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一提“片板不得入海”,就觉得是清朝搞的封闭操作,其实这事元朝才是始作俑者。
很多人一提“片板不得入海”,就觉得是清朝搞的封闭操作,其实这事元朝才是始作俑者。
朱元璋后来只是照抄元朝的作业,明清两朝不过是把这个“吃独食”的套路,变着花样延续下去了。
元朝刚接手南宋地盘时,海贸其实挺红火。
泉州港里满是外国商船,一年关税能占朝廷收入的十五分之一,比南宋时还多。
那会儿民间海商也给力,敢往波斯湾跑,还能把丝绸、瓷器卖上高价,赚得盆满钵满。
可忽必烈后来犯了难,打日本、安南全输了,内战又不停,军费像流水一样花。
阿合马搞“量出为入”,把老百姓刮得没活路,换成卢世荣当财相,这人一上来就盯上海贸了。
他觉得民间海商赚太多,朝廷只收点税太亏,就搞了个“官本船”制度,想让朝廷自己垄断出海贸易,不准民间私商下海。
老实讲,蒙古人打仗是厉害,搞海贸是真不行。
官本船的人不懂找新航线,也不敢冒风险,跑几趟就亏得底掉。
忽必烈没辙,只能又开海,可新皇帝上台,看着民间赚钱又眼馋,再禁海。
短短几十年,四次禁海又四次开海,来回折腾。
最后民间海商干脆不跟朝廷玩了,全去走私,市舶司收入反而越禁越少。
元朝没搞明白的事,明朝不但没吸取教训,反而把“垄断”这事儿,做得更极端。
朱元璋一开国,就把太仓、明州这些地方的市舶司全撤了,喊出“片板不得入海”。
表面说防张士诚、方国珍的残余势力,其实就是学元朝,想自己把海贸的好处占了。
可他没搞懂,南宋能靠海贸撑那么久,靠的就是民间海商的活力,光靠朝廷根本玩不转。
朱棣上台后,派郑和下西洋,看着挺开放,其实还是“国企专营”。
宝船拉着满船丝绸、瓷器出去,低价抛售,把民间海商的生意全抢了。
赚来的钱还不进国库,全进了皇帝的内库。
文官们捞不着好处,民间海商赔得破产,两边都怨声载道。
到了嘉靖年间,事儿更糟了。
朝廷因为“争贡之役”,把宁波市舶司也撤了,还毁了双屿港,那可是连接中日、马六甲的贸易枢纽。
数万人突然没了活路,只能假装“倭寇”,跑到沿海抢。
嘉靖自己都承认,“倭居十三,中国叛逆居十七”。
本来想靠禁海保平安,结果反而逼得人当强盗,最后还得派兵平乱,花钱又死人。
明朝折腾到最后,虽然隆庆年间开了月港,可根本没解决问题。
这种“想独吃又吃不下”的循环,一直拖到清朝。
隆庆开关看着是松了口,其实规矩多到离谱,每年只许50艘船出海,每船限载100担货,连海外需求的零头都不够。
民间海商还是只能走私,从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超3亿两,占全世界产量的三分之一,可朝廷没捞到多少。
朱由检后来想弄20万两军费保卫京师,都凑不出来,最后只能自挂东南枝。
对比唐宋,就知道元明清多糊涂。
唐朝根本不管民间海商,广州港里蕃商云集,关税一年能收上百万贯,宋朝更不用说,靠海贸撑着,用江南半壁扛了蒙古46年。
说白了,海贸这东西,从来不是谁能垄断的,民间敢闯敢拼,才是赚钱的关键。
如此看来,元明清搞“片板不得入海”,从来不是为了防外敌,就是统治阶层怕别人分走海贸的利润。
可他们既没民间海商的本事,又不肯放手,最后既没赚到钱,还错过了大航海时代。
等西方商船开到中国门口时,咱们的造船技术早就落后了,这波“吃独食”的操作,真是亏到骨子里了。
来源:小兔很忙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