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所周知,唐朝乃是书法盛世,但是为何更加精妙的魏晋,没有进入繁盛时期,反而唐朝发展势头如此猛,这与初唐的一位帝王,密不可分,此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极其痴迷书法,对书法艺术有着非凡的见识和热忱。
众所周知,唐朝乃是书法盛世,但是为何更加精妙的魏晋,没有进入繁盛时期,反而唐朝发展势头如此猛,这与初唐的一位帝王,密不可分,此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极其痴迷书法,对书法艺术有着非凡的见识和热忱。
而且特别推崇王羲之,曾花费重金,从民间收购王羲之的作品,重用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人,并且命人制作《圣教序》、《十七帖》等神作,之后大力推行,全国文人墨客临学,这一举措不仅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书法遗产,更在朝野上下掀起学习王羲之书法的热潮。
不夸张的说,若是没有唐太宗,古人笔法几乎流传不到后世,王羲之也拿不到“书圣”称号,当然唐太宗的显赫之处,不仅仅是贡献,他自身实力也颇强悍,开创了以行书写碑的先例,这一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碑刻艺术的表现形式。
而且唐太宗的行书作品,流畅自然而又骨力内含,既有秀美的外在形态,又具刚健的内在气质,他并非只学,王羲之而是融合诸家特色,李嗣真在《书后品》序中写道:“太宗与汉王元昌、褚仆射遂良等,皆受之于史陵。褚首师虞,后又学史,乃谓陵曰:‘此法更不可教人’,是其妙处也。”
比如我们欣赏《温泉铭文》,此作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其字之高妙,甩宋徽宗一大截,王羲之看了也要点赞,这是为骊山温泉撰写并书写的碑文,其笔法的根基完全来自王羲之一脉。
起笔、收笔和转折处的精巧动作,都能在《集王圣教序》等法帖中找到渊源,与王羲之的含蓄内擫不同,唐太宗融合一定的外拓笔法,线条更加开张饱满,气势向外扩张,体现出君王的自信与豪情,更具大气感。
至于结体和布局,采用左低右高的欹侧之势,通过笔画间的伸缩、避让与呼应,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字形大小、长短、扁方一任自然,绝不强求一律,极具灵动的变化感,字与字之间,虽少有实笔相连,但通过笔势的呼应和欹侧的体势,形成了无形的纽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唐太宗的行书水准,一方面得到王羲之真传,另一方面还有自身的帝王气度,做到了“融古出新”,这种水平很多专业的书法家,也达不到,无愧于张怀瓘在《书断》中称赞其字:“翰墨之妙,资以神助,开草、隶之规模,变张、王之今古,尽善尽美,无得而称”
您对唐太宗的书法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五体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