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区菜馆、土菜馆、连锁(小)中餐等餐饮业态,在经济下行的当前表现亮眼,其中在微度假风潮下,具备地方特色的高性价比品牌尤其火爆,似乎成为了餐饮新周期下的流量密码。
270㎡小店,人均消费50元,月营业额80+万,解析餐饮新周期餐饮爆店流量密码
社区菜馆、土菜馆、连锁(小)中餐等餐饮业态,在经济下行的当前表现亮眼,其中在微度假风潮下,具备地方特色的高性价比品牌尤其火爆,似乎成为了餐饮新周期下的流量密码。
本期,我们来到位于江苏徐州连锁中餐代表品牌【坛小福】,品牌创建十五年,稳扎稳打,开一家做好一家,每家门店生意都火爆,都是排队王。以惠民店为例,270㎡的社区街边店,最高月营业额80+万。且各店常年稳居徐州热门和好评榜第一。
【坛小福】商圈街边店模型
✅品牌名称:坛小福(苏宁店)
✅坐标:江苏·徐州
✅出品:徐州菜
✅门店面积:490㎡
✅人均消费:¥50
✅门店选址:商圈街边店
✅目标客群:80'90'00'后
✅消费需求:商圈外地+本地年轻人休闲餐、工作餐等需求
社区店转战商圈店:打造4.0版商圈街边店模型,“社区+商圈”两条腿走路
1、品牌发展历程:战略随餐饮周期性调整
1)传统中餐时代(2010年)
2010年创立中福酸菜鱼中餐馆,开启百姓餐饮路线。
2)社区街边店时代(2018年)
彼时,正是“菜系+爆品”模式的鼎盛时期,社区店优势渐起,品牌更名“坛小福酸菜鱼”,以爆款单品“酸菜鱼”为主打,定位“小而美”社区街边店,围绕爆品打造“渔村”院落感的场景体验。
3)社区菜馆时代(2022年)
2022年烟火气“社区菜馆”模式兴起,【坛小福】在坚持百姓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烟火气小正餐”模型。3.0版“乡土文艺”场景化设计,开启“明厨亮灶、好食材、下饭、烟火”的社区菜馆体验。
4)商圈街边店时代(2025年)
后疫情时代,全国“地域性土菜”遍地开花,聚焦地方特色、地方文化、地方好食材,【坛小福】苏宁店依托优质选址,好吃地道、简约时尚、高翻台的4.0版商圈街边店模型,开业即火。
2、4.0版商圈街边店模型,聚焦“本地年轻人+外地旅游客群”
✅品牌战略转移:经济下行,流量至上,人在哪,店就开在哪
①社区街边店优势:服务本地客群,聚焦家庭消费、朋友聚会/宴请、小宴会等消费需求,客群相对稳定、黏性和复购高,易积累口碑。局限是外地游客触达不到;
②商圈街边店优势:主攻外地游客和本地年轻人,契合其喜欢扎堆排队、打卡分享的消费需求,且流量大,品牌传播力度更强。依托品牌影响力,可同步兼容本地社区客群;
③商圈只选街边店,不受商场政策、营业时间等条件的制约,运营自主性更高。
✅选址策略:优选城市核心商圈
①苏宁店位置优越,兼具成熟商业生态与新兴消费场景:地处徐州本地核心CBD中心,被誉为商业价值最高的“钻石级” 区位。环抱金鹰商城、古彭广场、苏宁广场,北接文庙・东方街,南呈户部山步行街,1公里范围内还覆盖商业中心、国贸中心、财富广场等甲级写字楼,入驻企业超 300 家,是徐州头部餐饮品牌“必争之地”。
②锚定“文旅+本地”双客群流量高地,人口密度大,日均人流量超2万人次;
③物业条件:商圈核心街道“金角”C位,视野广阔,二十小时黄金广告位,品牌高曝光度,快速建立消费者认知。
④商圈人均50元高性价比小中餐店,匹配当下年轻人追求的“穷游”性价比消费习惯,同时适配本地居民日常聚餐、写字楼午市需求,与周边场景高度匹配。
✅优化300-500㎡标准化门店模型:小规模、轻投资,回本快
①物业选择标准:优选大平层,运营效率高且管理便捷,降低日常运营复杂度;
②选址与面积标准:优先选择“金角银角”优质区位。最优营业面积为300-500㎡,其中,惠民店(270㎡)、苏宁店(490㎡)运营效率显著,运营适配度高、效益最稳定;
③硬装成本管控:门店单平米(硬装)造价控制在1200 元/㎡左右,成本规划清晰可控。
④回本周期:最快回本周期为8个月,最长不超过12个月;
⑤店型盈利模式:社区店以包间为主、散厅为辅的盈利模式,适配社区家庭便餐/聚会、朋友聚餐的消费场景;商圈店采用全散厅模式,聚焦高翻台率,日常排队常态化,日均翻台率3.5以上。
⑥管理效能优化:以苏宁店为例,试营业采用“局部开放” 策略,前期仅开放半数桌台,通过逐步磨合环境、人员协作与厨房产品,持续打磨运营管理流程。
川湘菜转向徐州本地菜:借势旅游红利与品牌口碑,打造徐州必打卡品牌
1、品类定位调整:聚焦“徐州菜”迎合旅游客群
①核心品类基因保留:“好吃不贵、新鲜好食材” 的底层属性保持不变,确保消费认知延续。
(品类定位调整较灵活,且非短期决策,半年前已启动铺垫,其他门店已逐步在川湘菜的基础之上叠加徐州菜,为苏宁店聚焦徐州菜奠定基础。)
②爆品策略调整:招牌爆品酸菜鱼品牌名称中不再出现,但店内品宣、菜单中仍占据招牌地位,且从运营数据看,徐州菜点击率仍保持 “桌桌必点”,消费接受度高。
