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写作 | 课堂上的“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7:01 1

摘要: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正高级教师,浦东新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郑朝晖)语文攻关基地学员,首届于漪教育教学思想高研班学员。近年来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研究,作为“‘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先后赴云南、内蒙等地作

2024,曾经共读共写“儿童年”。

2025,我们共读共写“课堂年”。

每个月由一个团队接力,8-10人(含负责人)参与,在“课堂”这个话题范围内,自主命题。

2025年9月参与团队:宁波市吕新辉名班主任工作室。

主题

“课堂”之内,

自主命题

///

# 程春雨

点评人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正高级教师,浦东新区语文学科带头人,现任教于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上海市第四期“双名工程”(郑朝晖)语文攻关基地学员,首届于漪教育教学思想高研班学员。近年来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实践研究,作为“‘学习共同体’领航教师”先后赴云南、内蒙等地作公开教学,个人事迹曾被《中国教师》报道。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国教师报》《教育研究与评论》等刊物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二十余篇,著有《研究型教师的成长力量》《语文课堂深度修炼》。

宁波市吕新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负责人吕新辉老师是浙江省正高级教师、浙派名师培养对象,工作室学员共有26人,由宁波市名班主任工作室、慈溪市班主任工作坊的优秀班主任组成。工作室以“德育是浪漫的事业”为理念,以积极的德育实践与反思为核心,以德育阅读和德育写作为路径,以德育观察和日记写作为抓手,探索“源动力·自成长”的班主任专业成长模式。相关案例、故事在《中国教师报》《教师博览》《班主任》《班主任之友》《中小学德育》《师道》等刊物大量发表。工作室获得“大夏书系·接力写作计划”2024年9月“优秀团队”称号。

他们认为,“人”是课堂上最有活力、最有价值的资源,“理想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作品,AI时代的课堂教学要更加重视“人”,关注“人”。课堂上的“人”可以是现实形象,比如一个具体的独特的学生形象、若干个学生构成的小团体形象、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的班集体形象;还可以是抽象的符号意义形象,比如学生心目中的完美自我、学生理想中的成长合伙人、师生共同建设的默契关系。无论教师还是学生,每一个课堂参与者都在完成从现实形象到符号意义形象的成长建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积极发现、持续关注成长中的“人”。理想课堂应该是自由润泽、蓬勃生长的,它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体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体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体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

他们呼唤:亲爱的老师们,请用你的慧眼和爱心,发现、观察课堂上的“人”,描写他们的模样,记录他们的话语,分析他们的行动,刻画他们的心理,叙述他们的故事,概括他们的品质,见证他们的成长,为“理想课堂”精准画像。

这就是吕新辉名班主任工作室的分享主题:聚焦课堂上的“人”。

黄梦烨 宁波前湾慈吉外国语学校

翻开学生的英语课本,那些曾经让他们头疼的单词旁边都有密密麻麻的小注释:“Sunshine”旁边画着阳光,“Friendship”旁边贴着毛线球的线头,“Courage”下面是戏剧节那天沾着金粉的指纹……而我的备课本里夹着更多美丽的碎片:小雨的漫画信纸复印件,小高搬桌子时带起的半片落叶,小花园里那只蝴蝶停在发梢的照片,等等。

在我的记忆里,有很多这样的小创意、小片段、小成就,它们犹如小火苗般闪烁,时刻提醒着我去思考、追寻理想课堂的模样。

给自己“画”一封信

看见我抱着一摞纸走进教室,小雨愣了愣,握在手里的笔顿了顿——他以为又要在语法填空中挣扎了吧。我把纸——是彩纸——分到大家手里,倚着讲台笑着说:“今天我们用英语给三个月后的自己写封信。”大家惊喜不已。

我说:“其实上周批改周记,发现好几个孩子画的小人比写的句子更动人。”此刻,小雨的眼睛亮了,他举起了手,声音略带试探:“老师,我能在彩纸上画个漫画吗?我的单词量可能不够表达。”也许,把规则放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参与度更能被激发出来,“这么有创意的表达,当然可以啦”。

我观察着教室里的孩子们——平时总把“我不会”挂在嘴边的学生掏出彩笔,笔尖在纸上洇开一团橘色,慢慢变成举着奖杯的小人,旁边歪歪扭扭的“Keep running”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看到这个场景,我在备课本上写下一句话:“允许‘笨拙’的表达。”

这节打破常规的英语课,让我突然明白“开放”二字的份量。我应该试着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毛线球”表达法

当我宣布要把课桌摆成圆圈时,后排总爱把脑袋埋在臂弯里的小高居然先站了起来。他搬桌子时带起的风掀动了窗帘——原来,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的更期待被看见。

我们围着圈坐下,阳光刚好落在每个人的课本上。我没有像往常那样点名背诵课文,而是从包里拿出个毛线球:“接住球的人,用英语说说最近的小烦恼。”我特意把毛线的线头缠在了自己手腕上——这个小设计是想让每个说话的人都感受到“自己的声音和大家的声音系在了一起”。毛线球在圈里飞来飞去,有人说“Math homework is too much(数学作业太多了)”,有人说“Mom always checks my phone(妈妈总是偷看我的手机)”……

当球落到一个女生手里时,她攥着毛线的线头,小声地说:I want to be a translator,but my pronunciation is bad(我想成为一名翻译家,但是我的口语太差了).

