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团风县淋山河镇五云山村党支部以 “党旗领航、产业兴村、富民强村” 为抓手,创新打造 “一桃两茶” 特色产业模式,通过构建紧密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链,让村民 “钱袋子” 鼓起来、生活美起来,奏响了乡村振兴 “共富乐章”,并荣获淋山河镇优秀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团风县淋山河镇五云山村党支部以 “党旗领航、产业兴村、富民强村” 为抓手,创新打造 “一桃两茶” 特色产业模式,通过构建紧密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链,让村民 “钱袋子” 鼓起来、生活美起来,奏响了乡村振兴 “共富乐章”,并荣获淋山河镇优秀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盘活荒山变宝山
2021年,为盘活村级闲置山地资源、共商产业发展方向,村党支部把村里党员、村民、乡土能人召集在一起,一场“土专家议事会”在五云山村麻猫山脚下热闹开场。
“咱这山地适合种果树,黄桃耐储存、市场行情好!”“老茶场底子在,扩大规模种绿茶、油茶,稳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把心里的顾虑和期盼都摆到了桌面上。
“我们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全年日照率48%以上湿度大,适合黄桃树、茶树生长。我老舅之前在省农科院,他看了咱村的土样,说种黄桃和茶叶前景错不了!”在外返乡的年轻党员小张带来的“专家意见”,让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有了大致方向。
在整合村民意见后,五云山村党组织结合淋山河镇“南茶北果中休闲”的整体发展定位,进一步寻求县农业农村局、林业局等单位支持,邀请专家团队深入五云山村,对麻猫山及周边荒山的土壤成分、海拔高度、水源条件等进行全面细致的实地勘察与检测,同时结合当地长期气候特征与水文资料,从科学角度系统论证了种植黄桃、绿茶、油茶三种作物的可行性。
经民主意见征集与科学专业论证的双重考量,五云山村党组织最终敲定“以黄桃为主、绿茶油茶齐发展”的“一桃两茶”产业方向。
蓝图绘就,村干部立即化身“施工队长”,发动党员带头流转自家闲置山地,挨家挨户宣传,挨家挨户做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太敢相信,村干部上门做工作,详细跟我们算‘经济’账,没想到荒山头上竟真能种出摇钱树来。”五组村民张大叔笑着说道。
最终在村“两委”的带动下,全村流转土地1000亩,打造以麻猫山为核心的300亩黄桃基地,盘活原王家道茶场扩种600亩绿茶、油茶,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还带动50余户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让昔日杂草丛生的荒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宝山”。
引进技术激活力
产业要长效,技术是支撑,销路是命脉。产业起步后,村党组织将“强技术、创品牌、拓渠道”作为群众增产增收的核心抓手,党员干部带头学技术、跑市场,让“五云山特产”从“土疙瘩”变成“香饽饽”。
“以前种茶凭经验,现在有专家指导、党员帮带,茶叶亩产提高了20%,品质也上去了!”村民王大哥望着自家茶园里嫩绿的芽尖,笑得合不拢嘴。
为破解技术难题,村党组织牵头建立“党员技术员+专家顾问+农户”的帮扶机制,邀请县农业农村局专家定期驻村指导,开展黄桃修剪、茶园病虫害防治等专题培训。党员骨干结对帮扶种植户,将“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技术手把手教给群众,确保“种得好”。
在黄桃基地,党员技术员李姐带着果农们练习“疏花疏果”技术,“每根枝条留3到5个果,养分集中了,果子才能长得又大又甜!”她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果农们听得认真、学得用心。
品牌是农产品的“身份证”。在镇党委指导下,村合作社注册“花果五云山”“麻猫山黄桃”商标,设计专属LOGO和定制包装,让大山里的农产品有了“体面”的新形象。村“两委”干部更是化身“新农人”,组建新媒体宣传团队,自学短视频拍摄、直播带货技能。去年黄桃开园时,村党支部书记亲自出镜,在抖音、视频号上晒黄桃采摘、茶园风光,一场直播就卖出3000多斤,单价比普通黄桃高出三成。
产业要旺,设施先“硬”。为解决村级基础设施落后问题,2022年,村书记带着党员干部跑项目、争资金,600余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这片曾因路难行、水难引而发愁的土地。新建800米长的青石板采摘步道、1.5公里的产业硬化路,极大便利了村民采摘、农产品运输。
为解决果园用水问题,在田间安装了智能一体化灌溉系统,形成了覆盖农田的灌溉网络。“务工效率提了三成还多!”村会计翻着台账笑,“以前采200斤茶要忙到太阳落山,现在下午就能收工,还能回家侍弄自家的小菜园。”
红利反哺暖民心
五云山村的山坡上,曾有不少撂荒的山地。“石头多、土层薄,土地贫瘠,种粮收不回本钱,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会计翻着旧台账直叹气。现在,相关部门牵线搭桥,把这些“沉睡的土地”变成了村民的“存钱罐”,每亩山地每年800到1000元的流转金,准时打到村民的银行卡上。
五云山村的舒氏兄妹原本在外务工,受到村干部的邀请后,回村种植黄桃。“最怕突降暴雨,桃烂得快!”舒氏兄妹曾吃过天气的亏。村“两委”干部记在心里,积极争取到20万元帮扶资金,帮助建立了200立方米的冷库,“摘下来的桃先预冷,能多存10天,再也不怕‘隔夜烂’!”
产业收益反哺民生,幸福指数节节高。近3年,村里用产业增收资金硬化道路3.6公里、黑化道路2.4公里,村民出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成为历史;整治6口山塘,解决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问题;开展老弱病残慰问活动,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
现在的五云山村,幸福之风吹散了“乌云”,漫山黄桃压枝、茶园叠翠,春日桃花烂漫引游客,秋日硕果飘香富农家。“不仅能挣钱,村里环境也好了,日子过得比城里还舒心!”村民们的笑容里,绽放着乡村振兴的幸福之花。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