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7日至19日,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为主题的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这是重庆第三次举办长江文明论坛,影响力已不同往昔——国内外二十余名专家齐聚山城长江之畔,共议文明传承、共话文化交流,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赋以深
山环水绕的重庆,再一次成为文明的交汇点。在这里,长江与嘉陵江相拥,江风里裹挟着跨越万年的文明意蕴。
2025年9月17日至19日,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为主题的2025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举行。这是重庆第三次举办长江文明论坛,影响力已不同往昔——国内外二十余名专家齐聚山城长江之畔,共议文明传承、共话文化交流,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赋以深厚文化动能,推动跨越古今、联通中外的“大河智慧”交融共生。
江水东逝,万古如斯。
当长江流域的稻作技术开始孕育,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也已在陶火中淬炼。在世界文明的演进中,大河文明塑造了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
2025年长江文明论坛期间,我们再次遥想巫山龙骨坡的远古火光,惊叹饱含智慧的白鹤梁题刻,体悟长江以它的奔腾不息,润泽重庆这座城市的灵魂,见证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古往今来,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今天,我们站在壮阔的江岸,以长江文明论坛的名义,不仅是回望历史的波涛,更要在文明的洪流中,汇聚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问江:溯文明之源
文明从何谈起?
濬哲文明,温恭允塞。“文明”一词,首现于四千多年前的《尚书·舜典》。
文明以何为证?
湖北秭归东门头发掘的距今约8000年的碑表,无声言说着长江之滨的人们早已学会立表测影,思考时间的哲理。
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指出,中华文明是以人为中心的文明,以人为主体的文明。泱泱数千年,人们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河流就是文明的摇篮。
长江6300余公里的河道里,流淌的不仅是江水,更是文明的基因。
在长江流域,巫山龙骨坡遗址,3000多件“粗犷但有固定模式”的打制石器沉默不语,见证了200万年前的巫山人用智慧切割第一只猎物的瞬间。粗粝的石片、远古的化石,把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东亚的人类活动史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在长江流域,三星堆的青铜神树伸展着人神对话的无际想象,良渚古城一粒粒炭化稻谷还原五千年前“饭稻羹鱼”的生活场景,楚地的《离骚》吟唱着浪漫情怀,吴越的丝绸织就江南的市井繁华……
长江与黄河共同书写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长江流域如同一条绵密的丝线,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串联起来,风格各异却百川归流,织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精神图谱。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从雪山走来,从峡谷穿行,从平原淌过,长江奔腾万里,一路播撒中华文明的火种,也雕刻了巴山渝水的风骨。
“世界上的大河文明基本都集中于大河中下游,唯独长江流域拥有发达的上游文明,而重庆正是其中独特耀眼的存在。”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二级教授蓝勇说。
这是重庆之禀赋,重庆之机遇。
万里长江浩浩汤汤,唯有重庆流域,虽峡高谷深、暗礁凶险、水流湍急,却自古舟楫如织。夔门之险,未曾阻挡船工的号子;瞿塘之峻,反而锤炼出不畏天险的坚韧。这里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山城、江城,更是精神上的“勇者之城”,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
这份坚韧,放在过去是巴人自古“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存智慧,到了抗战年代是“愈炸愈强”的不屈精神,在今天更是跃动在城市脉搏中的不竭能量。
因为这样的精神,重庆江畔,涛声恒久,故事千年以续。
《巴县志》有载:“渝州三江总汇,水陆冲衢,商贾云屯,百物萃聚,水牵云转,万里贸迁。”明清时期,载着剑南川西、滇黔秦楚等地商品的商船往来穿梭,水运的繁荣滋养了城市的根。到清代康熙年间,重庆已然成为长江上游的物资集散地,丝绸绢帛特色贸易红红火火。
80年前,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升华为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家国情怀。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批工厂内迁重庆,又奋力将生产出的武器物资顺着长江送到前线。长江航运向世界展示了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重庆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从重庆江津区珞璜港出发的“千里轻舟”货运班轮已过万重山,果园港内满载“重庆造”的大船沿黄金水道驶向世界……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联动发展,我们欣喜看见,重庆已然从内陆腹地挺进开放前沿。
重庆始终以长江为通道,迎接八方风物,吞吐四海风云,催生了独具重庆特色的长江文化与人文精神。这里是地理上的枢纽,更是文化交流的窗口。
听江:聚江河之智
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
早在数千年前,长江文明就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南亚文明、欧洲文明相遇交融。瓷器、丝绸、茶叶、美酒远渡重洋,奇花异种、珍禽名兽沿江而来,西方哲学、科学、艺术也借由滔滔江水传入中国。
长江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重庆,这座屹立于长江上游最大的临江城市,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深得江水滋养,以承东启西、牵引南北、通江达海之姿,成为长江文明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
