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1年深秋的周六下午,阳台的阳光明明暖烘烘的,我盯着电脑上基金账户的数字,却觉得浑身发冷——3只主动混合基金,一年时间亏了近4万。最让我心疼的是其中一只,当时刷短视频刷到个财经大V,拿着收益曲线说“这只基金闭眼买稳赚,长期持有必翻倍”,我那时候刚攒了半年工
2021年深秋的周六下午,阳台的阳光明明暖烘烘的,我盯着电脑上基金账户的数字,却觉得浑身发冷——3只主动混合基金,一年时间亏了近4万。最让我心疼的是其中一只,当时刷短视频刷到个财经大V,拿着收益曲线说“这只基金闭眼买稳赚,长期持有必翻倍”,我那时候刚攒了半年工资,没多想就全投进去了,结果不到一年,本金直接缩水三成。
这不是我第一次栽跟头。2017年刚工作,听同事说“买热门基金能赚钱”,我跟风买了只名字带“新兴产业”的基金,没几个月就跌了15%;2018年家里急用钱,只能割肉离场,几千块就这么没了。2020年又试着定投4只基金,熬了整整3年才勉强回本。这两次“交学费”让我彻底明白:普通人买基金,靠运气、靠消息根本不行,得有自己的规矩。现在我守着“只买指数、低位进、见利就卖”这三条铁律,两年多下来,账户收益率稳稳跑赢沪深300,再也没因为基金涨跌彻夜难眠过。
一、只买指数:绕开主动基金的“隐形坑”
最开始买基金,我总觉得“花了管理费请专业经理,他们肯定比我会选股”。2020年我挑了3只近一年收益超50%的主动基金,当时还跟朋友炫耀“选对了基金,躺着赚钱”,结果不到半年就被现实打脸。
有只基金最气人,买的时候经理还在直播里说“会坚持价值投资,陪大家长期成长”,结果三个月不到就跳槽了。新经理一上任就大调仓,把原来的消费、医药股全换成了新能源,我的收益直接从正5%跌到负12%。还有只基金更离谱,规模从20亿涨到100亿后,业绩突然变脸,原来的重仓股涨不动,新买的股票又总踩雷,我拿着它熬了一年,最后还是亏着卖了。
后来跟小区里退休的老会计聊天,他听了我的经历,笑着说“年轻人别跟市场较劲,普通人买指数基金最踏实,跟着经济大趋势走,不会吃大亏”。我才开始认真研究指数基金,这一研究才发现,它真是普通人的“理财利器”——本质就是“打包买一篮子股票”,比如沪深300指数,包含的是A股300家龙头企业,只要中国经济在发展,这些企业长期肯定会涨;标普500覆盖的是美国500家大公司,能分享海外市场的增长。
更关键的是,指数基金能避开主动基金的三大坑:不用猜基金经理今天买什么、明天卖什么,也不用担心经理离职后业绩变脸;管理费还特别低,主动基金一般要0.8%-1.5%,指数基金大多只要0.15%-0.5%,长期下来能省不少钱。
这两年我固定布局5只指数基金,仓位分得很清楚:10%投中证红利ETF,这只基金每季度都分红,股息率能到4%以上,分红的钱我就当零花钱,偶尔给孩子买玩具、买零食;5%投标普500ETF和纳指100ETF,算是分散风险,万一A股波动大,海外资产还能稳一稳;剩下的仓位全投中证A50和红利低波指数,前者是A股的核心资产,后者波动小,兼顾稳健和成长。
2024年市场起起落落,有时候一周就能跌3%,但我的基金账户最后还是赚了7.37%。虽然没跑赢沪深300,但收益曲线特别平,没出现过那种一天跌5%的揪心情况。我总结出个小经验:新手刚开始买指数,先从宽基指数入手,比如沪深300、中证500,别碰AI、新能源这些热门行业基金——那些行业波动太大,普通人根本扛不住,最多拿20%仓位试试水,比如消费、科技这类政策支持的,可以少量买一点。记住,指数基金赚的是长期趋势的钱,别想着短期投机赚快钱。
二、低位进:用“估值+情绪”找对入场时机
“买在高点”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错,我2021年买半导体基金的经历,现在想起来还后悔。那时候身边同事都在说“半导体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未来肯定涨”,我看那只半导体基金三个月涨了40%,天天刷到“半导体破新高”的新闻,忍不住凑了3万追进去。结果刚买完第二天就开始跌,半个月跌了25%,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总在想“怎么就忍不住贪念”。
后来我才慢慢摸索出,判断高低位不能靠感觉,得用“硬指标+软信号”双重验证。最实用的硬指标就是“估值分位”,简单说就是把指数过去5年的市盈率(PE)排个队,看现在的位置在哪个区间。现在我每次看估值,都用支付宝的“指数估值”功能,界面很清楚,红颜色是高估,绿颜色是低估,只要PE分位低于30%,属于深绿色区域,我才敢动手买。