我走过去轻轻碰了碰她的肩膀:“你的声音很好听,明天早读我们一起练?”看着她抬头时眼里的光,我在心里感慨:其实学生不怕说错,怕的是说错后得不到接纳。

寻找“自然的单词”

灵活的课堂总能带来意外的收获。教学“Environment(环境)”单元时,我带同学们去了学校的小花园。我蹲在月季花丛前,指着叶片上的露珠说:“你们看,课本上的‘dewdrop(露珠)’,会在花瓣上滚来滚去的。”然后让他们分组寻找“自然的单词”,用手机拍下照片,再编成对话。我想让他们知道,单词不是孤立的字母组合,而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突然,一只蝴蝶停在小宇的发梢,我悄悄举起手机,拍了下来。马上,同学们都发现了,他们纷纷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一句话。后来,我把这张照片贴在备课本里,旁边写着:“当孩子说‘A butterfly kissed her hair(蝴蝶亲吻了她的发梢)’,语法规则在这一刻是多余的。”

发出内心的声音

万圣节那天,教室被南瓜灯和蜘蛛网装点得很有氛围。我戴着巫师帽,给每个人发了身份卡:“今天的任务是‘拯救城堡’——骑士要向公主求婚,恶龙要谈判,魔法师要念咒语。”

“公主”的卡片,发给了平时总被批评“太内向”的女生。前几天批改作业时,我发现她在草稿本上画满了持剑的公主。当她站起来,用流利的英语说“I don't need saving,I can fight(我不需要被拯救,我能自己战斗)”时,全班都为她鼓掌。我转过身假装擦黑板,其实是怕眼泪掉下来——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等待被释放的自己,教师要做的就是找到那把钥匙。

期末“英语戏剧节”演《小王子》,没人愿意演玫瑰,说那个角色台词多又傲娇。不喜欢?怎么办?那就改呗!大家化身编剧,玫瑰变成会打拳击的玫瑰,小王子成了喜欢画画的男孩。我没否定他们的想法,只是说:“保留你们的创意,语法错误交给我。”演出那天,当“拳击玫瑰”用带着中式口音的英语喊出 “Love is not control(爱并不是一味的控制)”时,台下的掌声很响亮。

我在台下看着,忽然明白:其实,那些被我们紧握的“防线”,不过是自己对未知的恐惧;所谓“舒适区”,也只是熟悉了按部就班的稳妥。当我们松开了那紧绷的线,允许课堂出现计划外的褶皱,允许学生以自己的节奏生长,就会发现:放手不是放任,而是相信他们能在探索里长出比“记住单词”更重要的力量。说到底,教师要突破的从来都不是学生的局限,而是自己对“教学成功”的狭隘定义。

尊重课堂上的“人”

上周的公开课上,有位老教师问我:“这样上课,学生能记住多少知识点?”我指了指墙上学生用英语绘就的愿望树:“你看,他们记住的不只是单词。”枝桠上挂满了彩纸:“I learned to listen(我学会了倾听)”“I dare to speak(我敢于表达)”“English is a bridge(英语是一座桥梁)”……后来我在教案最后一页写道:“知识点会被遗忘,但那些被尊重过的瞬间,会变成他们理解世界的勇气。”

我常跟学生说,“Language is not a cage,but a pair of wings(语言不是牢笼而是一双翅膀)”。那些画上了画的信纸,那些改编的剧本,那些被倾听的烦恼,其实都是在帮他们给翅膀添羽毛。看着他们一天天变得自信,我知道,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样子。

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教育即生活本身。”初中英语课堂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而在于他们是否学会了“用英语表达真实的自己”。当毛线球传递的不只是对话,还有信任;当花园里的单词不只是词汇,还有惊喜;当戏剧里的台词不只是语法,还有思考——这样的课堂,早已超越了“教英语”的范畴,成为滋养独立人格的土壤。

课堂上那个无精打采的孩子

陈灵 宁波市慈溪实验中学

如果教师的目光是一台照相机,会为孩子们拍下怎样的照片呢?有的孩子认真、专注,教师自然反馈以积极的赞许;有的孩子调皮、玩闹,教师会反馈以严厉的提醒;有的孩子走神、发呆,教师则反馈以及时的互动交流……但这些办法,对沉默的小涵而言丝毫不起作用。

小涵经常趴在桌子上,像一条软糯糯的虫子,偶尔会睁开眼睛跟老师对上几眼,可我就是无法判断他想传递什么信息。他会长时间地看着窗外走神,我通过提问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但毫无用处,有时候特意为他设置一个课堂参与点,他也无动于衷。他还会在课堂上小酣大睡,就如同在自己房间那般舒适,从不在意他人的眼光。有时候,我想,你就是跟老师在课堂上吵一架,老师也会精神一振的,但是他偏偏不给老师这样的机会。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无精打采到如此程度,我也是从来没见过。怎么办?我该怎么办?

