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25年9月举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AI与光通信的深度融合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其中CPO(共封装光学)技术更是以其突破性的创新理念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吸引了来自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的广泛关注。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光电领域的前沿成果,更
在2025年9月举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AI与光通信的深度融合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其中CPO(共封装光学)技术更是以其突破性的创新理念和巨大的应用潜力,吸引了来自全球科研机构、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的广泛关注。这场盛会不仅展示了光电领域的前沿成果,更揭示了CPO技术作为下一代光通信核心解决方案的确定性发展趋势。
CPO技术的核心创新在于将光模块与ASIC芯片进行直接封装,通过硅光子集成工艺将传统分立的光引擎与电芯片整合为单一器件。这种架构革新使得信号传输距离从传统可插拔光模块的10-30厘米缩短至1厘米级别,在物理层面实现了光电协同的质的飞跃。据权威机构LightCounting测算,该技术可使光模块整体功耗降低25%-30%,延迟减少30%,封装体积缩小50%以上,完美契合了AI算力集群对高密度、低功耗、低延迟的严苛需求。
在算力基础设施领域,CPO技术已成为AI服务器和数据中心升级的关键使能技术。英伟达最新发布的GB300超级芯片组已集成CPO接口,单卡可支持1.6Tbps传输速率;微软Azure云平台宣布将在2026年前完成50%数据中心的光模块升级。在通信网络层面,5G-A基站的前传网络和F5G-A全光网络正加速采用CPO方案,中国移动已启动400G CPO设备集采。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智能驾驶领域,特斯拉Dojo 2超算中心和英伟达Thor车载芯片均将CPO作为核心互联技术,预示着该技术将在车联网、边缘AI等新兴市场爆发巨大潜力。
全球科技巨头正展开激烈的技术卡位战。英伟达推出NVLink CPO交换机,微软发布基于CPO的AISC芯片组,英特尔则通过硅光联盟构建生态壁垒。国内企业也在奋起直追,中际旭创、旭创科技等企业已实现400G CPO模块量产,华为海思的51.2T CPO交换机芯片进入流片阶段。据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2025年全球CPO市场规模将达12亿美元,2030年突破2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82%。
基于最新披露的2025年中报数据,我们筛选出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率排名前六的CPO概念企业进行深度剖析。这些企业不仅在财务指标上表现优异,更在技术储备、客户拓展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特别声明:以下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作为国内光芯片行业的领军企业,源杰科技在CPO产业链中占据上游核心位置。公司针对CPO所需的激光器产品已形成完整技术储备,其CW大功率激光器技术可实现70mW量产交付,100mW芯片通过客户验证,有效解决了高速光模块的功率瓶颈。在产品矩阵方面,公司构建了从2.5G到200G的全速率覆盖体系,其中100G PAM4 EML芯片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在高速光芯片领域打破海外垄断。
客户结构显示,源杰科技已深度绑定海信宽带、中际旭创等全球顶级光模块厂商,产品广泛应用于光纤接入、5G基站和数据中心场景。值得关注的是,公司车载激光雷达芯片已通过车规级认证并实现小批量出货,为智能驾驶市场储备了新的增长极。中报显示,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5%,在硅光调制器、薄膜铌酸锂等前沿领域持续布局。
这家以游戏机零部件起家的企业,通过MPO光纤连接器的研发成功切入CPO赛道。其开发的高密度MPO产品采用新型透镜阵列设计,插损控制在0.2dB以内,可支持64芯光纤传输,完美适配CPO模块的光路连接需求。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作为日系巨头N公司游戏机的核心供应商,滑轨组件市占率超过60%,这种精密制造能力为光纤连接器的量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通信业务方面,致尚科技的光纤连接器已进入SENKO、特发信息等5G设备商供应链,5G前传模块出货量同比增长200%。公司正在研发的硅光耦合连接器,采用微纳光学对准技术,可将耦合损耗降低至0.1dB,预计2026年实现量产。中报显示,公司通信业务营收占比从28%提升至41%,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作为全球前五的光模块供应商,新易盛在CPO领域采取"技术跟随+客户绑定"策略。公司已完成从400G到1.6T CPO模块的技术储备,其中800G OSFP DR8模块采用浸没式液冷设计,功耗较传统方案降低35%,已获得亚马逊、谷歌等头部客户的批量订单。在硅光方案上,公司与思科合作开发的Co-Packaged硅光模块,通过3D集成技术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垂直封装,传输延迟缩短至5ns。
