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江西南部,赣江悠悠流淌,一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 赣州,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赣州,这个地处赣、湘、闽、粤四省要冲的地方,不仅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沟通四方的南方重镇,素有 “闽粤咽喉” 的美誉 ,曾经的 “南方丝绸之路”,马帮驮着景瓷、香茗穿梭
在江西南部,赣江悠悠流淌,一座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城市 —— 赣州,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赣州,这个地处赣、湘、闽、粤四省要冲的地方,不仅是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沟通四方的南方重镇,素有 “闽粤咽喉” 的美誉 ,曾经的 “南方丝绸之路”,马帮驮着景瓷、香茗穿梭而过,“商贾云集,货物如雨” 的盛景,为赣州留下了深厚的商业文化底蕴。
这里还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漫步在赣州街头,宋代古城墙蜿蜒曲折,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八境台飞檐斗拱,见证着历史的变迁;郁孤台承载着辛弃疾的千古绝唱,让这座城市充满了诗意与浪漫。赣州,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95% 以上的客家人口,600 余幢风格独特的客家围屋,被誉为 “东方古罗马”,传承着独特的客家文化。
而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赣州的大街小巷,那升腾而起的烟火气,便是赣州美食的独特魅力所在。从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到独具风味的赣南菜肴,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赣州的历史与文化,诉说着赣州人的生活故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赣州,探寻那些藏在烟火里的美食密码。
在赣州的美食版图中,赣南小炒鱼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相传,这道菜起源于明代。当时,王阳明在赣州任巡抚,其家厨凌厨子为了展现自己的厨艺,经常变换鱼的做法。有一次,凌厨子在炒鱼时误将醋当作料酒加入锅中,没想到这一失误竟创造出了一道别具风味的菜肴。王阳明品尝后赞不绝口,询问菜名,凌厨子灵机一动,因赣州人称醋为 “小酒”,便随口答道:“小炒鱼”,从此,这道菜便在赣州大地流传开来 。
赣南小炒鱼的制作工艺颇为讲究。选用新鲜的草鱼,切成均匀的块状,用盐、料酒、姜片等腌制片刻,让鱼肉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随后,将腌制好的鱼块裹上一层薄薄的红薯淀粉,放入七成热的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捞出控油。此时的鱼块,外皮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仿佛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接着,锅中留少许底油,放入姜蒜末、青红椒块煸炒出香味,再加入适量的酱油、醋、白糖、鸡精等调料,倒入适量的清水,烧开后放入炸好的鱼块,轻轻翻炒,让鱼块均匀地裹上酱汁,最后勾芡收汁,撒上葱花即可出锅 。
当这道赣南小炒鱼端上桌时,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鱼块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醋香与鱼香相互交融,形成一种独特的风味。夹起一块鱼肉放入口中,首先感受到的是酥脆的外皮,轻轻一咬,发出 “咔嚓” 的声响,紧接着是鲜嫩多汁的鱼肉,细腻爽滑,入口即化。醋的酸味恰到好处,不仅去除了鱼的腥味,还增添了一份清爽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搭配上米饭,酸辣的汤汁包裹着每一粒米饭,让人忍不住多吃几碗 。
