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得不说,进入到农历八月份后,气温明显不如之前颜炎热了,早晚也变得凉快了,最关键的是在十月国庆节假期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气到来,它就是寒露!
这几天,小区的桂花也来了,不仅意味着秋天到了,同时中秋节也快要到了!
不得不说,进入到农历八月份后,气温明显不如之前颜炎热了,早晚也变得凉快了,最关键的是在十月国庆节假期期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气到来,它就是寒露!
这个带着“寒”字的节气,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首个明确宣告寒意渐浓的节点。
那么寒露后还热吗?今年冬天又冷不冷呢?民间流传着“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晚寒露,冻死老牛”的说法,这就更让这个节气多了几分神秘,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唠一唠今年的寒露节气!
寒露的到来,以太阳到达黄经195°为标志,通常在公历10月8日或9日。据测算,2025年的寒露节气始于10月8日08点40分57秒,农历是八月十七日!
古人对寒露的观察细致入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的记载,精准道出了其核心特征:此时气温较白露显著下降,地面露水更冷,已然临近凝霜的边缘。
所以一般到了寒露节气后,就不怎么热了,就算是有秋老虎也要过去了!
南方部分地区,遇到晴天中午可能热一阵子,但是也不会太热了,气温难超过35摄氏度了,也就不会超过体温,这样不会感觉太热了!
而在北方部分地区都已经要入冬了,至少是深秋了,早晚的时候是比较冷凉的!
古人将寒露的物候变化总结为“三候”,每一幕都是深秋的生动注脚。“一候鸿雁来宾”,相较于白露时南迁的先锋雁群,寒露的鸿雁已是晚到的“客人”,队列愈发整齐,向着温暖南方匆匆赶路!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寒意中雀鸟渐隐,海边却出现了花纹与雀鸟相似的蛤蜊,古人便浪漫地认为雀鸟潜入水中化作了贝类;
“三候菊有黄华”,百花凋零之际,菊花却凌霜绽放,成为深秋最坚韧的亮色。
围绕寒露节气,古代也有一些习俗。比如在北方有“寒露吃芝麻”的传统,黑芝麻糊、芝麻烧饼成为应景美食,民间认为“芝麻养精神”,能抵御秋燥;
南方则盛行“吃螃蟹”,此时雌蟹膏满黄肥,搭配姜醋可中和寒气,只是切记不可与同期成熟的柿子同食,以免形成“胃石”。
江南地区还有“登高赏秋”“秋钓边”的雅趣:漫山枫叶经霜变红,登高远眺如诗如画;水温下降后鱼儿游向浅水区,正是垂钓的好时节。
再来看看老祖宗传下来的“白天寒露,单衣过冬;夜晚寒露,冻死老牛”这句谚语,是古人对节气时辰与冬季冷暖的经验总结。
其核心逻辑在于:若寒露交节在白天(凌晨0点至中午12点间),意味着阳气尚未完全消退,冬季大概率偏暖,甚至轻薄衣物便可应对;若交节在夜晚(中午12点钟以后),阴气更盛,预示冬季严寒刺骨,连耐寒的老牛都可能受冻。
这种通过时辰预判气候的智慧,源于古人对“阴阳消长”的认知,虽不绝对,却凝结着长期的观察经验。
比如类似的还有“晚上立秋冷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等,都是根据时辰来判断的!它们不过都是经验之谈,可以参考,但是准确性并不是太高,大家了解一下就行!
寒露时节的谚语远不止这一句,每句都藏着农事与气候的密码。“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提醒农人及时采收棉花,避免霜冻损失;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精准指明了冬小麦的播种窗口;
而“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则直白道出节气后气温骤降的特点,劝人及时添衣。而“棉怕八月连阴雨,稻怕寒露一朝霜”,更道尽了农人对寒露霜害的忌惮,认为寒露打霜了,这样冬天冷的早,对秋收不利!
而今年的寒露交节是10月8日08点40分57秒,以此来判断就是白天寒露了,应了“白天寒露”的说法。
虽现代气象预报已能精准预测天气,但老祖宗的谚语仍值得品读。它们不仅是气候的“晴雨表”,更是农耕文明中人与自然对话的印记。
寒露已至,不妨循着谚语的指引,备好衣物、尝遍秋味,在清寒中感受深秋的厚重与美好。
来源:三农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