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92 岁国医大师的中医成长密码:从西医转中医的 3 大心法,新手少走几年弯路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7:53 1

摘要:咱们今天要说的刘敏如大师,92 岁了还在义诊一线打转,这股劲头儿先得竖个大拇指!您知道吗?她早年可不是学中医的 ——1951 年先考进华西大学医学院西南委托班念西医,3 年后毕业分配到云南从事医疗保健工作,还专门进修了营养学和西医内科学。

咱们今天要说的刘敏如大师,92 岁了还在义诊一线打转,这股劲头儿先得竖个大拇指!您知道吗?她早年可不是学中医的 ——1951 年先考进华西大学医学院西南委托班念西医,3 年后毕业分配到云南从事医疗保健工作,还专门进修了营养学和西医内科学。

直到 1956 年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她响应 “青年向科学进军” 的号召,被单位推荐考入,成了新中国第一代中医大学生。这种 “西医打底、中医深耕” 的路数,正好应了她常说的那句话:“中医哪是啥玄学啊?就是得把根基扎牢的活学问!”

她跟学生聊起初学《黄帝内经》时,也坦言 “头都大了”,后来跟着卓雨农、王渭川等名家学诊抄方,才琢磨出 “书要读活,方子要活用” 的道理。

卓雨农先生本就是全国顶尖的妇科名家,当年特意点名把她留在身边带教,这份师承让她深刻体会到 “先把理论搞明白,再跟着行家练手” 的重要性 —— 这也成了她后来主张 “院校教育 + 师承教育结合” 的核心源头,说白了就是给自学中医的人提了个醒:千万别跳过基础就去啃大部头经典,那跟没打地基就盖楼一个理儿!

一、3 个 “笨办法”:刘敏如的学习心法太接地气

咱普通人学中医最犯愁的就是啥?要么觉得 “悟性不够”,要么怕 “基础不牢”,要么愁 “学了用不上”。刘先生这 70 年的临床与教研经验,早把这些痛点解了,全是实打实的 “笨办法”。

1. 悟性不是天生的,是 “问” 出来的

“悟性这东西,藏在书缝里,也藏在病人的反馈里。” 刘先生 91 岁还能精准辨证,靠的是坚持了 70 年的 “三问习惯”,特好记:

读经典时多问 “古人为啥这么说?” 比如看到 “女子以血为本”,就联想古代女性农耕劳作多、生育负担重,气血易亏的生活背景,这就是溯源;

看老病案时问 “换我会咋治?” 拿前辈的辨证思路跟自己的想法比一比,用药轻重、配伍逻辑的差异一目了然,这是对比;

病人复诊时问 “药效咋不一样?” 是饮食影响了体质,还是季节改了药性?这就是反思。

她在《刘敏如女科承传医文集选》里明确提到,整理 900 余种古籍时,会用表格对比不同朝代对 “经水早断” 的治法 —— 这可是她结合临床首创补遗的中医病名,专门对应现代医学里的卵巢功能减退这类疑难问题。咱普通人学《伤寒杂病论》也能照搬这个法子,把古籍条文和现代教材的案例摆一块儿对照,悟性不知不觉就提上来了。

2. 创新先守本,根基扎牢才不晃

刘先生提出的 “脑 — 肾 — 天癸 — 冲任 — 胞宫” 生殖轴理论,听着玄乎,其实是 “啃透老祖宗的理儿,再结合实践攒出来的”。她在著作里特意揭秘:这是梳理 2000 余例妇科病案后,对照《难经》“冲脉为血海” 的经典论述,才提炼出的女性生殖生理核心理论,现在早成了中医妇科的基础框架。

给咱自学的人划个重点:

先把《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规划教材,刘先生说这是 “最扎实的入门梯”)里的脏腑、气血、经络学说啃明白,这是 “基本功”,就像学算数得先背乘法表;