值得关注的是,公司200G VCSEL光模块解决方案已应用于英伟达H200训练集群,成为国内首家进入AI算力核心供应链的光模块企业。中报显示,公司海外营收占比达78%,毛利率提升至34.5%,较去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凸显高端产品带来的盈利改善。
这家传统线缆企业通过"光+电+超导"的多元化布局实现华丽转身。在CPO领域,公司聚焦400G以上高速光通信方案,开发的LPO(线性直驱光模块)采用DSP-free设计,功耗降低40%,延迟减少至2ns,已通过中国移动测试验证。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将高温超导技术应用于光模块制冷,开发的超导磁体冷却系统可使激光器工作温度稳定在±0.01℃,显著提升产品可靠性。
在通信设备领域,公司"棒纤缆"一体化产能位居国内前三,光纤光缆产品覆盖三大运营商集采项目。超导业务方面,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已实现200米级长带连续制备,应用于上海深地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报显示,公司超导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00%,毛利率达58%,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作为国内首家量产PLC光分路器的企业,长芯博创在CPO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迁移能力。公司发布的CPO外置光源模块采用分布式反馈(DFB)激光器阵列,支持8通道25Gbps并行传输,光功率波动控制在±0.5dB以内。基于硅光子平台的开发方面,公司已实现光栅耦合器、调制器等核心器件的自主制备,400G硅光模块良率提升至85%。
在产品布局上,公司构建了从10G到800G的全速率光模块矩阵,其中SFP+ 10G Combo Pon模块出货量稳居国内第一。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开发的800G AOC有源光缆采用多模光纤并行传输技术,在短距离互联场景中可替代铜缆,已获得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的批量采购。中报显示,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达18%,在薄膜铌酸锂调制器、量子通信光芯片等前沿领域持续突破。
这家光芯片领域的隐形冠军,通过"芯片+器件+模块"的垂直整合构建了坚固的技术壁垒。在CPO领域,公司的高功率CW DFB激光器芯片采用脊形波导结构,斜率效率达0.45W/A,处于国际领先水平;ELSFP光模块支持16通道100Gbps传输,功耗仅8W;高密度MPO连接器采用MT插芯设计,可实现144芯光纤集成。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激光雷达领域取得重大突破,1550nm光纤激光器已通过车规级认证,获得多家新能源车企定点;EML激光器完成客户验证,即将进入量产阶段。在产业链安全方面,公司实现了从衬底材料到外延生长、芯片制造的全流程自主可控,DFB激光器芯片良率提升至9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报显示,公司车载光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00%,毛利率达45%,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当前,CPO技术正经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跨越。在技术层面,硅光集成、薄膜铌酸锂调制、量子点激光器等创新方向持续突破;在产业层面,标准制定、生态构建、成本优化成为竞争焦点。IDC预测,到2027年,CPO将占据数据中心光模块市场35%的份额,在AI服务器领域的渗透率将超过60%。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关注三个核心维度:一是技术储备的深度,特别是在高速激光器、硅光集成等关键环节的专利布局;二是客户结构的广度,能否进入英伟达、微软等头部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三是产业协同的强度,是否具备从芯片到模块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随着2025年中报季的结束,这些增长先锋企业的表现不仅印证了CPO技术的商业价值,更为整个光电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范式。
(本文数据来源于各公司公开披露的2025年中报及行业研究报告,截至2025年9月。市场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来源:史海峰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