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吐槽时,我愣了两秒:那个连微信语音都点错键的人,居然自己下单了2999块的微投。
“我妈最近把家里电视换成了投影仪,说要看烘焙课直播。
”
朋友吐槽时,我愣了两秒:那个连微信语音都点错键的人,居然自己下单了2999块的微投。
中国老年学学会刚发布的数字更扎心——78.6%的50岁以上女性把“有人说话”排进需求第一名,可她们真正想聊的,早就不是“菜价又涨了两毛”。
抖音后台扒出来的画像更直接:50-65岁阿姨里,六成以上在短视频学插花、英语、手机剪辑,比三年前翻了两倍。
她们不是学着玩,是把被家务偷走的那三十年,一点点往回放。
京东健康给了一个冷飕飕的细节:去年买基因检测盒子的55+女性,同比多了八成。
体检中心排队最长的,也是她们。
怕死,更怕拖累,所以把“预防”两个字写进年度计划。
可家里人怎么接招?
社科院给了一个硬指标:夫妻每天好好说话满30分钟,老年离婚率直接砍半。
30分钟,不过刷两个短视频的长度,却能让一个家不散。
北京朝阳公园最近冒出“妈妈茶话会”,固定周三下午。
话题从《百年孤独》读到城市漫步路线,65%的成员是50-60岁。
她们自带保温杯,也自带故事,不再把“聚会”留给广场舞。
联合国妇女署补了一刀:被家人真心认可的50+女性,社会参与度高出四成。
一句“妈,你学这个挺厉害”,比买十罐保健品更延寿。
所以,别再塞红包、塞补品,却塞给她们一整面墙的沉默。
把旧iPad充满电,陪她一起把第一支vlog剪到鬼畜;
把体检预约二维码存成桌面图标,别等母亲节才想起带她去医院;
把30分钟空白留在晚饭桌,先听完她今天学的六个烘焙术语,再吐槽工作。
她们要的不是回到二十岁,而是有人一起走向六十、七十,且仍然被看见。
下次回家,别问“缺啥”,直接说:“投影仪借我两天,我也学烤那个舒芙蕾。
”
她嘴上嫌你添乱,转身就能把配方写满三张便利贴。
来源:直爽饺子aaCZ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