在赣州的大街小巷,无论是高档酒楼,还是街边小店,都能品尝到这道赣南小炒鱼。每一家店的做法或许略有不同,但都保留了这道菜的精髓。在古色古香的餐馆里,坐在木质的桌椅上,品尝着这道传承百年的美食,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赣州的历史与文化。赣南小炒鱼,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赣州人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 。
在赣州的美食宝库中,宁都肉丸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成为了赣州美食的代表之一。它不仅以其独特的口感征服了无数食客的味蕾,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宁都客家人的情感与记忆 。
宁都肉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末年,它是宁都客家人为躲避中原战乱南迁后,为了寄托对团圆、安乐的渴望而创造出来的美食。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记载,“肉丸为款客五盏之一”,足见其数百年来在宁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今,宁都肉丸不仅是宁都人餐桌上的常客,更是成为了赣南客家文化的一张美食名片 。
宁都肉丸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宁都人的智慧与匠心。制作宁都肉丸,首先要精选原料,猪肉丸多选用猪后腿肉或前臀肉,因其肉质紧实、纤维细腻;鱼肉丸则需精心去骨剔刺,保留最鲜嫩的部分。肉与红薯粉的比例更是严格控制在 1:0.3 至 1:0.6 之间,粉多则弹性不足,粉少则难以成型 。
而手工捶打肉块的过程,更是宁都肉丸制作的关键环节。早期,人们以石臼配木槌,反复捶打肉块至泥状,每一下捶打都倾注着制作者的心血。虽然现代引入了绞肉机,但老辈人仍坚持手工捶打,只为保留肉质的 “韧劲”。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让宁都肉丸在口感上独具特色 。
肉泥混合薯粉后,需静置半小时,让各种食材充分融合。随后,以虎口挤丸入沸水,丸子在水中翻滚、沉浮,如同欢快的精灵。待丸子浮起后,加盖煮十分钟,确保内外熟透。此时的宁都肉丸,色泽白皙中透着微微的粉嫩,仿佛是被宁都的暖阳轻柔拂过。表面细腻光滑,没有丝毫瑕疵,散发着一种质朴而诱人的光泽,让人一眼望去便心生欢喜 。
在宁都,肉丸的身影无处不在,它既是清晨巷口的烟火气,又是宴席上的 “压轴菜”。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宁都的大街小巷,肉丸店的老板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丸,配上辣椒、葱花,便是宁都人开启美好一天的最佳方式。而在春节、婚宴等喜庆场合,肉丸更是必不可少,象征着 “团团圆圆、年年有余” 。
夹起一颗宁都肉丸放入口中,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那令人惊艳的 Q 弹口感,肉丸在舌尖上轻轻跳动,带来一种奇妙的触感。咬下去,鲜嫩多汁的猪肉馅瞬间在口中散开,浓郁的肉香与调料的香味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美妙的口感。无论是搭配香葱、香菜的清新爽口,还是与萝卜干、酸菜的酸辣碰撞,亦或是加入几勺辣椒后的热辣刺激,都让人回味无穷 。
宁都肉丸,这颗小小的丸子,承载着宁都客家人的历史与文化,寄托着他们对团圆的执着追求。每一颗肉丸都凝聚着宁都人的智慧与情感,成为了他们心中永远的家乡味道。无论走到哪里,宁都人对肉丸的那份热爱与眷恋,都如同对家乡的思念一般,永远无法割舍 。
在赣州的美食长河中,兴国米粉鱼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它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承载着红色文化的历史瑰宝 。
兴国米粉鱼,这道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有着一段与伟人紧密相连的传奇故事。1929 年 4 月,毛泽东率红四军从井冈山突围,转战赣南闽西。来到兴国后,受到了当地负责人陈奇涵、胡灿等人的热情款待,他们特意准备了这道兴国的传统风味菜 “粉蒸鱼” 为毛泽东接风洗尘 。
当这道菜端上桌时,毛泽东见桌上一个竹笼,揭开笼盖,里面是一道香气扑鼻的美食。品尝之后,他被这道菜的鲜美所折服,询问菜名,得知这道菜尚无正式名字后,毛泽东兴致盎然地说:“这是一个大的团圆月嘛!又指着四个盘子说:这是四个星星啰!四个小盘子围着个大蒸笼,就像星星围着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 好不好?” 从此,这道菜便有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名字 ——“四星望月” 。