③徐州菜适配“寻找本地特色菜”的外地游客;
④除招牌爆品酸菜鱼外,菜单里仍保留若干代表性的下饭川湘菜,兼顾多元消费需求。
2、优化菜品结构:量大、下饭、地道、有锅气、普适性广、相对丰富
①菜品数量精简:以“少而精、道道都好吃”为菜品结构设计核心,缩减菜品SKU数量,强化消费记忆点;
②双爆品驱动:采用“酸菜鱼+地锅鸡”双爆品模式,以高频消费、高认知度的爆品为流量入口,夯实品类核心竞争力;
③徐州菜核心占比卡位:增加徐州本地菜占比;
④以“下饭菜+家常小炒”为核心品类:占比超过60%,且口味聚焦香辣、酸甜、咸鲜等年轻客群偏好风味,牢牢锁定主流消费需求;
⑤以“锅气”为菜品消费体验锚点:菜单点火菜占比相对多,确保锅气十足;除炒菜外,加大蒸菜、煲仔、砂锅等既有锅气、标准化程度高又省人工的烹饪方式;
⑥高颜值打卡菜品,吸粉年轻客群:比如,引流单品徐州首创八宝烤南瓜,一经推出,直接卖爆徐州餐饮市场;比如,开发坛茶、绵绵冰、徐州顶榴等多款“时尚+文创”的自治饮品,契合90、00后社交分享需求;
⑦建立 “定期培训+巡店验收” 品控机制:持续优化菜品口味、出品呈现等,保持菜品稳定性。
重社交转向重效率:优化门店标准化设计,为提高翻台率创造条件
商圈正餐品牌相对来说菜品多,既要用人少又要效率高,是商圈小正餐人效比的矛盾所在。
而优化门店标准化流程,提高前厅、后厨的工作效率,可以为提高商圈正餐门店人效比、高翻台创造条件。
1、前厅:合理规划门店经营参数,优化服务动线,提高运营效率
①综合客群特点及市场环境,采用散厅为主的盈利与配比模式;
②提高运营效率,为增加翻台次数服务:
合理进行桌型配比,商圈2-4人为主的客群结构占比大,4人桌占比超过80%,以“坐满”为设计指标,提高上座率;
优化服务动线,提高出餐、传餐、收菜效率。以实现员工少走路,避免交叉冲突,提高上菜效率为动线设计原则;
适当调整优化公区使用配比,把空间留给通道,提高传菜/收餐效率,以及动线流通率。
人均面积、家具尺寸等取最小值,提高单位时间内的餐桌周转率,缩短用餐时长,增加翻台次数。
③就餐面积与餐位最大化原则:
不设置明档外摆,档口只负责出餐及操作展示;
空间以少侵占地面面积的立面装饰为主,且立面装饰品宣化,增强品牌感,降低造价;
人均面积2.6㎡/人,兼顾空间舒适度与服务效能。
④控成本:减服务、减人工,减少不必要的附加值,降低人工消耗。比如,顾客自助取餐(饮品/零食)、扫码点等。
2、以简约时尚、清爽干净、耐用抗造、用材统一为空间标准化设计理念,差异化视觉锤增强品牌记忆与认知
①升级VI系统,增强品牌认知与记忆。门店就餐体验更清爽、时尚,让品牌形象更年轻化更舒适。
②营造简约时尚、清爽干净的空间调性,吃饭有品质,轻社交不丢面。
③建立标准化硬装标准。空间硬装材料统一,材质耐用性好,易打理,合理控制装修造价。
3、后厨:建立后厨标准操作程序,优化工作环境,提高出餐效率
①建立菜品标准化(原料配比、制作、出餐等),后厨管理标准化(操作流程、人员管理等)等,提高出餐效率(25分钟之内,上完一桌菜);
②“智能化设备+人工档口”驱动出餐提速:
引入炒菜机器人,聚焦几款标准化程度高的菜品,比如,花蛤炒鸡、酥饼鸡两款鸡的日销量大概在大几十份。菜品出餐仅需6分钟,既保障口味稳定(菜品温度高、锅气足),又承接高频消费需求;
人工炒灶同步实行档口细分,后厨操作档按照小炒、烧菜、干锅、煲仔等品类区分开,每位师傅专注3-5道菜品,提高出餐效率。
③增加标准化程度高、易操作的菜品,降低厨师依赖程度、减轻厨房压力;
④遵循员工操作动线最短原则,合理规划后厨功能区布局。便于厨师保持体力,节省时间,保证生产流程顺畅,对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用工有着显著的效果。
⑤后厨采用广西白大理石防滑地面,保障后厨人员安全、高效工作;
⑥品牌从企业文化、出餐效率、人员管理等维度出发,为热菜区配备空调设备,给后厨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正规、舒适且卫生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也为高翻台提供保证。
小结
在谈及品牌后续发展问题时,【坛小福】张总表示:
1、其始终看好中餐赛道,聚焦百姓日常就餐需求,不断提高质价比。尤其可依托 “本土红利”,实现下沉市场的逆势增长;
2、无论徐州还是全国,餐饮未来必走连锁化、品牌化之路,行业竞争核心是运营内功与后端供应链等支撑能力的较量;
3、我们的核心方向不会动摇,未来会持续深耕徐州菜、扎根徐州地方市场,以【坛小福】为载体,稳健扩张确保每个门店运营扎实,实现品牌在徐州的深度扎根与长远发展;
4、餐饮人一定要多关注和学习新品牌、新模式,因为餐饮行业越来越成为“干到老、学到老”的专业领域。
来源:小辰科技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