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恒温恒湿的玻璃舱里,辛追安静地躺着。有人低声说“该让她睡了。”
2003年,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地下八米,一个新“寝宫”启用。
恒温恒湿的玻璃舱里,辛追安静地躺着。有人低声说“该让她睡了。”
这场安置走了三十多年曲折路。
再往前,1971年秋,长沙东郊的冲积台地,马王堆工地钻孔。
省军区医院为修防空洞试钻,孔口涌出一股冷气和怪味。
工人试着点火,火苗呈蓝色。有人又灌水,水被反喷。
据在场记录,博物馆的侯良赶到,判断墓内多半是密闭“火洞子”。
这种墓常由白膏泥、木炭封护,气体可燃,也最怕误触。
转而,1951年夏,夏鼐在五里碑一带察看两座土冢。
后经中科院考古所与湖南文物委联合调查,确认为汉代墓群。
1971年末,湖南省考古队呈报发掘计划,随后获批实施。
等到1972年1月16日,正式发掘的一号墓显露全貌。
墓道斜伸而下,深至十六米,四级台阶清楚可辨。
椁外有夯土层,再铺白膏泥和三十多厘米厚的木炭。
木炭上覆竹席,足足二十六层。层层揭去,椁室始现。
这座松木椁室长6。73米,宽4。9米,高2。8米。
内部分隔成“井”字四格,中格置棺,余处满是器物。
漆器、竹简、木俑,色泽仍亮。密封环境显然立了功。
打开棺盖,并非枯骨,而是一团浸在红液里的丝织物。
为保全,棺体整体转运至湖南省博物馆,再小心拆解。
有队员建议在头端开五厘米小孔,分层剥离湿透丝织物。
此后整整七天,形体轮廓才逐步显出。
1972年4月29日,面容呈现。触之有弹性,皮肤尚润。
有人试探按压,指纹回显。耳膜与发丝也未失。
“是湿尸。”一位专家低声自语。现场一时沉默。
据随棺帛书与器物年代,此墓属西汉早期。
女主人多半是长沙相利苍之妻辛追,约公元前二世纪前期下葬。
可她为何不腐?答案先从棺中红液说起。
化验显示,液体含朱砂成分,还检出汞与多种药材痕量。
再据墓体构造,白膏泥隔绝水气,木炭吸附并稳湿。
低氧环境压住细菌繁殖,腐败链条被截断,这是大致机理。
其后,呈报很快获批。12月14日,彭隆祥在馆内主刀解剖。
当年他40岁,地点在二楼东南展厅,一切尽量简朴。
记录显示,身长约154厘米,体重约34公斤。
皮下脂肪仍丰,胶原纤维清晰,肺部迷走神经可见。
血检为A型。骨骼完好,但已有骨质疏松迹象。
消化道内发现约一百三十八粒半甜瓜子。
据此推测,去世时值瓜熟时令,死前不久曾进食。
她患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多发胆石等病变。
多半是急性诱发。或为胆绞痛牵动心脏,骤然猝死。
更确切地死因仍有讨论,但“猝发”解释较能自洽。
1972年5月25日,湖南省博物馆对外临时展出女尸。
条件有限,防护不足,有观众近距观视,风险不小。
这种方式后来被反思。到了2003年,“地下寝宫”建成。
舱室深约八米,模拟马王堆的恒温恒湿,损害得以遏止。
1973至1974年,二、三号墓相继发掘,情形迥异。
二号墓据三枚印章可证为利苍墓,唐代已遭重盗。
棺椁倾塌,遗骨难辨,文物破碎。与一号墓对照鲜明。
三号墓椁体开裂,尸体仅存骨骸,保存远不及辛追。
这一对照,凸显密封与偶然对考古信息量的决定作用。
马王堆的地层与器物,让长沙国的生活浮出水面。
漆器工艺、医药方书、帛书地图,都在密闭中留痕。
至于“不腐之谜”,与其设想炼丹术,不如看技术细节。
白膏泥、木炭、药液、低氧,这四项共同构成了屏障。
其中朱砂与汞或有抑菌作用,但剂量与配比尚难确证。
学界更倾向多因素合力,并承认存在环境的偶然性。
这也解释了另一头的残破同一墓群,结局完全不同。
宏观的制度与工艺,落到微观,是一件件可触摸的器物。
也落在一具身体上,她的指纹,她的病灶,她的餐食。
早先那团蓝色火焰,是密闭的回声,也是提醒。
它提醒人们,历史常在地下沉睡,且怕惊扰。
末了,再看辛追。她以一身证史,也以一身教人克制。
让她安睡,是对往事最稳妥的尊重。
来源:巷尾聆听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