兴国米粉鱼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兴国人民的智慧与匠心。选用新鲜的草鱼,将其除鳞、去鳃,剖开背部并去内脏,剁去头、尾与龙骨,只留下最鲜嫩的鱼肉部分。将鱼肉洗净,斜切成均匀的片状,放入盆中,加入姜、味精、酱油、精盐、辣椒酱等调料,搅拌均匀,腌制几分钟,让鱼肉充分吸收调料的香味 。
与此同时,取一小笼,笼底垫上洗净的菜叶子,防止米粉在蒸制过程中粘连。将米粉下沸水煮至七成熟,捞起沥干水,用精盐、酱油、菜油、味精、辣椒酱等调料拌匀,使其充分吸收调料的味道,然后散放在蒸笼生菜叶之上 。
将调好味的鱼片均匀地放在米粉上,确保每一片鱼片都能与米粉充分接触,在蒸制过程中相互吸收味道。将蒸笼放在旺火上蒸 20 分钟左右,蒸制的时间和火候非常关键,时间过长,鱼肉会变老,失去鲜嫩口感;时间过短,鱼肉和米粉可能无法熟透 。
最后,将辣椒酱、酱油、味精、菜籽油调成的卤汁浇在笼内鱼片上,卤汁的量要适中,既能为菜肴增添丰富的味道,又不会掩盖鱼肉和米粉本身的鲜美。再撒上葱花作为点缀,葱花的清香不仅能为菜肴增添一抹清新的味道,还能使其在视觉上更加诱人 。
兴国米粉鱼最大的特点便是 “鱼肉鲜嫩,米粉爽滑,汤汁浓郁”。当这道菜端上桌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泽金黄的米粉,它们如同一缕缕金色的丝线,包裹着鲜嫩的鱼肉,散发着诱人的光泽。选用新鲜的草鱼,肉质细腻,富有弹性,入口即化,每一口鱼肉都饱含着鲜美的汁水,仿佛将江河湖海的味道浓缩其中 。
米粉则是用当地优质的大米制作而成,质地柔韧,富有弹性,爽滑可口。经过特殊处理的米粉,充分吸收了鱼肉的鲜美汤汁,变得软糯香甜,每一口都能让人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特制的汤汁更是这道菜的灵魂所在,汤汁中融合了姜、味精、酱油、精盐、辣椒酱等多种调料的精华,味道浓郁醇厚,鲜辣适中 。
鲜美的汤汁不仅为鱼肉和米粉增添了丰富的口感,还使其味道更加层次分明。当你品尝这道菜时,首先感受到的是鱼肉的鲜嫩,接着是米粉的爽滑,最后是汤汁在口中散开的浓郁味道,三种口感相互交织,让人回味无穷。那鲜辣的味道,仿佛是兴国这片红土地的热情与豪迈,让人欲罢不能 。
如今,兴国米粉鱼已成为兴国乃至赣州的一张美食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在兴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米粉鱼的招牌,每一家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但都保留了这道菜的精髓 。
无论是在高档酒楼,还是街边小店,你都能品尝到这道美味的兴国米粉鱼。坐在古色古香的餐馆里,品尝着这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美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兴国米粉鱼,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历史的铭记 。
在赣州的美食世界里,瑞金牛肉汤宛如一缕温暖的晨光,照亮了人们的味蕾,也温暖了每一个热爱美食的心。它不仅是一道美味的汤品,更是瑞金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
瑞金牛肉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相传,它起源于南迁的客家人。在五胡乱华时期,客家人的先祖为躲避战乱南迁,他们极重仪式,会宰杀宝贵的耕牛用于祭祀,祈求平安。祭祀过后的牛肉,便采用客家菜 “汆” 的做法制成牛肉汤,这便是瑞金牛肉汤的雏形 。
后来,一位名医游历至瑞金,发现许多村民因天寒得了冻疮,便采用食疗的办法,在牛肉汤里加了生姜熬煮,村民们喝下后冻疮很快就好了,这种做法也流传至今。在艰苦卓绝的战争时期,牛肉汤更是被誉为 “红军神药”,为支援红军,瑞金老表将牛肉汤作为最好的营养品,犒劳红军战士 。
制作瑞金牛肉汤,选料十分讲究。必须选用新鲜的带皮黄牛肉,这种牛肉肉质鲜嫩,富含胶质,能为汤品增添浓郁的口感。将牛肉切成均匀的薄片或长条,放入清水中浸泡,去除血水,让牛肉更加纯净 。
接下来,便是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 裹粉。选用优质的木薯粉,将其均匀地裹在牛肉上。裹粉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要确保每一片牛肉都能均匀地裹上一层薄薄的粉,这样在煮制过程中,牛肉才能保持鲜嫩的口感,同时让汤汁更加浓稠 。