2022年10月,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早上打开软件,沪深300的PE分位跌到22%,PB分位才18%,都是近几年的低位。我没敢一次性梭哈,把准备投的8万分成4份,先买了2万;过了一周,估值还是在25%以下,又买了2万;等跌到20%以下,把剩下的4万全投进去了。到2023年中,这部分仓位赚了15%,我才算真正尝到“低位买”的甜头。
不过光看估值还不够,市场情绪是更直观的“软信号”。低位的时候,身边的信号特别明显:公司的理财群里,以前天天晒收益的人突然不说话了;朋友圈里的财经博主,开始发“市场回调别慌”的安慰文;新基金发行也变难了,有的基金延长募集期还卖不完,甚至有基金直接取消发行。
2022年4月就是这样,我们部门的同事聚餐,聊到基金,有个大姐说“定投了一年还亏10%,不如取出来存定期,至少不亏钱”。我回家后打开软件,看中证红利的估值分位才19%,咬咬牙又加了3万。当时还怕继续跌,特意设置了“每跌5%补1万”的计划,结果没补几次,市场就慢慢回暖了,年底这部分仓位赚了20%,成了我当年收益最高的持仓。
还有个小技巧:就算判断对了低位,也别一次性把钱投完。我通常把资金分成4份,估值30%时买1份,25%时买2份,20%以下再补1份。这样就算买了之后继续跌,手里还有钱补仓,心态也稳得住。其实市场根本没有“绝对底部”,没人能精准猜到最低点,相对低位分批买,比等着“抄底”靠谱多了。
三、见利就卖:止盈才是保住收益的关键
以前我总犯“贪心”的错,总想着“再涨一点就卖”,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2020年有只基金涨了10%,我觉得“再涨5%就卖”,结果没几天就开始跌,最后不仅没赚,还亏了8%;还有一次,基金涨了15%,我犹豫着没卖,后来市场回调,收益全吐回去了,气得我好几天没睡好。
现在我严守“见利就卖”的规矩,但不是赚一点就跑,而是有明确的止盈信号。最常用的是“目标止盈法”:宽基指数基金风险低,我定的目标是12%-15%;行业基金波动大,目标就定在15%-20%,只要涨到这个数,就果断卖一部分。
2024年春天,我买的消费指数基金涨到了12%。那天早上打开账户,看着收益数字,我没像以前那样贪心,先卖了一半,拿回了本金和几千块收益。剩下的一半,我设了18%的二次止盈线,想着“能涨就赚,不涨也不亏本金”。没想到两个月后,这只基金真涨到了18%,我又卖了三分之一,最后留的小部分就算后来跌了,整体也赚了15%,比之前“贪到底”强多了。
除了目标止盈,还有两种情况我一定会卖:一是估值到了高位,比如2023年7月,中证500的PE分位涨到78%,已经是红色的高估区域,我果断清了仓,结果半个月后就跌了10%,刚好避开了回调;二是有急用钱的需求,去年年底孩子要交课外班的学费,虽然持有的标普500ETF只涨了8%,没到我的目标收益,但我提前3个月分两次赎回,既没耽误给孩子交学费,也避开了后来的小幅波动。
止盈后的钱也不能闲着,我一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存到货币基金里当备用金,家里有急事能随时用;另一部分就放在活期账户里,等着下次低位。2025年初市场回调,沪深300的PE分位跌到25%,我就用之前止盈的钱补了仓,成本比第一次买还低2个点,相当于“用赚的钱再投资”,心里更踏实。其实基金投资就是“低买高卖”的循环,止盈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次布局的开始。
结语:理财是慢功夫,稳比快更重要
从以前亏得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买基金”,到现在能稳定盈利,这两年我最大的感悟是:基金不是赚快钱的工具,而是普通人对抗通胀、慢慢攒钱的“慢武器”。这三条铁律看着简单,却帮我避开了80%的坑——只买指数,是选对了不跟人较劲的赛道;低位进,是找对了不贪心的时机;见利就卖,是守住了不冒进的底线。
现在我打理基金特别轻松,每个月就花个周末上午,打开软件看一眼指数估值,看看有没有到低位或高位;季度末调一次仓,把涨多了的基金卖一部分,补到低估的基金里。再也不用天天盯盘,上班的时候不会总想着“账户又跌了多少”,晚上也能睡个安稳觉。
去年基金赚的钱,我给孩子换了个新书桌,还买了台笔记本电脑,平时写东西、查资料都方便;今年的收益,我打算暑假带孩子去海边玩,让他看看大海。这些钱不算多,但都是实实在在的收获,比单纯的数字增长更让我开心。
想跟刚入门的朋友说句心里话:别信什么“一夜暴富”的神话,也别追“热门爆款”的噱头。我们普通人买基金,就用闲钱,守好自己的规矩——选指数、找低位、见好就收。理财就像种庄稼,选对种子(指数基金),在合适的季节播种(低位进),等成熟了就收割(见利就卖),慢慢来,时间自然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来源:泉边浣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