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他凭借外治法打造医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8 17:49 1

摘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志堂现已成为了一家以预约制为主的单体医馆,800㎡的医馆,14间诊室, 5 位执业医师和12位理疗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独守一隅,坚守初心,慢下来。

中 医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 谭志飞 撰稿 | 薄荷

2002年,如志堂的创始人谭志飞医生和妻子在广州从社区服务中心点起步,主要做针灸推拿治疗,日均接诊量可以达到30-50人,单次收费仅20元。

谭医生和太太回忆,“那时候还不算是医馆,从早上 9 点半干到晚上 11 点,有时候加班到凌晨,累得想改行。”

最开始,这种"低价高频"的模式积累了口碑,但是导致长期收支失衡,最困难时"十年买不起一套房"。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志堂现已成为了一家以预约制为主的单体医馆,800㎡的医馆,14间诊室, 5 位执业医师和12位理疗师,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独守一隅,坚守初心,慢下来。

“医不分中西。

学中医,建议有机会要去三甲医院进修”

用谭志飞自己的话说,他是“从科班出来学习,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但最后回归到临床。”最开始,他在省第二中医院进修了10 个月,上午跟着老师看病,下午回来自己看病。后来又去了很多不同的三甲医院进修,经常花一两年时间去跟专家教授的门诊,在开医馆后也一直保持着时有外出学习的习惯。

他认为每一位中医师有机会可以去三甲医院进修一段时间,因为在那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病症病种。

很多青年中医确实学习了大量的知识,觉得很多问题都解决得了,但当你真正去了三甲医院就会发现,一个病人可以有十几二十种病症,非常复杂,是值得青年中医去探索学习的,而且会进步很快。

在医院轮转了一遍科室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治什么病是最拿得出手的。

谭志飞的一位老师曾说,医不分中西,拔苦救难皆仁术,只要能治病救人就是好医术。

所以,他觉得医生最后还是要回归到临床,在临床里面去反思为什么有效?为什么没有效?是什么原因?医学的底层逻辑都是相通的,作为一个医生,生理病理都要了解,中医是怎么看待它?现代医学怎么看待它?只有对人体的最基本的生理、解剖、病理了解的很透彻的时候,才能知道这个人真正病在哪里。

“用特色针法,以疗效取胜”

谭志飞最初学习传统中医,但因为太年轻,开方子没有患者信任,于是被医院分配到了针灸推拿科。在学习传统针灸推拿正骨时,他发现有些问题效果很好,有些则不太理想,于是开始接触现代医学的小针刀疗法、拨针、钩针、火针等。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又接触到了黄帝九针,在学习的过程中花费了很多金钱物力。

他认为,任何的学习都是一种经历,在经历中人会慢慢成长,逐渐完善自己。

银质针疗法

如志堂的外治体系中有一种就是银质针。它的针体比较粗大,对特定部位的调控可以持续一个多月,治疗部位的温度也会升高2-3度,进行缓慢的长效修复。

以温银针为例,在针尾烧上艾条,针尖温度可达 42 度以上,让热量传导得更深。

很多患者的疾患问题的根源出在筋与骨附着的地方,尤其是顽固性疼痛,用银质针后,通过给予病变局部足够的热量与“水”,一般在治疗 5 -7 次后,让病人回去观察半个月、一个月再回来,整体要经过三五个疗程。

针的材质对治疗效果影响很大,不同材质的针有不同的规格和适用情况,谭医生会根据不同部位选择性使用,比如腰臀部这些地方会用长一点的,颈部腹耻部则用短一点的,同时还需看病人高矮胖瘦,病之深浅等。

比如黄帝九针里的长针可用来透膝关节的血海、梁丘,肩前肩后等部位。不同针法各有其作用层次,小针适合调神调经脉脏腑功能,比如对于没有器质性问题的胃痛;大针主要调筋调结构,比如:胃痛是因为脊背上支配胃的神经被筋卡住,这时就需要用大针调开结构,达到完全疏通状态。所以,要判断病的深浅大小以及是功能性还是结构性的问题,才能精准合理用针。

除此之外,如志堂还有黄金针疗法,由客人自己定制。在治疗过程中,谭医生发现金针与银针导热的效果会更好,但因为材质较软,对于技术手法非常有要求。

谭医生自述,他在不同阶段会对不同疗法着迷,但运用到临床中会有困惑,这时就会回归到临床基础医学的生理病理中去寻找答案。当医生把人体的生理病理研究得很透彻,把生病的基本机理用现代语言文字讲出来后,就能明白人的生病在不同层次要用不同方法治疗才更有效,而不是一种疗法对所有病就能完全治好。只有对基础医学的生理、病理有扎实掌握,才能判断病的层次,合理运用不同的针法进行治疗。