煮制牛肉汤时,瑞金人讲究 “三不” 原则:不放油、不加味精、不撇浮沫。将裹好粉的牛肉逐片放入已经烧开的清水中,轻轻搅拌,防止牛肉粘连。随着水温的升高,牛肉逐渐变色,汤汁也变得浓稠起来 。
此时,加入适量的姜末,姜末不仅能去腥增香,还具有驱寒保暖的功效,与牛肉汤的鲜美相得益彰。待牛肉熟透后,用木薯粉勾芡,让汤汁更加浓稠顺滑,如同一碗醇厚的琼浆 。
当一碗热气腾腾的瑞金牛肉汤端上桌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汤色清亮似茶水,却又散发着浓郁的牛肉香气,让人不禁垂涎欲滴。牛肉片在汤中若隐若现,薄如蝉翼,仿佛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
喝上一口汤,那鲜美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仿佛整个味蕾都在欢呼雀跃。牛肉的鲜嫩与汤汁的醇厚完美融合,让人回味无穷。牛肉的口感更是一绝,嫩滑无比,入口即化,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一曲优美的舞蹈 。
在瑞金,牛肉汤的最佳搭档当属芋饺。芋饺的外皮由芋头和木薯粉制成,软糯 Q 弹,内馅则是鲜嫩的猪肉,咬上一口,汁水四溢。将芋饺放入牛肉汤中,让其充分吸收汤汁的鲜美,一口芋饺,一口牛肉汤,“滑、脆、糯” 三重口感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美妙的味觉体验 。
在瑞金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牛肉汤店的招牌。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这座城市,牛肉汤店便热闹起来。人们围坐在桌前,喝着热气腾腾的牛肉汤,吃着软糯的芋饺,谈论着生活中的琐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
无论是在寒冷的冬日清晨,还是在疲惫的午后,一碗瑞金牛肉汤都能让人感受到温暖与满足。它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家乡的眷恋。每一口牛肉汤,都蕴含着瑞金人民的热情与淳朴,让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
在赣州的美食文化中,南安板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
南安板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历史。它起源于江西布政使北道南安府方屋塘,也就是现在江西赣南大余县城东门外 。相传,当时居住在南安府城外方屋塘一带的邓氏家族中,有人将现宰的新鲜鸭子用粗盐腌泡晒干后吃,觉得香味可口,而且能像腌萝卜一样便于储存,春节时蒸上一盘用来招待亲朋好友,受到众人的一致赞赏,大家就将这种腌制做成的鸭子俗称为 “泡腌” 。
随着梅岭驿道的繁荣发展,“泡腌” 美名远播,成为商品,生产规模逐渐增大。各作坊在生产的同时,不断改进加工方法,如宰杀前对鸭子喂养稻谷以提高肉质、用棚板定型、用石磨压制、折腿整形等等,使 “泡腌” 在保持色、香、味的同时,外形更美观,达到色、香、味、形 “四绝”,逐渐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 “南安板鸭” 。
南安板鸭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需要经过 18 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首先,选材是关键,必须选用大余特产的 “大粒麻鸭” 和 “大余白鸭”,这些鸭子在自然环境中生长,以稻谷、鱼虾为食,肉质鲜嫩,脂肪分布均匀 。在宰杀前,鸭子需要喂养一段时间的稻谷,以提高肉质的鲜美度 。
宰杀时,采用口腔宰杀法,这种方法较颈部宰杀法易除羽毛。鸭宰杀后,立即用 70~80℃(老鸭用 80~90℃)热水浸烫,并用棍棒搅动几分钟,使鸭体全部浸透,随即拔净羽毛和除去皮肤污物,切断腕关节和脚爪,在右翅下方开一个长 6~7 厘米的切口,从切口拉出气管,再用食指和中指挖出内脏,剜去肛门,用清水洗净后放在冷水中浸泡 4~5 小时,漂去体内血液 。
接下来是腌制环节,这是决定板鸭味道的重要步骤。将盐和茴香炒干磨细,混合均匀按鸭体重逐只配料。先以 3/4 的盐料从左翅下开口处放入体内,充分涂抹,使其在胸腹腔散布均匀,其余 1/4 的盐均匀揉搓在皮肤上,并在切口和嘴里撒些盐 。擦盐后将鸭依次叠入缸中,经 12 小时进行翻缸一次,随即把鸭体内渗出的盐卤放出,再一层层重新放回缸里,翻缸时把上面的鸭依次翻入缸底,经 8 小时再作第二次放卤,清除鸭体内剩余血水 。
