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2日,福建舰甲板上,歼-35隐身战斗机、歼-15T重型战机和空警-600预警机依次通过电磁弹射系统成功起飞。这一刻,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航母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更创下了常规动力航母应用该技术的历史纪录。
甲板上的电磁弹射器一次次将战机推向天际,这段跨越131年的对话,见证了一个民族从血泪中淬炼出的精神蜕变。
2025年9月22日,福建舰甲板上,歼-35隐身战斗机、歼-15T重型战机和空警-600预警机依次通过电磁弹射系统成功起飞。这一刻,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航母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更创下了常规动力航母应用该技术的历史纪录。
而在1894年,同样是一片海域,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700余名淮军精锐葬身黄海。那场“中外军事实力差距最小却败得最惨”的战争,成为压在中国民族心头的“历史巨石”。
2014 年,农历甲午年。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连续刊发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肖裕声、罗援、彭光谦、孟祥青等一批军事研究领域名家大腕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心血文章,以 “忽忘国耻、勿忘军耻” 的警示引发全民反思,专题报道直指制度与文化深层弊病,强调 “把历史包袱转化为民族向上的动力”。
从甲午殇思到福建舰亮剑,中国海军用一个多世纪完成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发展的战略转型,这不仅是装备的跨越,更是民族精神的重生。
回望历史,甲午战败的三重殇思
甲午战争的惨败,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专家分析指出,这是制度腐朽、战略迷失与文化保守共同作用的系统性悲剧。
在制度层面,清朝经过洋务运动后,虽拥有亚洲领先的北洋水师,但国家整体仍停留在封建专制阶段。而与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相比,存在根本性的代差。甲午之役可以说是中日两国的制度之争。
清廷的近代化改革存在“跛脚”缺陷,导致上下分隔、重军轻民。这种制度性腐朽最明显的体现是战前对情报工作的忽视。日本早在1872年就开始在华布设谍报网,而清军对日谍活动却听之任之。
战略上,清廷奉行“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思想,将自己置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戴旭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晚清中国不是被战败的,而是被吓败的”。一个大国被小国吓败,才是真正令中国蒙羞的地方。
文化层面,当时中国国民意识缺失,民众普遍认为“打败了是皇帝打败了,割地是割皇帝的地”。这种缺乏国家认同的文化心理,使国家难以形成现代战争所需的全民动员基础。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彰显技术超越与体系革新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母核心技术的重大跨越。与传统的滑跃起飞方式不同,新型电磁弹射系统可使舰载机实现“满油满弹”起飞。
更重要的是,这次“弹射三连”不仅是装备试验的成功,更体现了体系作战能力的质的飞跃。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首次实现航母部署,可将探测范围延伸至几百公里,补齐了航母编队的态势感知短板。
有人拿福建舰与美国最先进的“福特”级航母相比,中国电磁弹射系统展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弹射能效比达到92%(“福特”级为89%),系统可靠性提升30%。中国采用的中压直流技术路线,比美国的交流电方案更为简洁高效,更适应高强度作战环境。
资料显示,福建舰从2022年下水到2024年海试再到如今实现多型舰载机弹射,进度远超国际同类航母发展周期。这种速度背后,是中国舰船电力系统、材料科学、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等多领域的协同突破,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从“心败”到“心胜”,民族精神的重塑
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在给国内的报告中写道:“我日本人多数对于中国过于重视,徒然在兵器、军舰、财力、兵数等之统计比较上断定胜败,而不知在精神上早已制其全胜矣”。这种“心败”,正是甲午战败之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表现。中国军人“在六十年前中国曾经遭受屈辱的地方,狂飙横扫,一雪前耻”,从而彻底埋葬了“东亚病夫”的称谓。九三阅兵后,在B站,有网友妙评并被广泛传播:1950 年,你们有钢铁洪流,我们有钢铁意志;2019 年,我们有钢铁洪流,你有钢铁意志吗?2025 年,我们的钢铁都有意志了,你们还有什么?
甲午之战的惨败,真正激发了中国人的危机意识与国家意识。正如梁启超所言:“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这一深刻洞见揭示了民族觉醒的历史轨迹。
今天,看到福建舰上官兵流下的热泪,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心胜”精神的传承。这些泪水不再是屈辱与无奈,而是自豪与骄傲的交织,是中国海军再也不受那些窝囊气的宣言。
这种精神转变,正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艰苦卓绝的牺牲,唤醒的中华民族勇猛无畏、永不屈服的精神。
向未来,海洋强国的战略布局
随着福建舰的列装,中国海军战略重心正向远海延伸。到2030年,中国海军将拥有3支航母编队,形成“辽宁舰守台海、山东舰控南海、福建舰闯深蓝”的战略布局。
这样的部署能力意味着中国海军在一年大多数时间内在西太平洋保持一支航母编队处于部署状态,这将极大改变地区海上力量平衡。
同时,中国海军还在重点发展两栖作战能力。预计到2027年,中国海军将迎来第一艘076型两栖攻击舰四川舰,该舰配备电磁弹射器,可以起降固定翼作战飞机。这将使中国海军能够组建两栖准备群,执行高强度环境下的远洋两栖作战任务。
到2030年,中国海军将拥有4支两栖打击群,能够在一年大多数时候保持一个两栖打击群处于戒备状态。这种力量的投送能力,将有效捍卫国家海外利益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更重要的是,中国海军建设始终秉持防御性国防政策。发展远洋能力不是为了追求霸权,而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实现“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智慧。
黄海波涛之下,依旧沉睡着一百三十年前的铁甲舰残骸,而今天的海面上,福建舰正破浪前行。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金一南曾指出,甲午的“知耻而后勇”已转化为民族复兴的动力,“把历史包袱转化为现实财富,是民族进步的阶梯”。
透过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轨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战机升空,更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挫折中淬炼出的精神重生。从“心败”到“心胜”,从“有海无防”到“挺进深蓝”,这一跨越的不仅是技术鸿沟,更是心理疆界。
正如《司马法》所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在铭记历史与开创未来之间,中国海军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答案。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