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ICCRA集英行代表团在英国公寓协会(ARL)的陪同下进行了不同类型租赁住房项目的考察并进行了深入座谈。座谈的主题围绕英国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逻辑、政策制度与运营实践,也重点涉及了如何通过租赁住房推动城市更新与社会融合。
Preview
9月23日,ICCRA集英行代表团在英国公寓协会(ARL)的陪同下进行了不同类型租赁住房项目的考察并进行了深入座谈。座谈的主题围绕英国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逻辑、政策制度与运营实践,也重点涉及了如何通过租赁住房推动城市更新与社会融合。
图源:ICCRA
三层结构:租赁住房的多元体系
ARL介绍,英国的租赁住房市场是由三层结构组成:
● 社会住房(Social Housing):约230万套,由地方政府或住房协会分配,申请人常需等待数年。
● 私人租赁住房(Private Rental):约220万套,由个人房东提供,质量参差不齐,类似我国的出租类民宅。
● 机构化长租公寓(Build-to-Rent):约14.1万套,由机构投资者(养老金、保险基金等)建设并持有,追求长期稳定回报。
图源:ICCRA
英国租赁住房结构中,社会住房占49.6%,私人租赁占47.4%,而机构化长租公寓仅3%。这意味着英国市场依然由政府主导的保障房和个人房东构成,Build-to-Rent虽然增长迅速,但仍处在起步阶段。英国的这种分层次的体系,使得租赁住房既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也能成为机构投资的稳定资产。
放眼全球,美国和德国的机构化长租公寓占比走在前列。美国的租赁住房体系成熟,机构化占比超过20%,由AvalonBay、Equity Residential等大型REITs主导,形成高度专业化和品牌化;德国整体租赁率超过50%,机构企业如Vonovia管理数百万套住房,展现出极高的集中度与租客保护制度。相比之下,日本虽然租赁人口庞大,但机构化比例仅约10%,主要由个人房东提供,大城市才逐渐出现专业化运营商。
我国租赁住房市场容量巨大,但机构化比例不足5%,仍处于发展初期。不过,在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公募REITs和国企平台的推动下,机构化水平正在加快提升,尤其是一线与核心二线城市,渗透率不断提高。
表 全球主要国家租赁住房结构对比
图源:ICCRA
政策杠杆:城市更新背后的制度设计
英国的城市更新往往伴随着政策引导。最典型的是 Section 106制度:
● 开发商在进行项目时,必须将约15%的价值回馈社区。
● 形式包括保障性住房、学校、社区中心、交通配套等。
这一制度确保了城市更新不仅带来房地产价值,更提升了公共资源和社区功能。
我国的类似机制也逐渐出现,如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建、旧改项目中的公共配套要求。但目前仍以政府直接推动为主,市场协商机制相对有限。
社会融合:从“分隔管理”到“共享社区”
在城市更新与租赁住房结合的过程中,社会融合是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英国的经验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照。
早期,英国的一些租赁社区曾出现过“分隔管理”的情况:保障房住户和市场化住户被人为区分,不仅在出入口上有所区别,连部分公共空间和设施的使用也受到限制。这种做法在当时引发了广泛争议,因为它加剧了居住群体之间的隔离感。
随着政策与舆论的推动,这种“分隔”做法逐渐被淘汰。如今,无论是保障性住房、长租公寓还是市场化住宅,都强调共享同一入口与同一套配套设施。社区居民在空间和服务上不再被区别对待,而是通过混合居住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与共融。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项目中,还专门划出一定比例的房源为“关键岗位住房”,例如面向教师、护士等城市运行所必需的职业群体。这不仅满足了民生需求,也在社区层面形成了更具多样性和活力的社会结构。
对于我国而言,这一经验提示我们:城市更新不应制造新的隔离,而应通过租赁住房实现社会关系的再塑造,让社区成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生活共同体。
这种“混居”模式减少了社会隔离,让城市更新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善,更是社区关系的再生,也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资产管理:让更新后的房子更可持续
英国的租赁住房在资产管理上高度专业化:
● 维修基金池:每年提取资金,集中用于未来大修。
● 保险机制:包括建筑缺陷险、电梯维护险等。
● 分工明确:开发商、投资者、运营商相互独立,形成专业化产业链。
相比之下,我国的城市更新项目大多由地产系企业“一条龙”负责,从开发到运营都包揽在手,效率高但缺乏多元专业化的市场活力。
投资逻辑:长期资本的“稳定回报”
英国长租公寓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在于长期稳定回报(约4%)。
● 养老金、保险基金等青睐其作为“抗风险资产”。
●投资周期通常以30–50年为维度,强调稳健。
●市场集中度高,仅有几十家核心运营商,品牌化、专业化明显。
中国若要在城市更新中吸引更多资本,就必须从“短期土地溢价”转向“长期运营收益”。REITs等新兴金融工具,或将成为未来的重要通道。
对中国的启示:从空间更新到社会焕新
英国经验告诉我们:租赁住房并非城市更新的附属品,而是核心驱动力。它至少发挥三方面作用:
1. 平衡社会结构:通过混居减少分化,促进社区共治。
2. 撬动资本进入:通过长期稳定的回报,吸引养老金、保险等长期资金进入,不仅作为投资者获取收益,更可深度参与租赁住房产业链建设与运营,实现资本、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共赢共生。
3. 提升城市品质:更新的不仅是建筑外观,更是公共服务与社区功能。
对中国而言,城市更新不应止于“刷墙换窗”,更要关注“社会焕新”。租赁住房,正是这一目标的关键拼图。
来源:苏屯人在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