腌制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抹盐复腌、上架晾干等工序。经过 180 天的晾晒,让板鸭充分吸收阳光和空气的精华,使其味道更加醇厚 。在晾晒过程中,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调整板鸭的位置,确保其晾晒均匀 。
经过传统工艺加工制作的南安板鸭,鸭体扁平,呈桃圆形,肋骨为 “八” 字形,尾部呈半圆形,表皮奶酪色,瘦肉酱色,肥瘦肉分明,尾油丰满而不外溢 。它具有皮酥,肉嫩,色香,味甘,不腻,咸淡相宜的特性,成为腊制品中的珍品,酒席中的佳肴,被誉为 “腊中之王” 。
当南安板鸭蒸熟后,那浓郁的香味便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 。瘦肉呈现出诱人的酱色,甘香可口,富有嚼劲,每一丝纤维都饱含着浓郁的腊香 。肥肉部分则晶莹剔透,入口即化,却毫无油腻之感,为整道美食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层次 。骨头更是酥脆可嚼,轻轻一咬,便能感受到那独特的香味在口中散开,让人回味无穷 。
南安板鸭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更是赣州人情感的寄托 。在过去,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南安板鸭,作为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美食 。如今,虽然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南安板鸭依然是赣州人餐桌上的常客,也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远的乡村,南安板鸭都以其独特的风味,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
在赣州信丰县,有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 —— 信丰萝卜饺,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成为了赣州美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信丰萝卜饺的诞生,是客家人适应环境的智慧结晶。宋代南迁的客家人思念北方饺子,却因南方不产小麦,转而用本地红薯粉制成柔韧透亮的饺皮,再以信丰特产的甘甜萝卜入馅,成就了这道融合南北风味的独特小吃。至清末,信丰一位吴姓厨师改良配方,加入猪肉与鱼肉,使其口感更富层次,逐渐成为赣南宴客的 “压桌菜” 。
制作信丰萝卜饺,食材的选择极为讲究。饺皮采用本地的红薯粉精制而成,这种红薯粉制作的饺皮柔韧有劲道,为萝卜饺赋予了独特的口感 。而馅料的搭配更是这道美食的灵魂所在,除了信丰本地的白萝卜,还加入了猪肉和鱼肉 。萝卜必须是信丰本地的白萝卜,以河边沙坝种植出来的白萝卜为佳,这种萝卜呈椭圆形,皮肉雪白,肉质细腻,水分充足,甜脆爽口,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猪肉一般选择鲜嫩的猪里脊肉,鱼肉则需要新鲜的草鱼,去掉鱼鳞骨刺头尾鳍,只取纯鱼肉 。
制作时,将白萝卜切成块粒状,煮至八成熟,捞起沥干,剁成泥状,配以盐、酱油、辣椒粉、味精、葱花等佐料,入锅翻炒,用淀粉勾芡,制成糊馅 。再将猪肉、鱼肉切成角币大小的薄片,拌上酱油、味精 。馅料备好后,开始擀饺子皮。先将红薯粉倒入加热的锅中,加适量冷水,待水沸后用锅铲快速拌匀,起锅时,将粉倒在案板上,反复搓匀,搓成长圆条,掐成小脐,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圆皮 。
包饺时,一手托皮,一手执莲花刀,把萝卜馅下到中间,再下鱼、肉各一片,最后包成月牙形的饺子 。做好的萝卜饺放在特制的蒸笼里,一般水开后蒸 3 分钟至 5 分钟即可出笼,时间少了皮子不熟,时间久了饺子没韧性 。
刚出笼的信丰萝卜饺,晶莹剔透,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饺皮柔滑,呈半透明状,鱼片隐约可见,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用筷子轻轻夹起一个萝卜饺,放入口中,首先感受到的是饺皮的细腻与柔韧,轻轻一咬,鲜嫩多汁的馅料瞬间在口中散开 。萝卜的清甜、猪肉的嫩滑、鱼肉的鲜美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美妙的口感,再蘸上一点用麻油、辣椒、酱油调制的蘸料,那香辣的味道更是为这道美食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
