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国际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在 AI 芯片方面,美国政府对英伟达向中国销售芯片的限制那是一波接一波。
这几年,国际形势变得越来越复杂,在 AI 芯片方面,美国政府对英伟达向中国销售芯片的限制那是一波接一波。
今年 4 月,美国政府一度禁止英伟达向中国销售 H20 芯片,7 月恢复了出口,却附加了 15% 的收入上缴条件。
这可让中国的科技企业们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依赖外国芯片的供应链是多么的不稳定。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以阿里巴巴和百度为代表的企业,早就开始积极推动 AI 芯片的自主研发了。
就拿阿里来说吧,2018 年马云亲自主导成立了平头哥半导体公司,
经过几年的努力,今年 9 月 16 日,央视《新闻联播》意外曝光了阿里平头哥的 PPU 芯片。
这款芯片它的显存容量达到了 96GB HBM2e,片间互联带宽有 700GB/s,功耗控制在 400W,
这些核心参数可是能和英伟达的 H20 芯片直接对话的!
而且PPU 的功耗比 H20 降低了 28%,在大规模数据中心部署中,能效优势那是相当明显。
百度这边也是不甘示弱,8 月底,百度昆仑芯在中国移动集采中拿下三个标包第一,中标规模达到了 10 亿级。
这些数据更像是一个信号,表明本土 AI 芯片厂商正在加速蚕食英伟达的市场份额,
IDC 数据显示,2024 年,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占率从 85% 降到了 70%,
本土 AI 芯片品牌的出货量超过了 82 万张,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到了 30%。
现在中国 AI 芯片的定制化浪潮,和过去十余年手机芯片的发展历程那是极为相似的,
在智能手机发展的早期,高通、联发科等通用芯片厂商那可是占据着主导地位。
这些芯片方案兼容性和标准化程度高,能让手机厂商快速布局智能手机业务,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通用芯片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了,
比如说,手机芯片长期被少数企业垄断,手机厂商在供应稳定性上就会受制于人,还得承担高昂的额外费用。
就像 “高通税”,苹果每卖出一台 iPhone,就得给高通交付售价 5% 的专利费,
2016 年苹果支付的专利费用高达 28 亿美元,占当年利润的 6% !
而且通用芯片的架构设计有时候不能完全匹配手机厂商的产品迭代规划和定制化需求,
这就导致产品性能提升滞后,也很难形成软硬件一体的协同效应,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就跟着受影响了。
正是因为这些缺陷,以苹果为代表的头部厂商就走上了芯片自研之路,
2010 年,苹果推出了首款自研芯片 A4,从那以后,iPhone 就在智能手机领域奠定了王者地位。
A 系列芯片采用自研架构和先进制程工艺,还和 IOS 系统调度逻辑紧密配合,实现了软硬件的全面优化。
后来华为也跟上了步伐,2013 年通过海思半导体自研麒麟芯片,
整合了自身在通信、AI 和影像处理方面的核心技术,在 5G 时代具备了先发优势。
现在咱们看看 AI 芯片领域,不也是这样吗?
随着大模型迭代速度变慢,市场需求从 “疯狂堆算力” 转向了更务实的商业化应用落地,AI 的重心也从 “训练” 转向了 “推理”。
英伟达的通用 GPU 虽性能强大,但是成本高、能效低,还存在高延时问题,不太能满足推理任务的需求。
定制芯片呢,去除了大量冗余功能,在执行特定任务时,能在功耗、成本和延迟上实现数量级的优化,效率可比通用 GPU 高多了。
除了在性能上不断追赶,国产 AI 芯片企业在生态建设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
比如说阿里平头哥的 PPU 芯片,它就兼容 CUDA 生态,这样一来,客户在使用的时候,迁移成本就很低了。
百度昆仑芯则是构建了 “框架 + 芯片 + 模型” 全栈自研体系,
华为呢,开放了灵衢总线协议,这些举措都是为了破解国产芯片 “生态孤岛” 的困局。
你还别说,这些开放策略还真的见到成效了,华为昇腾芯片在高校市场的渗透率达到了 50%,
百度昆仑芯中标了中国移动十亿元级的订单,阿里云还和三大运营商共建了 AI 数据中心。
不过呢,咱们也得清醒地认识到,国产 AI 芯片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的。
全球算力市场 75% 的份额还是被美国企业占据着,中国 AI 芯片在系统生态、制造工艺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咱们中国的科技企业肯定不会被这些困难吓倒的,
华为聚焦超节点集群技术,阿里强化 “芯片 + 算法 + 数据” 的全栈能力,
百度在昆仑芯生态中接入公有云服务,大家都在通过差异化策略寻找突破口。
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也重点布局了 AI 芯片领域,越来越多的初创企业也加入到了研发的队伍中来,
形成了 “头部企业引领、初创公司攻坚” 的协同攻关产业梯队。
朋友们,中国 AI 芯片的发展从最初的依赖外购,到现在的自主研发,中国的科技企业们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阿里的 PPU、百度的昆仑芯等国产 AI 芯片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 AI 产业的希望和潜力。
中国 AI 迎来真正的 “华为时刻” 那一天,肯定不会太远了!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科技加油鼓劲吧!
来源:聆听史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