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村诗社创作诗词1600多首的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6 12:19 1

摘要:1600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西周诗社以元代建村的西周村为文化土壤,通过走访村中老人、考证历史遗址、整理民间传说,系统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诗社成员将历史题材与当代乡村生活结合,创作出1600余篇诗词作品,内容涵盖村庄历史、民俗风情、家风故事等。例如,会员李娜以金婚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寨里镇西周村诗社自2024年11月10成成立以来,以挖掘乡村文化、传承历史记忆为核心,创作了大量具有地域特色的诗词作品。

一、创作规模与主题特色

(1)1600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 。西周诗社以元代建村的西周村为文化土壤,通过走访村中老人、考证历史遗址、整理民间传说,系统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诗社成员将历史题材与当代乡村生活结合,创作出1600余篇诗词作品,内容涵盖村庄历史、民俗风情、家风故事等。例如,会员李娜以金婚家庭为题材创作的《鹧鸪天·写给金婚的公婆》“结发多年两鬓花,操劳不怠影身斜。朝来戴月披星斗,夜里挑灯织素麻。迎落日,醉流霞,一壶水酒煮年华。夕阳正好风光美,相伴余生慢品茶。”既展现家庭和谐,又传递孝道文化。

(2)创作形式与传播方式。诗社注重诗词的实用性,如春节期间征集260余幅新春对联张贴于村民家中,增添节日文化氛围。此外,精选作品被编印成120册诗词集,免费发放至村民手中,形成“家家有诗卷”的文化景观。

二、为何能创作那么多诗词

一是完善的组织架构与人才培养。 诗社成立后,建立了以村党支部书记为社长、村民骨干为副社长的管理团队,并设立顾问委员会指导创作方向。年轻会员李娜通过拜师学习,一年内创作300余首诗词,成为诗社的“小老师”,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创作。

二是目标导向与政策支持。在淄川区诗词学会的指导下,诗社以“创建市级诗词村居”为目标,定期举办年会总结成果、规划方向。例如,2024年年会提出加强诗词与乡村振兴的结合,推动文化赋能乡村发展。

三是诗友的家乡情怀。西周村诗友热爱故土与眷恋家乡,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情感。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窑一池都被赋予生命的温度,承载着他们无尽的家乡情怀。

三、诗词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

一是激活乡村文化记忆。 诗社通过诗词记录村庄历史,如整理20余篇西周村历史故事,将散落的民间传说转化为文学作品,为乡村文化传承提供文本载体。

二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诗词创作融入日常生活,如李娜以家庭伦理为题材的作品,成为村民效仿的“文化样板”,推动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价值观传播。

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模式。西周诗社是淄川区“区-镇-村”三级诗词联动体系的典型案例。区诗词学会提供资源支持,镇级分会协调活动,村级诗社落地实践,形成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模式。

四、村诗社的一下步打算

诗社计划在保持历史题材创作优势的同时,拓展现代生活主题,例如结合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等新内容。此外,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诗词数据库,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西周村诗社以1600余首诗词的创作实践,展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路径,其“历史挖掘+村民参与+政策引导”的模式,为同类乡村提供了可复制的文化发展经验。

来源:调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