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库精华编之《抱朴子内篇校释》:秦始皇,你去昆仑到底要采什么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1:44 1

摘要:还记得6月初的时候,“青海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消息引发关注。

抱朴子内篇校释

[东晋]葛洪 撰 王明 校释

凤凰出版社

2021年10月

最近,围绕“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真假之争,迎来定论。

还记得6月初的时候,“青海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的消息引发关注。

有人坚信石刻为古迹,有人则怀疑石刻是现代人伪造,谁都说服不了谁。

为此,来自历史学、文字学甚至地质学领域的专家纷纷下场,引经据典,各抒己见,而后冲上热搜。

终于,答案出炉。

经国家文物局组织多领域专业人员调查研判,认定该石刻为秦代石刻,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是我国目前已知唯一存于原址且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这期推文,文脉君不和大家聊那些艰深复杂的科学检测和严谨论证,就说一个有趣的话题:

“秦始皇,你差人跑这么远,到底要采什么药?”

且不说长生不老药是不是存在,即使真的有,你派出去的使者就一定能认出来吗?

当然不能。原因很简单,稀罕玩意儿,大家都没见过。

但你还真别说,真的有人见过,不仅见过,还把“仙草”的样子以及生长环境都给记录下来了。

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葛洪。翻开他的《抱朴子内篇校释》你会发现,有一卷专门写“仙药”。

可惜秦始皇的年代没有这本书,不然一定奉为至宝。

比如秦始皇派人去东海,茫茫大海,该往何处去寻?

葛洪在这本书里就说了,有一种石象芝,生长在沿海的名山以及岛屿边缘有岩石堆积的地方。

它的形态如同有头尾四肢的肉块,非常类似生物,依附在大石上,多位于高耸险峻之地,有的倒悬仰附在岩石上。

红色的像珊瑚,白色的像切开的脂肪,黑色的像泽漆,青色的像翠鸟羽毛,黄色的像紫金,都晶莹剔透如同坚冰。

看到了,别犹豫,盘它,盘它,盘它。

再比如,秦始皇叫人往西上昆仑山,飞起玉龙三百万,没找着药,就该冻个半死。

书里又说了,还有一种玉脂芝,生长在蕴玉的山中,常处于高险之处,玉膏流出经过万年以上,便会凝结成芝。

这种仙药形态类似鸟兽,颜色不固定,大多似山玄玉或水苍玉的色泽。

找到了,快下手,采它,采它,采它。

有人就说了,不是采药吗,怎么搞得跟直播“剁手”似的,还得抢单,有那么着急嘛。

葛洪表示,还真有!

《抱朴子内篇校释》说,发现仙药本就不易,要不是长期斋戒达到至精境界,并佩戴“入山灵宝五符”,也见不到这类仙芝。

凡是发现各种芝草,要先将“开山却害符”贴上,这样它们就不能隐藏或化形消失了。

之后慢慢选择吉日,设醮祭祀用酒肉祈祷后再采摘,采摘时都要正对日光禹步闭气前往。

一言蔽之,费老鼻子劲了。

秦始皇最终没能“剁手”成功,空留一座石刻,成了他“购物车”里永远无法结算的孤品。

所以别再笑始皇大叔不懂科学了,他只是缺一本包邮的《抱朴子》罢了。

作者简介

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市)人,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世称小仙翁。所著《抱朴子》为研究中国炼丹史以及古代化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葛洪还撰有医学著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内容包括各科医学,其中有世界上最早治天花等病的记载。《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其著作十余种。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王子扬

来源:现代快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