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书辑入张元济先生与二百四十位友人的通信,共一千五百四十三件,收集宏富,是张元济研究一部十分重要的文献集。以往多年整理出版张元济信札集,十之八九系张致友人信,因此本书从另一侧面开辟了张元济研究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意义不言而喻。本书以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所编、
序
《张元济友朋尺牍》作为《尺海》之一种,即将煞青付梓,为之庆幸。柳和城兄终日与键盘、笔尖为伴,历时一年,毕此大功,谨表贺忱。
本书辑入张元济先生与二百四十位友人的通信,共一千五百四十三件,收集宏富,是张元济研究一部十分重要的文献集。以往多年整理出版张元济信札集,十之八九系张致友人信,因此本书从另一侧面开辟了张元济研究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意义不言而喻。本书以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所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二〇一七年出版的《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往来信札》(手迹影印版)为基础,另行增加一些从其他途径收集到的信件,也包含少量张元济致友人信札。手迹影印版固然件件精确不误,但各人字体差异很大,不易阅读,有时甚至极难辨认,故有此整理排印本,查阅更为便捷。
说实在的,张元济先生对其本人的文献资料不甚重视。我幼时开始学习写字,也会乱涂几笔儿童画,问祖父讨些草稿纸,而他给我的“废纸”今天回想起来,正面都是由华文打字机打满文字的商务印书馆便笺。一九五三年,他中风后卧病在床,想起收拾自己的文件,把卅五册《馆事日记》稿本和大批友朋来信扔进了麻袋,打算送到废品回收站。所幸顾廷龙先生来访,见到麻袋,问明情由,认为都是极为重要的文献,说“你的日记及信件,不交图书馆保存,人家必骂我”,随即运往合众图书馆保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起,先父张树年先生做了不少资料整理工作,《上海图书馆藏张元济往来信札》所载友朋来信原件他看过,做过初步整理,但因精力有限,未及抄录,只是选了少量,用于他主编的《张元济年谱》。
这本尺牍不仅给读者展示了大量经过整理的往来信札,也展示了柳和城先生整理书札、文献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工作方法。首先,他的指导思想是把历史文献(此处指尺牍)完整、真实地展示给读者,保持住历史文献的原真性,这是他从事整理工作的出发点。这既是尊重历史、尊重作者,又是尊重历史文献守护人如顾廷龙先生等的最好体现。他对历史文献抱着敬畏的心态,而不是在整理工作中随心所欲的增删、改篡,这是文献整理工作者应有的心理素质和底线。其次,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整理本中,可以读懂他的具体做法:
一、柳和城兄十分认真地在键盘上输入信件里的每一个文字,绝对不按主观意志认定哪个字重要,哪个字不重要,从而把整理人主观认为不重要的字删去。譬如有的书信整理本,可能整理人认为称呼、敬语、署名等不重要而删去,但柳先生十分反感那样的做法。
二、对原文无法辨识的文字,不是随意删去,或耍一点小聪明找出另一个字来作替代,而是老老实实地加一个方框▢,表示此处确有一个字存在,自己不能辨识,相信日后会有研究者把它辨识出来。
三、对原文中的明显错误,也不是提起红笔一改了之,而是核定之后,或在后面用括号加注正字,或加注予以说明。原件中发现一个英文单词拼写有错,也是这样细致地加以校注。
四、当年老先生们写信,一般不署书写年份。和城兄熟悉张元济生平经历,就以此专长,尽可能对其作出考证。例如瞿启甲一封来信,写信年月日不署只字,他就从信中“前日偕熙儿参预令侄孙女订婚典礼”一语,查阅张元济致张树源信,核定该订婚典礼之年月日后,推定是信书写日期。他的考证可圈可点之处更在于对考定的日期加括号,并在信后加注,说明考订之依据。此种学风不仅仅是细致踏实,更是科学理性,令人敬佩。
五、张元济先生阅读友朋来信有一习惯,即在来信一角批注收信及复信之年月日,同时在信内随看随批记下回信要点。和城兄认为,这些批语是信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与来信同等重要的内容,必须完整地把书信的真实面貌告诉读者。很多复信今日已无法见到,批注的复信要点正是可用于填补空白的重要素材。而友人来信往往不署书写年份,那么批注的收件和回复日期可大大省却研究者用于考订书写日期的精力和时间。
柳和城先生的工作方法,可能有人不以为意,认为烦琐,认为“死校”。我认为这是正确的文献整理工作理念的反映,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起以往出版过的某些张元济书信、文集整理本中,随意删除收信人称呼、删除或篡改原文字句、删除友朋来信中张元济原批文字者,其优劣昭显,高下立判。
和城兄来电索序,以时间紧迫,仅将阅读书稿之笔记略加梳理,撰成小文,祈和城兄勿责之粗率也。
张人凤 二〇二二年秋于上海
作者简介
张人凤,(1940—),浙江海盐人,张元济孙。上海师范大学毕业,长期从事职工继续教育工作,退休前任上海市杨浦区业余大学校长、副教授,现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著有《我的祖父张元济》《张元济研究文集》及续集,编著有《张元济年谱长编》(合作),编有《张元济全集》(十卷本)、《张元济与交通大学史料汇编》(合作),译有《从翰林到出版家》(合作)。
出版六家公众号的所有内容,均为原创。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来源:燕子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