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傍晚的菜市场总是格外热闹,空气中混杂着蔬菜的清香和鱼摊的腥味。迷爸接上书小迷同学后,径直走向熟悉的泥鳅摊——这是迷妈和书小迷最爱的下饭菜。
傍晚的菜市场总是格外热闹,空气中混杂着蔬菜的清香和鱼摊的腥味。迷爸接上书小迷同学后,径直走向熟悉的泥鳅摊——这是迷妈和书小迷最爱的下饭菜。
"老板,来八两泥鳅。"迷爸边说边掏钱包,突然灵机一动,转头问正盯着水盆里游动泥鳅出神的书小迷:"八两等于多少克?"
"八十克!"书小迷不假思索地回答,眼睛还盯着那条最活跃的泥鳅。
迷爸蹲下身,平视着儿子的眼睛:"要不要再想想?"夕阳的余晖洒在父子俩身上,给这场突如其来的数学课镀上一层暖光。
见书小迷支支吾吾,迷爸开始了他的引导式教学:"那一斤等于多少克?"
"五百克!"这个答案书小迷倒是很确定。
"一斤等于多少两呢?"
"......"书小迷眨巴着眼睛,显然被问住了。
迷爸耐心解释:"一斤等于十两,所以一两就是五十克。这样算来,八两应该是多少?"
"四百克!"书小迷恍然大悟,随即又皱起眉头,"可是,一两真的等于五十克吗?我要回家查资料确认。"
看着儿子固执的小模样,迷爸哭笑不得,只好掏出手机当场百度。当搜索结果显示"一两=50克"时,书小迷才终于信服。这个细节让迷爸感慨:现在的孩子更相信权威数据,而不是父母的"经验之谈"。
趁着书小迷兴趣正浓,迷爸继续拓展教学:"0.1公斤等于多少克?"
"100克!"
"等于多少两?"
"二两!"
看着儿子快速应答,迷爸适时引入知识梳理:"克和千克是国际通用单位,两、斤、公斤是我国的传统计量单位。1千克=1公斤=2斤=20两,这些换算关系要记牢。"
这时,迷爸想起一个绝佳的教学案例:"有个成语叫'半斤八两',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书小迷立刻来了精神:"爸爸,我给你讲个故事!米小圈数学考了61分,同桌考了60分,老师就说他们是半斤八两!"
迷爸忍俊不禁:"你理解得不错,不过这个成语的来历更有意思。古时候一斤是十六两,所以半斤就是八两,意思是不相上下。现在多用来形容双方水平相当,不一定都是贬义。比如说你和德港同学这次数学竞赛都得100分,也可以说你们是半斤八两。"
"不对不对,"书小迷急得直摆手,"这个成语就是批评人的!我和德港都考100分,怎么能用半斤八两呢?"
看着儿子认真的小脸,迷爸突然意识到: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成语的感情色彩比它的数学本源更重要。也许教育就是这样,要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合适的内容。
回家的路上,书小迷拎着那袋四百克的泥鳅蹦蹦跳跳,而迷爸则在思考:下次是不是该从成语的感情色彩开始教起?晚风轻轻吹过,带着厨房里即将飘香的干煸泥鳅的味道,也带着父子俩意犹未尽的讨论。
后记:这场发生在菜市场门口的数学课,让我明白教育不在于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抓住那些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也许今天的"半斤八两"在书小迷心里种下的,不只是度量衡的换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探究。
此亲子陪伴日记《书小迷记》第十四篇写于2019年6月13日
来源:慧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