如今,信丰萝卜饺不仅是信丰人餐桌上的常客,更是成为了赣州的一张美食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在信丰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萝卜饺的身影,每一家店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味,但都保留了这道美食的精髓 。无论是在热闹的早餐摊,还是在温馨的家庭餐桌,信丰萝卜饺都以其独特的风味,带给人们满满的幸福感 。
在赣州上犹,有一种传统美食宛如一首悠扬的四季之歌,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那便是上犹包米果 。它以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赣州美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上犹人民的情感与记忆 。
上犹包米果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末年,那是一段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岁月 。据《上犹县志》记载,南宋灭亡后,元军攻占上犹城,对拒不投降的百姓展开了残酷的屠杀 。一位客家媳妇胡氏在绝境中,发现浸泡过久的大米已无法煮饭,为了活下去,她灵机一动,将大米磨成米浆,用簸箕蒸成薄皮,包裹腌菜充饥 。这一创新之举,不仅救活了家人,还通过 “圆(元)篾(灭)” 的谐音双关,暗喻对元朝统治的嘲讽,成为了民间反抗精神的象征 。从此,包米果的制作技艺便在客家地区口耳相传,延续至今 。
制作上犹包米果,工艺独特而讲究,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上犹人民的智慧与匠心 。首先,选用本地的晚稻米,用黄元柴灰水浸泡,这是上犹包米果独特风味的关键所在 。黄元柴灰水不仅赋予了米果独特的色泽和香气,还使其口感更加绵韧 。浸泡后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细腻的米浆,石磨的缓慢转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米的营养和原始风味 。磨好的米浆,加入适量的盐、姜、韭菜、蒜等调料,搅拌均匀,使其味道更加丰富 。
接下来,将米浆均匀地淋在用竹篾编织成的圆形簸箕内,待米浆薄薄地淌满簸箕面时,放在锅里用旺火蒸熟 。这一步需要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火候过大,米皮会干裂;火候过小,米皮则会不熟 。蒸熟后的米皮,薄如蝉翼,透明如纸,散发着淡淡的米香 。然后,用篾子划成若干小块,从簸箕内撕下,加上事先炒熟的佐料、肉馅,包成长方形,再抹上香油、淋上辣椒酱和生抽,一道美味的上犹包米果便大功告成 。
上犹包米果最大的特色,在于其馅料的丰富多样 。它巧妙地将对时令的敏感融入其中,包入当季食材,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四季的流转 。春季,万物复苏,包米果里包裹着嫩绿的艾草,散发着清新的草香,仿佛将整个春天的生机与活力都包进了小小的米果中;夏季,豆角、茄子等瓜果蔬菜成为主角,豆角的鲜嫩、茄子的绵软,搭配上独特的调料,口感清爽可口,为炎热的夏日带来一丝凉意;秋季,芋头成熟,软糯香甜的芋头馅,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冬季,萝卜干成为最佳选择,经过腌制的萝卜干,咸香可口,嚼劲十足,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一份温暖 。
而最受欢迎的,当属酸菜及茄子馅料的包米果 。酸菜经过发酵,酸香开胃,与鲜嫩的茄子搭配在一起,味道相得益彰 。咬开酥脆的外壳,酸菜的发酵香混着米香瞬间在口中散开,那独特的酸味刺激着味蕾,让人食欲大增 。若是再加上炒熟的瘦肉馅,则更添一份浓郁的肉香,使口感更加丰富有层次 。
如今,上犹包米果不仅是上犹人餐桌上的常客,更是成为了赣州的一张美食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品尝 。在 2024 年,上犹县将包米果列入县级非遗名录,设立传承所开展技艺培训和文化展览 。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也深入社区,通过纪录片、体验工坊等形式,助力这一传统美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