如志堂也在计划开展美容项目,让中医外调内治发挥更好的效果,并且希望将已有一定基础和产品的乳腺专科体系化。

“做一家有温度的中医馆”

谭志飞是做痛症出身的。

从二十块钱一次的推拿,到两百块钱的诊费,他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了看诊和生活的平衡。

如志堂早上9点半开诊,晚上6-9点是夜诊时间,大约避免有7-8成的营收是来自于外治,但医馆也有内治煎药和送药服务,同城快递免费,外地发顺丰。为了更好的服务好客户,如志堂一直采用预约制,会员可免挂号费,不同的会员充值对应不同的折扣,一次治疗时间一般 2-3 小时,包括看诊评估、外治手法、针灸等治疗。

“很多治疗只做一次是看不到效果的,除非是一些痛症。我们还是希望病人能够锁定一个完整的疗程。有些病人是来试一次,觉得可以之后才决定坚持后面继续来。”

谭志飞认为,看病最终还是用疗效说话。医馆大部分的客户都来自于谭医生在广州本地与外地的多年积累,90%的新客来自于病人的转介绍。

有外地的病人来治疗,谭医生和太太会建议他们在医馆附近住几天,尽量多完成几次治疗之后回去,再配合吃中药观察一到两周,根据病人的反馈调整治疗方案。

不止于寻常的医患关系,在这段时间里,有些病人和谭医生夫妇成了朋友,不看诊的时间里,他们会一起吃早茶、互赠礼物,聊聊近况。

既是治病,也是疗心。

除此之外,医馆对员工包吃包住,还会为患者提供午饭等等。

在多年的经营中,如志堂一直很“佛系”,这份难得的"慢"哲学,恰恰成就了医馆独特的温度与深度。

“团队氛围和谐,更像是一家人”

如志堂在职的几位医生都是谭志飞亲自培养出来的学生,最长的在职时间大约有7年,其他的也大部分都是老员工,年龄在30-40岁为主。提及许多医馆关心的医生流失率问题,谭医生的回答是“医生在医馆里有归属感,流动较少,不需要太担心”。

如志堂的招聘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人品好,技术可以后期培养,但做人一定要品行端正;第二,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不能过于浮躁,因为医疗行业业本身就不是一个轻松的活,那些缺乏诚信、不愿吃苦、又斤斤计较的人,很难融入我们的团队。

在人才培养上,如志堂有自己的体系,所有的医生和助理、治疗师都由谭志飞“手把手教学”,同事之间也会互相帮助。除此之外,医馆也有相应的考核,不定期、分阶段进行,员工入职培训后,在所有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谭医生也会定期举行一些相关培训,只有反复的培训才能精进。

在管理上,如志堂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谭医生和太太一直认为“和谐的氛围很重要。”想要一个好的环境,他们首先要以身作则,其次是要看到别人的优点。谭医生的太太晓玲说,“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工作中只要员工对患者认真用心就好。人就是这样的,对同事用心,同事工作就有好心情服务好患者。我们做好一点,整个能量场就会不一样,而且,同事们朝夕相处的时间可能比陪伴家人的时间还要长",这种正向引导形成了医馆独特的文化氛围,医馆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家人般的关系状态。

“做好个人IP,有利也有弊”

谭医生的日常工作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看诊为主,讲课为辅”。

在线下,医馆每月会组织一场免费面向患者的健康公开课,课程开始之前会在几个大约有1500人的会员群里发布通知,每场大概有30-40人参与。谭医生表示,自己的初衷还是希望能够把自己二十多年来从业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在医馆之外,则开设有面向小白和医生等等不同群体的定制化课程,比如基础的养生课、针对膝关节的、腰间盘突出的、乳腺以及盆腔子宫等等课程体系。

最开始的几期有很多医院的医生及养生从业人员来学习,但疫情后大家都开始注重养生,学员里的“小白”越来越多,由于小白学员对专业内容理解有限,谭医生调整了课程结构,现在面向医生的课程一年仅开一期,其他更多的都是面向小白和中医爱好者。

在线上课与正安答摩合作,在线下则与正安文化合作。

与此同时,谭志飞也发现引流是医馆的弱项。个人IP虽然强,但辐射范围有限,同时直播拉取的都是私域流量,医馆的客源几乎完全依赖他本人,他坦言:“如果我不在,流量就会减少。”