2025长江文明论坛首度迈向国际化,让长江以最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大河文明并肩而立。来自英国、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的专家学者携世界大河文明研究成果齐聚山城,开启一场跨山越海的思维碰撞。
江河各有其美,文明各成其韵。
论坛现场,英国利物浦大学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坦言:“世界历史上并行出现并改变世界的伟大创新都诞生在大河之畔。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一样,黄河与长江见证了同样辉煌的文明曙光。”
而这,也是中外专家不约而同达成的共识,世界上的大江大河千姿百态,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文明形态。
长江之水,流淌着稻作文化的勤劳智慧、青铜文化的庄重神秘、诗词艺术的极致浪漫;尼罗河畔,金字塔、卢克索神庙巍然矗立,见证古埃及人对宇宙与“永恒”的哲思;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闪烁人类早期法治文明的光辉;印度河流域,古印度的排水系统展现出早期城市规划和公共卫生管理的高度成就……
水润万物,塑造出多姿多彩的人类文明图景,江河奔涌,终将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阔海洋。各美其美,实乃美美与共的序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
在本次论坛上,法国汉学家、全球事务与国际关系专家高大伟也动情说道,文化能让人们心意相通。
江河不拒细流,故能成其深广;文明不舍交流,故能成其博大。
近年来,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的对话日渐频繁。中欧学者共议长江与莱茵河历史文化比较,“长江—密西西比河”中美青年交流活动交流绿色发展路径,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联合申遗……涓涓细流汇聚,以奔流之势,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写下生动注脚。
如今,为广聚江河之智,本届长江文明论坛相较以往场景愈发多元、形式更加丰富。
论坛期间,2025世界大河歌会上,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与现场近五千名观众齐聚长江之滨,聆听来自世界大河流域的动人乐章;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上,历史遗产成为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的载体;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活动中,色彩绚丽的西藏唐卡、西兰卡普等交相辉映,实现美的共鸣与传递;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中,中外专家聚焦世界大河文明共生发展的真知灼见频出不穷……
一来一往间,文明如活水奔流,汇聚、激荡、交融,竞相迸发出新的灵感与生机。
悟江:应时代之题
5000架无人机腾起时,银色长江在天幕奔涌铺展,巫山神女峰、夔门雄关、白鹤梁题刻、大足石刻等重庆文化符号渐次呈现,一条光影小鱼从尼罗河畔的尼罗尺游至长江白鹤梁化作石鱼……
2025年9月17日晚的长嘉汇,星光璀璨,“新韵重庆”长江文明论坛专场无人机灯光秀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长江文明对时代之题的回应——
如何让古老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更好延续历史文脉,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用无人机灯光秀来讲述文化故事,真是一个绝妙的想法,这种技术与文化的结合极具意义,令人印象深刻。”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说,古老的岁月里,原始人类就会用岩画来传递信息。如今,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站在长江之畔,蕴藏长江文明基因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由此更直击人心、鲜活生动。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是先进科学技术诞生发展的重要区域,稻作农业、茶叶栽培、瓷器烧造、水利技术……人们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文明奇迹。
长江经济带约占全国20%的国土面积、约40%的人口规模,贡献了全国约45%的GDP。“长江经济带,是古老的大河文明与开放的海洋文明在当代中国最具象、最成功的交汇与实践。”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开忠认为。
科技创新的利用,是用时代语言讲好长江文化故事的有益实践,也是保护长江绿色本底、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我们正努力当好绿色三峡‘守门员’,不让垃圾进入三峡。”重庆市奉节县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所长吴福春表示。
长江三峡起点奉节,过去每逢汛期,有大量漂浮物污染水生环境,传统清漂模式力不从心。“去年四月,‘江清岸洁’智能系统上线后,我们采用‘AI摄像头+无人机’巡查,实现了‘一江四河’漂情24小时识别,年均打捞漂浮物2万余吨,水域清洁指数提升了27%。”吴福春自豪地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近年来,重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截至2024年底,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已连续8年保持Ⅱ类,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水土流失面积较2020年下降2.2%,降幅居西部第一。
绿色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底色,赋予长江文明强大的发展韧性。
在长江边上,长安数智工厂,5G、AI、数字孪生等40多项先进技术投入生产线,实现制造效率提升20%,成本降低20%,能耗降低19%;
在长江边上,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资源化处置项目,变生活和厨余垃圾为生产所需燃料,在年节约标煤4.2万吨的同时,分离出工业原油1300余吨,生产优质有机肥料5000多吨……
长江不语,却自有万钧之力。
当世界曾经的古老文明湮没在历史尘烟中,长江流域的土地上,奋斗者们却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传递文明薪火、续写时代华章。长江万年长,江水汤汤,文脉永续,这条流淌千年的文明长河,正奔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来源:七一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