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来自微生物研究、人工智能、酿造科技等跨领域专家的齐聚,不仅为习酒“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建言献策,折射出传统白酒行业在消费变革与技术革命双重压力下的探索与焦虑……
传统与现代共舞:习酒论坛揭示白酒产业的转型密码。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近日,习酒集团在其商务体验中心举办的2025年秋收论坛专家座谈会,成为观察白酒行业转型动向的一扇窗口。
来自微生物研究、人工智能、酿造科技等跨领域专家的齐聚,不仅为习酒“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建言献策,折射出传统白酒行业在消费变革与技术革命双重压力下的探索与焦虑……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 宋书玉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在行业峰会上的发言振聋发聩——"白酒产业正站在重大转折节点上",这短短十二个字精准刺破了当下市场的迷思。
这一判断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建立在对消费生态深刻解构的基础之上:在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力的今天,白酒行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价值重构挑战。
市场分化现象已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条赛道。传统高端白酒依然坚守"面子消费"的城池,依赖商务宴请、婚庆典礼等社交刚需场景,其价格体系与身份象征的绑定正在经受理性消费的拷问。
反观新兴消费势力,他们的酒杯里盛满的是截然不同的期待——低度果酒凭借清爽口感抢占闺蜜小聚的茶几,精酿啤酒以多元风味攻占年轻人的深夜食堂,甚至无醇酒饮也开始分割传统酒桌的份额。
这种消费代际断层背后,本质是价值认知的颠覆:饮酒行为正从"他人导向"的社交货币,转向"自我取悦"的情绪消费。
宋书玉理事长提出的两大命题恰似破局双钥。"好酒为什么好"的科学诠释,要求行业撕开玄学式的话术包装,用微生物组学解析窖池奥秘,以风味物质图谱量化品质差异,这正是破除"年份酒""原浆酒"等概念泡沫的利器。
而"为什么要喝白酒"的文化重构更为紧迫,需要跳出"千年传承"的单一叙事,挖掘白酒与当代生活的精神共鸣——或许是深夜独酌时的情绪疗愈,或许是创意调酒带来的味觉探险。
这种价值重塑绝非简单的营销话术迭代,而是要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到用户沟通的全链条变革。
消费者主权时代的到来,宣告了"我说你听"的卖方市场终结。当90后消费者用"微醺经济学"重新定义饮酒场景,当女性酒饮市场以25%的年增速扩张,白酒产业必须正视一个事实:酒瓶里装的不仅是乙醇溶液,更是时代情绪的具象化表达。
唯有将科学精神注入品质表达,让文化叙事接轨现代生活,才能在这场价值争夺战中守住产业的基本盘,进而开拓新增量。
“习酒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习酒集团董事长汪地强强调“创新是核心引擎”,并透露自2023年成立创新发展研究院以来,企业已系统推动产研结合。
此次论坛关注的微生物调控、智能化酿造等议题,凸显了技术驱动的转型路径:例如,通过分析风味物质构成,将老师傅的“经验直觉”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模型;利用AI优化发酵过程,既稳定品质,又应对劳动力老龄化的挑战。
但科技赋能并非取代传统,而是如习酒所说“以古法技艺为骨”,在坚守酱香型白酒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升级。
论坛的深层启示在于对白酒文化叙事的重塑。宋书玉提出“以趣会友、以酒助兴”,直指行业痛点——当年轻一代将饮酒视为负担而非享受时,品牌需要打造轻松、愉悦的消费场景。
会后,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考察了习酒科技中心等地,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通过展示“传统酿造与科技创新共舞”,将技术实力转化为品牌信任度。这种“硬科技+软文化”的组合,或是破解白酒老龄化印象的关键。
按照业内人士的话说,唯有将科技注入传承、让文化对接需求,方能在这场时代潮涌中酿出历久弥新的“醇香故事”。但值得大家注意到的是,尽管论坛展现出前瞻性,但白酒行业的转型仍面临结构性挑战。
首先,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存在周期差,如风味物质研究需长期基础科研支撑;其次,文化重塑需避免“新瓶装旧酒”,真正从消费者视角设计产品体验;此外,行业同质化竞争下,习酒能否在茅台等巨头主导的酱香赛道找到差异化优势,仍需观察。
来源:酒哥杨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