碰到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类问题,别先慌着找新药方,先查查古籍里 “胞中脂膜壅塞” 的记载 —— 这也是刘先生总结的经典对应思路,再结合现代案例分析病机,根基就稳了。

3. 纸上谈兵不如 “身边练手”

“基层实践才是中医的试金石!” 刘先生 70 年没离开过临床,她总说学中医不能光看书。早年在云南工作时,她跟着当地产婆走村串户,见过不同体质产妇的调理需求,才懂 “产后调理” 得接地气、讲实效,不是书本里的死规矩。

初学者咋实践?特简单,还不担风险:

从家里人观察起,比如记记妈妈、妻子的月经周期、经色经量,看看晨起的舌苔颜色,再翻教材对一对 “气血失调” 的症状描述,这不就把理论用起来了?

要是能去社区义诊当个健康咨询志愿者(可不是看病开方啊),拿着刘先生《实用中医妇科学》附篇里的 “妇科问诊提纲” 跟人聊聊天,练多了对病机的敏感度就上来了。

二、跟着大师挑书:分阶段 “打怪升级” 不踩坑

学中医选书就像买工具,得合手!刘先生的书单分得明明白白,从入门到进阶都有谱,每本都是她亲测过的 “干货书”。

▶ 入门打基础(普通人必入,避坑首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规划教材):卫生部审定的经典教材,刘先生说这是 “中医入门的‘地基’”,里面讲阴阳五行都配着感冒、失眠这类常见案例,不像别的书干巴巴的,新手也能看明白;

《中药学》(张廷模主编)和《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这位张廷模教授可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名家,一辈子研究中药学,他编的教材把每味药的 “性味归经 + 主治功效” 拆得特细,刘先生还教了个巧办法 —— 给药材 “建档案”,比如 “当归” 就记 “性味温甘,归肝心经,管血虚月经病、产后腹痛”,用表格一列,记起来特省事。

▶ 深耕妇科(刘先生的书必须抱回家,权威兜底)

实用中医妇科学》(卫生部规划教材):作为中医妇科的 “教科书级著作”,666 页把月经病、不孕症、带下病等 13 类妇科病讲透了,还加了西医检查的适配方法,自学时对着里面的完整病案琢磨 “辨证 - 选方 - 调药” 的逻辑,就能学着复现诊疗思路;

刘敏如女科承传医文集选(套装 6 册)》:这可是她一辈子的学术精华!里面收录了百万级数据支撑的 “妇科用药频率图谱”,哪几味药治痛经常搭着用、哪类方调不孕更对症,一看就懂,省得自己瞎翻古籍找规律。

▶ 进阶练思维(想往深了学必看,经典打底)

《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版):刘先生每天早上雷打不动读 1 小时的典籍!她建议用 “生活批注法” 学习 —— 看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就旁边写两句 “我家小侄女七岁刚换牙”“邻居小姑娘七岁头发变浓密了”,跟生活一结合,两千年前的经典就活了。

三、大师的心里话:学中医,“慢” 就是 “快”

刘先生总说:“我花了 6 年本科 + 70 年实践,才真懂‘保阴为本’是啥意思。” 这话戳醒了不少急着 “3 个月学会脉诊”“半年能开方” 的人 —— 她的 “保阴为本” 可是核心学术思想,讲究补肾的同时顾护阴液,得在无数病例里慢慢悟,急不来的。

她常跟学生说:“学中医不用求快,但得做到‘读一本书有一得,见一个病例有一悟’。” 她的书、她的法子,说白了就是让咱站在巨人肩膀上,少走 30 年弯路。如今 92 岁的她还在修订著作,这份 “活到老学到老” 的劲儿,大概就是中医能代代相传的底气吧。

说明:本文为贴合通俗传播需求,对部分表述做了通俗化处理,内容以刘敏如先生公开学术资料、著作内容及权威报道为基础,非严格纪实性文本。

来源:微美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