小涵最多的状态就是沉默,课堂上不回应,我就课后找他聊天,结果每次谈话,他总是低头不语,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忧郁,还有一种空洞感。我无法理解,同时心有不安。对我来说,任何信息都无法获取的时候,才是最没有教育自信的时候。

之前我初步了解过一些情况。小涵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小企业,平时比较忙,无法兼顾他的学习。爷爷奶奶过于溺爱,平时只负责他的一日三餐。显然,这些信息还不能够让我读懂小涵。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孩子,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我决定家访。

周末家访时,我向小涵妈妈反馈了孩子的在校表现,并询问居家情况。妈妈只是一直说着:“哎!老师,他不听我们的,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看来家长的苦水比我还多,无助的程度比我还深,她滔滔不绝的唠叨让我来不及插上一嘴。从当时那个场景,我感觉到平时他与父母间的交流几乎没有,而且一旦交流起来极可能就发生争吵。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坐在一旁的小涵突然吼道:“干嘛啊?懒得跟你讲话!”

虽然是一句情绪的爆发,但是这次他终于开口说话了。我意识到,这就是机会呀!我随即说道:“那跟老师说说吧。”他一下子又戒备了起来,我知道,刚才被妈妈的唠叨一阵炮轰,他正处在气头上,最好是换一个空间,让情绪平稳下来。我拍拍他的肩膀,说:“要么这样,带老师参观一下你的房间吧。”好像有一种默契,他竟然答应了。

坐在他的房间里,他的表情明显放松了不少。也许,一个人只有在自己可以掌控的安全范围里才能获得情绪的安稳。我说:“老师看得出,你心里憋着很多话,今天就敞开说一说,老师只做倾听者,保证不唠叨,也不插话。”他看了我一眼,眼神似乎有点亮了,随即又低下头,一言不发。我没有放弃,只是静静地坐在他身边,静静地等着他。也许是为了化解沉默的尴尬,也许是他的心弦突然动了,他开始向我倾诉。他说,他觉得在家里没有人关心他,父母都很忙,自己被忽略了,小学时就觉得憋屈,到了初中更强烈了。他说,在学校,他觉得自己和同学们有差距,什么都比不上别人,总感觉同学们都在远离他排斥他……

那一刻,我意识到,课堂上无精打采的背后,是心灵的孤独和迷茫。他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座被遗忘的城堡,等待着有人去倾听、去关注、去点亮。我思忖着如何采取行动,引导他重新找回自信,走出孤独。

我与小涵父母进行了深入的沟通。我建议他们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了解他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父母也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忽视,开始努力改变。比如,每天父母一起来接孩子放学,并且在回家的路上聊聊一家人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周末陪他一起做作业、聊天,还带他出去游玩,增进亲子感情。

我还跟他们交流了一些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孩子的想法、如何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等。父母按照这些建议去做,慢慢地,他们发现孩子愿意分享学校里的事情了。学校举办的各类德育活动丰富多彩,我也鼓励他积极报名参加,并帮他申请重要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在互动中逐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班集体的温暖。

我持续关注着他的成长变化。每当他为班级赢得荣誉时,我会及时表扬和鼓励他,而当他再次出现不当行为时,我会提醒他珍惜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形象,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同时,我也时常与他的妈妈交流,在肯定孩子的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希望他们做父母的在家也能发现他的闪光之处。

一学期下来,他的变化让人惊喜。课堂学习时能积极参与互动,学习成绩稳定在班级前列,绘画作品在市级比赛中获奖。他从一个孤独、迷茫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自信、开朗、积极向上的优秀学生。

让课堂上无精打采的孩子重新焕发生机,变成神采奕奕的少年,这样的经历对我而言是一次专业成长的重要机会。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深入地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只有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并提供支持,才能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方向;只有在孩子获得微小进步的时候给予肯定和鼓励,才能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充满信心和勇气。我暗暗告诉自己: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异常情况时,那可能是他发出的“求助”信号,教师要做的,就是走到他的身边,倾听,了解,帮助。

文案 | 林茶居 程晓云 编辑 | 陈凯

来源:大夏书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