在赣州,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包米果的身影 。无论是热闹的早餐摊,还是温馨的家庭餐桌,它都以独特的风味,带给人们满满的幸福感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赣州的大街小巷,包米果店便热闹起来 。食客们围坐在桌前,品尝着热气腾腾的包米果,感受着这道美食带来的温暖与满足 。上犹包米果,这道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美食,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征服着越来越多人的味蕾,成为赣州美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
走进龙南围屋,仿佛踏入了一个古老的世界,时光在这里仿佛放慢了脚步 。阳光透过天井,洒在青石板上,勾勒出一片片光影 。在这宁静而古朴的氛围中,总能看见阿婆们坐在天井捶鱼,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动人的画面 。
只见阿婆们熟练地将青石板上铺层草纸,撒上一把薯粉,然后拿起新鲜的鲫鱼肉,放在上面 。接着,她们拿起木槌,开始轻轻捶打鱼肉 。每一下捶打,都充满了节奏感,仿佛在演奏一首古老的歌谣 。随着木槌的起落,鲫鱼肉逐渐被敲打成透光的 “鱼纸”,薄如蝉翼,让人不禁感叹阿婆们的精湛技艺 。
这独特的制作工艺,是龙南捶鱼的精髓所在 。经过捶打的鱼肉,不仅口感更加细腻,而且营养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晒干后的鱼片,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散发着淡淡的鱼香 。它的吃法多种多样,可以煮汤,让鱼片在汤中翻滚,吸收汤汁的鲜美,煮出的鱼汤浓郁醇厚,让人回味无穷;也可以油炸,炸至金黄酥脆的鱼片,咬上一口,发出 “咔嚓” 的声响,那香脆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还可以涮火锅,在滚烫的火锅中,鱼片迅速吸收汤汁的味道,变得鲜嫩多汁,为火锅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味 。
而最地道的吃法,当属裹着猪肉馅蒸成 “鱼包” 。制作鱼包时,先将晒干的鱼片泡软,然后包上鲜嫩的猪肉馅,放入蒸笼中蒸熟 。蒸熟后的鱼包,鱼皮透着淡淡粉色,仿佛是被夕阳染成的颜色,散发着诱人的光泽 。当你轻轻咬开鱼包,牙齿轻触那薄如蝉翼的鱼皮,它便温柔地化开,仿佛在舌尖上跳起了一曲优美的舞蹈 。紧接着,鱼鲜裹着肉汁在嘴里漫开,那浓郁的味道瞬间充满整个口腔,让味蕾沉浸在一场美妙的盛宴中 。鱼肉的鲜美与猪肉的醇厚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而美妙的口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鱼米之乡,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客家人形象地称它为 “能喝下去的彩虹”,这不仅是对龙南捶鱼美味的赞美,更是对这道美食独特魅力的生动诠释 。
在赣州石城,有一种美食宛如山间的精灵,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那便是石城芋饺 。它以独特的原料和制作工艺,成为了赣州美食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石城人民的情感与记忆 。
石城芋饺的独特,首先源于其原料的讲究 。它选用武夷山脚下紫色火山泥种出的芋头,这种芋头自带黏性,质地细腻,为芋饺赋予了独特的口感 。制作时,石城主妇们熟练地削芋、蒸熟、捣泥,混入木薯粉揉成淡紫色的面团 。这一过程需要恰到好处的技巧和耐心,才能成就 “糯而不黏、冷后不硬” 的柔韧饺皮 。
芋饺的馅料同样丰富多样,猪肉、香菇、萝卜、韭菜等食材的搭配,既保留了北方饺子的荤香,又增添了江南蔬食的清爽 。五花肉剁至起胶,混入萝卜丁、香菇碎,讲究 “汁水沥干”,以防蒸煮时破皮 。指尖轻拢慢捻,将馅料包入饺皮,捏成三角状,这既是历史记忆的延续,亦为口感层次埋下伏笔 —— 衔接处皮稍厚,咀嚼时更显弹滑 。
当芋饺下锅,沸水煮 5 分钟后,便呈现出半透明状,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此时的芋饺,外皮糯而不粘,冷后不发硬,散发着淡淡的芋头香气 。咬上一口,首先感受到的是外皮的软糯,仿佛在舌尖上轻轻舞动,接着是馅料的鲜美,猪肉的醇厚、香菇的鲜香、萝卜的清甜、韭菜的清香相互交融,在口中奏响了一曲美妙的味觉交响乐 。再蘸点辣椒酱油,那香辣的味道更是为这道美食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
