起了达茂旗第一个休闲广场——广福广场。广福广场因达茂旗著名的“广福寺”而得名,风格祥瑞,寓意深刻。“百灵飞翔”“九龙戏水”“吉祥文化柱”,音乐喷泉、凉亭长椅、花坛草坪,广场上的每一件建筑、每一个角落都是全旗人民的“打卡地”。达茂夏天的傍晚是最美妙的,太阳一落山,令人舒适的丝丝凉意立刻赶走了白天的燥热。尽管花草繁茂,但是因为气候比较干燥,人们很少遭受蚊虫的叮咬。全镇的居民晚饭过后,都不约而同地朝广场聚过来,不一会广场上就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凉亭里、长凳上坐满了人,老人们喝着茶水,唠着家常,孩子们举着气球,追逐打闹。8点钟两处喷泉准时开放,音乐伴随着人们的嬉笑,彩灯映射着水流的光影,摆摊的、购物的,散步的、逗娃的,表演的、观赏的,男女老少每一个人都沉浸在边陲小镇夏日傍晚的快乐和惬意当中。香火旺盛的广福寺寺内宁静清幽,安详神圣,与寺外广场上的喧嚣热闹、人声鼎沸形成鲜明对比,却又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达茂旗百灵庙第二小学(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
那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唱歌和表演,每次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而全旗中小学大型的文艺活动都是在广福广场举行。我第一次站在广场文化宫的台阶上表演的时候,看到台下人山人海,翘首以待,我紧张极了,都能听到自己咚咚的心跳声,但当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所有的恐惧和忐忑瞬间烟消云散,我总能以非常稳定的发挥出色地完成表演,赢得台下阵阵掌声和喝彩。就是在那个舞台,我感受到了表演的魅力和价值,深深迷恋上了表演艺术。也就是在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命运的彩铃在耳边清脆作响,指引我把梦想的种子撒向更大的舞台。
达茂旗百灵庙镇广福广场一角(拍摄于2003年)
月是故乡明
小时候,在家乡的小镇肆意玩耍,即使夜晚街上人影寥寥,我也从不感到害怕,因为我走到哪,月亮就跟到哪,默默地守护着我。去北京上大学后,我经常在宿舍里跟同学们炫耀:“我故乡的月亮跟哪里的都不一样,不管我走到哪里,不管我多么孤独,抬起头,她始终在那里陪伴我,温暖我。”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里这样写到:“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对比之下,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起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每次读到这段文字时我都热泪盈眶。多年来,我一直有拍摄故乡月亮的愿望,这次,我有幸通过拍摄《我从九零年代来》圆了这个梦。短剧第八集《月亮跟着我走》会告诉你:故乡,就是小时候那轮始终陪伴着你的月亮,即使你走得再远,再孤单寂寞,抬起头即是团圆。
文旅微短剧《我从九零年代来》剧照
“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著名导演贾樟柯在他的《贾想II:贾樟柯电影手记 2008—2016》中写到:“多年之后我想,我之所以到现在还热爱所有的远行,一定跟故乡曾经的封闭有关。而所有远行,最终都能帮助自己理解故乡。的确,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上大学刚离开家时,提起故乡,总觉得她就是舌尖上挥之不去的奶味茶香,熟悉的乡音乡貌,抑或是跟亲朋好友短暂的相聚,直到这次回来为家乡拍剧,我亲自用手用脚、用心用情去丈量、去拥抱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的时候,才真正把“故乡”这两个字,从对一粥一饭、一颦一笑的挂念,变成了有温度、有分量、有底色的思考和沉淀。
三个月的创作周期,我们在达茂的土地上跑了好多路。不单纯是为了拍摄寻找某个特定的景,更像是跟着思绪和情感追逐时光更深处的痕迹。如今家乡的变化已经翻天覆地,早已没有儿时记忆中的模样。但是始终没有变的,也是最触动我的,就是家乡人那份“不刻意的好”。我们走到哪里,不管认不认识,不用多说什么,不用刻意安排,他们的善意就藏在举手投足里,藏在对你无声的支持里。他们也许不懂得拍剧的要求和方法,但是他觉得全心全意帮你完成工作是自己应尽的本分。这种朴实和善意,不是剧本里能随意写出来的,而是刻在我们达茂人骨子里的底色,流在血液里的秉性。思乡,思的究竟是什么?就是家乡人不讲任何条件,不掺任何杂质对你的好吧!这是我的故乡最珍贵的魂和根。这次拍摄,与其说是一次工作任务,不如说是我和故乡的一场重逢。我终于明白,故乡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不管时代怎样变迁,环境如何变化,草原人那份真心真诚始终凝聚在花间草际,流淌在春夏秋冬。这份懂得,比任何拍摄技巧、任何剧情设计都珍贵,是这部剧送给我最宝贵的礼物,也是我在今后的创作中永远不会丢的底色。
来源:达茂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