谭医生认为,中医从业者除了提升临床技术,还应通过讲课来扩大影响力,让受众人群变多,可能开始 1 ~ 3 年没什么结果,最少的时候,他一节课只有三五个人,慢慢才有二三十个、三五十个人听,很多患者也是因为听了课才过来,或者通过不同的渠道上过课。尽管初期可能见效慢,但长期坚持能积累口碑。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早期免费讲课听众寥寥,但经过几年沉淀,逐渐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甚至带来转介绍患者。他强调,在AI时代,机器开出来的方子不一定比中医差,仅靠门诊做疗效可能也会做得很好,但是还不足以建立个人优势。

“AI可以做很多事,但并不能替代中医”

提起AI,谭志飞表示未来希望有机会能够把AI引进医馆。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个体化定制,但人生病其实是有共性的,AI的数据库也是如此。当人生病的时候,他的病因病机就在那里,相同的机理是有专方专药的。”

如果能够把大数据用得很好,谭医生认为它是可以代替人的,也是未来我们一定要去应用的,大数据一定要比人单纯用头脑思考得出的结论准确得多。以针灸为例,治疗痛症时,疼痛的区域大多数是有损伤的,而这种损伤其实是可视化的。

在医院条件好的科室,医生可以通过远红外的数据调频检测到某一段区域的一些损伤,比如气血不足,当下区域的血流量就不好。但当下的检测仪还不算精密,谭医生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有更加精密的仪器,更加完善的AI出现。

现在修复经筋软组织损伤的方法其实就是通过两个方面,一个给它热,一个给它水,目的是重新消融坏的组织,重新激活新的组织,让它回到最好的状态。但未来或许会出现可以直接检测身体及同时修复损伤的机器,值得期待。

但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机器即使做得再好,它也不能代替人,代替青年中医。

从工业革命来看,从汽车到机器的出现,人类始终在适应世界的变化。中医也是一样的,未来中医难道就一定要固守老祖宗的这套方法吗?它也可以逐渐可以走向科学化、现代化,但不是说要变成西医那样,而是形成一套独特的科学体系。至于谁来打破这个屏障?未来的AI也好,先进的仪器也好,肯定可以替代。

但现在AI 还是不成熟的,开方用药也不严谨,修复、治疗损伤部位也是达不到的,所以现在还是要医生的望闻问切,体格检查才能够找到病的根源。最起码让别人弯弯腰、动动脖子、抬抬胳膊,而不是说哪里痛就拍个片子,诊疗是要有温度的,医生还是要给病人做很详细的评估才会知道他真正的病在哪里。

如果涉及到中医的经筋或者是软组织体系,还是需要人一点一点地去查体对比的。

很简单,有一些人肩膀痛,他这种痛是抬得起来的,不能就把它锁定在肩膀痛。有可能他的肩膀痛是脖子引起的,有可能肩膀痛是肩胛骨引起的,甚至有一些人肩膀痛是腰胯引起的,最离奇的肩膀痛是足踝引起的,查得越精细,诊断越精准,治疗就越到位。

“创业风雨兼程,但要做一个年轻健康的老中医”

谭医生坦言,“创业遇到最大的问题是没钱。”

最开始,患者是做不完的,自己也很努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身体极度疲惫,但是收费很便宜,没办法改善家人的生活,买房更是遥不可及,这种状态让他一度想要放弃。十来年前因为太累,身体出了点状况,后出去和一些老师进修学习,这些让他受到了启发,现在他认为一切都是要慢慢积累的,最开始肯定会辛苦一点,但不能一直苦,这不是医生的本性。现在的愿望是能够做一个年轻健康的老中医。

他认为医生没必要活的太累,不要过于消耗自己。试想,如果一个医生自己的状态很差,又怎么能治好病人,让病人信任?

但与此同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医生不能想着靠学医赚钱,但是医学不赚钱就得不到发展,也就没有前进的推动力。所以还是要先把自己过好。只有自己过好了,才能够更加专注的去做一些事情。

因此,如志堂也会给一些残障人士、贫困人士、出家人等等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免费治疗。

“给想要开医馆医生的建议”

“首先要守得住寂寞。自己开医馆很长时间是没有经济来源的;第二是要集百家之长,再做出自己的特色,这样才能得到认可;第三是以技术疗效为主,医馆没有疗效就很难生存下去,比如很简单的落枕,一次治好和五次才治好给患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一些病人治疗好了以后,他是一直记得住你的。”


谭志飞认为做外治是最为迅速且有效的在初期撑起一家医馆的方式。以痛症为例,它更容易建立疗效,迅速让医生和患者建立信任感,而内科杂症相对更加复杂,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方面,自己开一家医馆能够支配自己的时间,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医馆,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整个人也会被医馆锁死,休息时间减少,业务压力相对较大。

如志堂用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一家中医馆可以在保持商业可持续性的同时,不违背医者初心,不牺牲医疗质量,不迷失发展方向。

直播预约入口

I 版权声明

来源:小鹏聊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