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运动员成无氧登顶珠峰并滑雪返回的第一人 ,这难度有多大?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7 21:03 1

摘要:近日,波兰极限运动员安杰伊·巴吉尔(Andrzej Bargiel)再创壮举,成为史上首位在不使用瓶装氧气的情况下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全程滑雪下降至大本营的登山者。这种挑战难度有多大?有哪些危险?

近日,波兰极限运动员安杰伊·巴吉尔(Andrzej Bargiel)再创壮举,成为史上首位在不使用瓶装氧气的情况下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并全程滑雪下降至大本营的登山者。这种挑战难度有多大?有哪些危险?

太疯狂了,这就是一块人肉到了海拔8848米,还能自己滑下来。

(一)

你小时候玩过滑梯吧?从三楼高的金属滑道哧溜下来,风在耳边嗖嗖叫,心脏蹦到嗓子眼。要是把这滑梯换成珠穆朗玛峰,高度从8848米往下溜,脚下不是不锈钢,是千年冰裂缝、百米悬崖、随时崩塌的雪檐——而且不戴氧气面罩,喘气像被人掐着脖子。

这就是安杰伊·巴吉尔干的事。他不仅无氧登顶,还踩着滑雪板,从世界之巅一路滑回大本营,全程没脱板,像外卖小哥送餐到家,连电梯都不按。

(二)

1980年代,波兰有一群“冰峰战士”,耶日·库库奇卡、万达·鲁特凯维奇这些名字,不是刻在奖杯上,是刻在暴风雪里。他们爬8000米雪山,像上班打卡,但用的是命做考勤。

巴吉尔是这传统的续杯。他1988年出生在波兰南部山区,从小和雪山一起长大。别人登山用脚,他偏要加个滑雪板——登顶不是终点,下山才是开场。

2018年,他成为人类史上第一个从K2峰顶滑雪下山的人。K2什么概念?比珠峰矮一点,但脾气暴十倍,人称“杀人峰”。巴吉尔滑完K2,转头盯上珠峰:“这条线路,我得用无氧方式刷一遍。”

(三)

无氧登珠峰,就像你憋着气跑一千米,还是高原马拉松。

海拔8000米以上叫“死亡地带”,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一。你每吸一口气,肺都在抗议:“老板,这点氧气不够开机啊!”大脑缺氧会变迟钝,四肢像灌了铅,低温、风雪、低压三件套,随便一个都能送人上路。

普通登山者怎么玩?瓶装氧气背上,夏尔巴人带路,营地设好,天气挑晴。从C4营地出发,调整呼吸,跟着脚印走,运气好就能登顶——像跟团游。

巴吉尔呢?他不用氧气瓶,从四号营地开始,扛着滑雪板硬爬16小时登顶。这16小时里,他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在喊“SOS”,但他耳朵里只有风啸。

(四)

登顶只是中场休息。真正的鬼门关,是滑雪下山。

珠峰不是滑雪场,没有压雪机修整的雪道。昆布冰瀑像巨型碎冰机,冰裂缝张着嘴,雪檐悬空像豆腐渣工程。你滑下去,不是潇洒转身,是赌命避坑。

2000年,斯洛文尼亚的达沃·卡尔尼卡尔用双板全程滑下珠峰,花了5小时——但他用了氧气。2001年,法国人马可-西弗雷迪用单板滑完全程,却在下一次挑战中失踪。

巴吉尔这次,登顶后只停留几分钟,立马踩板下撤。为什么赶?夕阳不等人,天黑后珠峰温度直逼零下40度,能见度归零。他像跟太阳赛跑,滑到二号营地时,夜幕刚好压下来。

第二天一早,他继续滑,穿过昆布冰瀑时,冰塔在头顶晃悠,脚下雪层可能塌陷。但他没停,一路滑回大本营,全程不脱板,无氧完成——史上头一遭。

(五)

为什么这么拼?巴吉尔说过,他不是为了打卡14座八千米山峰,而是选“漂亮的山峰、有挑战的线路”。别人追数量,他追质量。

早在2016年,他连爬前苏联5座7000米雪山,拿雪豹奖,打破尘封27年纪录。珠峰之前,他无氧登过希夏邦马、马纳斯鲁、布洛阿特峰,每次都滑雪下山。

这次珠峰挑战,原本想从咱们这侧滑,但申请被拒三次。他转战尼泊尔侧,受大雪影响,耗时比预期长。但最终,他把“不可能”变成了“已完成”。

(六)

有人问:这挑战到底多危险?除了缺氧和滑坠,还有雪崩、失温、脑水肿。珠峰上每年都有人留下,变成路标。

但危险不是重点,重点是控制风险。巴吉尔团队用卫星图预判路线,天气窗口掐到秒。他滑雪时每一个转弯,都是计算好的——像拆弹专家剪电线,选错就炸。

这种挑战,不像拍电影《第一位滑雪下珠峰的人》那样浪漫。三浦雄一郎1970年从8000米滑下,已算传奇;卡尔尼卡尔2000年全程滑降,开了先河。但无氧+全程不脱板,巴吉尔是第一个。

(七)

说到底,巴吉尔干的这事,不是体育竞赛,是人类向自然递的一份简历:“你看,我还能这样活。”

我们平时爬个六楼都喘,他却在世界屋脊上滑雪下班。这背后,是几十年训练、无数次险情、还有波兰“冰峰战士”那股子不服软的基因。

它提醒我们:极限不是用来恐惧的,是用来试探的。珠峰不会为谁降低高度,但人能为自己提升耐力。

(八)

所以,安杰伊·巴吉尔这次无氧登滑,不是炫技表演,更像一场雪山对话。

他用滑雪板在珠峰画下的那条线,告诉后来者:

山还在那里,但人类的可能,又拓宽了一寸。

来源:之乎者也小鱼儿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