在石城,芋饺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它承载着客家人南迁的历史,记录着他们在迁徙过程中的坚韧与智慧 。无论是在传统节日,还是在家庭聚会中,芋饺都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芋饺、吃芋饺,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浓浓的亲情也在这小小的芋饺中传递 。
货车司机们,总是能精准地找到那碗 “暗夜之光”—— 安远三鲜粉 。当夜幕笼罩大地,城市的喧嚣渐渐平息,他们奔波在漫长的道路上,而安远三鲜粉,就像一位温暖的老友,在疲惫时给予他们慰藉 。
这道美食,以猪肝、小肠、瘦肉这 “三鲜” 为主角,在筒骨汤里欢快地翻滚,直到刚刚断生,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而那用本地糙米做的 “铁圈粉”,则是这场美食盛宴的最佳配角 。“铁圈粉”,因制作时需用铁圈定型而得名,它的独特外形,为这道美食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魅力 。
汤底,是安远三鲜粉的灵魂所在 。猪筒骨经过 8 小时的精心熬制,释放出浓郁的骨髓精华,使得汤底醇厚鲜美,色泽如乳,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熬制汤底时,选用新鲜的猪筒骨,加入适量的姜片、葱段等调料,用文火慢慢炖煮,让筒骨的营养和香味充分融入汤中 。在这漫长的熬制过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凝聚着厨师的耐心与专注 。
当一碗安远三鲜粉端上桌,热气腾腾,米香混着脏器特有的醇厚,扑鼻而来 。嗦一口粉,那爽滑劲道的米粉,仿佛在舌尖上跳舞,带来美妙的触感 。再喝一口汤,醇厚的汤汁瞬间温暖了整个身心,让人陶醉其中 。那鲜美的味道,仿佛是大自然最深情的馈赠,让人回味无穷 。若是再撒上一把香葱,淋上一勺猪油,那浓郁的香气更是让人垂涎欲滴 。
凌晨时分,在寂静的街道上,走进一家安远三鲜粉店,点上一碗热气腾腾的三鲜粉,慢慢品尝 。此时,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美食带来的满足和幸福 。这碗安远三鲜粉,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它承载着赣州的烟火气,让每一个品尝过它的人,都难以忘怀 。
赣州美食的独特魅力
赣州美食,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巨著,每一道菜肴都是其中精彩的篇章 。它融合了中原饮食文化与百越山地物产特色,历经千年岁月的沉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味 。
从赣南小炒鱼的醋香四溢,到宁都肉丸的 Q 弹爽滑;从兴国米粉鱼的火辣鲜香,到瑞金牛肉汤的醇厚温暖;从南安板鸭的腊香悠长,到信丰萝卜饺的独特风味;从龙南捶鱼的鱼鲜传奇,到石城芋饺的奇妙口感 。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赣州的历史记忆和风土人情,展现了赣州人民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 。
这些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文化的传承 。它们见证了赣州的兴衰变迁,成为了连接赣州人与家乡的情感纽带 。无论身在何处,只要品尝到这些美食,赣州人便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故乡的气息 。
赣州美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品尝 。它是赣州的一张亮丽名片,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如果你还没有品尝过赣州美食,那么不妨找个机会,亲自来到赣州,开启一场舌尖上的旅行,去感受这座城市的烟火气,去品味赣州美食的独特魅力 。相信你一定会被赣州美食所征服,留下一段难忘的美食记忆 。
你是否也被赣州美食所吸引?你对赣州美食有哪些独特的看法和感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探讨,共同感受赣州美食的魅力 。
来源:智者遇见虔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