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西峡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统揽,围绕“民富县强、幸福西峡”工作主线,走出了一条“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发展之路,先后成功创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全国文明村镇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
南阳市西峡县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总面积34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人。
近年来,西峡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统揽,围绕“民富县强、幸福西峡”工作主线,走出了一条“片区联动、组团发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发展之路,先后成功创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5个、全国文明村镇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个。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944元。西峡县的系列创新探索为同等条件中西部山区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
突出片区理念,找准发展路径
一体化设计布局。西峡县依托“菌果药旅”产业优势,聚业成链、聚链成势,综合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因素,规划设计“1+4”产业发展五大示范片区,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鹳河沿线香菇产业区、312国道沿线猕猴桃产业区、328省道沿线中药材产业区和208国道沿线农文旅融合产业区。按照“多规合一”要求,推动120多个行政村根据村庄类别、功能定位、发展方向等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协调联动,互促共赢,形成“先导引领、四区并进,功能互补、服务共享”的有机协同效应。
产业化联动发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先导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培育出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产品加工、销售、仓储企业538家,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75%以上。在4个产业区内,镇建有乡村振兴产业园,村建有富民加工产业园及工贸小区,农民可就地就近参与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构建起“产村、产镇、产城”互通新格局,全县有4.8万户、16.6万人从偏远村落搬迁到中心村、集镇和县城居住,形成乡村“共富片”。
系统化协调推进。西峡县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组建五大示范片区建设专班,出台激励政策,以强村公司、乡村振兴产业园等关键载体建设为牵引,把资源、项目、资金集中起来,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台账化落实。建立“企业运营+金融资本支持+社会资本导入+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引进专业运营公司20余家,参与示范片区建设和强村公司运营。目前,已有20多个村开展专业化公司运营,每个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都在30万元以上,村级组织为民服务的实力和能力得到质的提升。建立健全“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企业、集体、群众组成利益共同体,截至2024年底,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45%。
整合片区资源,做强特色产业
创新驱动助推产业发展。西峡县建立健全“菌果药旅”产业链链长制,发挥农业龙头企业链主作用,综合政府和市场力量,促进产业优化转型。成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西峡分院,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余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先后引进香菇、猕猴桃、山茱萸新品种15个。目前,西峡县香菇年出口额超10亿美元,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猕猴桃亩均效益1.2万元,果农户均年增收3.8万元;山茱萸年产量4000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2。建成17个开放景区,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5个,3万余名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年旅游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获评“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
市场带动促进产业融合。西峡县建成双龙镇香菇、丁河镇猕猴桃、米坪镇中药材等专业市场7个,正在建设省部共建国家级食用菌产地交易市场,吸引全国各地10余万名客商前来洽谈合作。发展县、乡、村三级电商物流体系,产业链条延伸至乡、村、组、户,全县拥有网店2500余家、电子商务企业226家。实施伏牛山香菇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特色产业强镇建设,建成猕猴桃小镇、香菇小镇、康养小镇等特色小镇12个,加速片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品牌拉动加速产业升级。西峡县设计“西峡贝贝龙”形象品牌,叫响“让世界爱上中国菇”“中国人的阳光金果”等宣传口号,推进农文旅融合提升,打造“避暑养生地、南阳老界岭”“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沉浸式体验地。
深化片区联动,建设幸福家园
乡村产业更加优化,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目前,“菌果药旅”产业综合效益达360多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率超过80%,吸引全县80%以上的群众从事相关产业,成为助力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密码”。片区联动发展成效显著,吸引1600名“归乡人”创业,留住3.5万名“原乡人”参与产业发展,招引各地3.7万名“新乡人”就业。
乡村建设更加宜居,群众幸福感日益增强。西峡县对296个村庄(社区)按基础条件分类施策:对13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按照“五大振兴”标准,建成起引领作用的和美村;对108个基础条件一般的村庄,持续深化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发展集体经济等,建成村美民富的富美村;对41个基础条件较为薄弱的村庄,首先解决好“脏乱差”问题,建成干净整洁的洁美村。同时,持续对路域、村域、水域、田域进行全要素治理,探索片区式、辐射式、差异化的“未来乡村”建设模式。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35%,农村生活垃圾2020年实现全部焚烧发电,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深入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成功申报2024年国家级“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项目。建成县、乡、村三级联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获评“中国县域医共体建设示范”。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所有行政村直通班车,镇村小公交车惠及111个行政村、约15万名山区群众,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乡村治理更加高效,群众安全感保障有力。西峡县健全“政府引导、村组主战、全民参与”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归乡人、原乡人、新乡人”共治共富机制,共议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事项。建设乡村全面振兴人才库,挖掘村级专家人才,搭建发展平台和保障体系。以“支部+网格+党员”模式,实行“周四村庄清洁行动日”等机制,推动人居环境整治全域化、常态化。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90%以上的行政村健全红白理事会制度。扎实开展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是河南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平安西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未来,西峡县将进一步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建设“民富县强、幸福西峡”为目标,强化片区建设,做实协同发展,推动城乡融合,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持续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
数据来源:中共西峡县委宣传部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