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中国市场,与重症救治和生命支持密切相关的基础药物——人血白蛋白,却长期占据销售榜首位置,展现出不容忽视的临床地位与市场需求。
提及“药王”二字,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抗癌明星K药、修美乐或是“代谢领域新贵”司美格鲁肽。
然而在中国市场,与重症救治和生命支持密切相关的基础药物——人血白蛋白,却长期占据销售榜首位置,展现出不容忽视的临床地位与市场需求。
药智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5年上半年,人血白蛋白在国内公立医疗机构累计销售额约175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药王”。
01
销售额破千亿元
要理解人血白蛋白的“药王”地位,首先需认识其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人血清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60%,由肝细胞合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平衡血管内外液体分布方面发挥核心作用。此外,它还承担着运输体内多种离子、脂质及代谢产物的功能。作为药品,人血白蛋白主要用于纠正低白蛋白血症,广泛应用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感染性疾病以及大型手术后的液体复苏,是重症监护与慢性病治疗中的“生命线”。
正是基于其广泛的临床需求,人血白蛋白长期稳居国内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销售额榜首。
药智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销售额排行榜的榜首的药品是人血白蛋白,累计销售额为1751亿元,远超其他药品。并且,从2020年开始到现在,人血白蛋白一直牢牢占据该销售额榜首位置。在同一时期内,排名第二的氯化钠注射液累计销售额为1528亿元,两者成为国内公立医疗机构中仅有的两款千亿级产品。
在国内,人血白蛋白是首个进行大规模生产的血制品品种,行业发展较为成熟。2016年以来,人血白蛋白的国内公立医疗机构年销售额均超100亿元,并在2021年突破200亿元大关,至2023年达到峰值270亿元。
国内公立医疗机构人血白蛋白销售额情况
数据来源:药智数据
从企业竞争格局看,国内市场呈现出高度集中且依赖进口的特点。2016年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立医疗机构人血白蛋白销售额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前四名均为外资企业——杰特贝林(CSL Behring)、基立福(Grifols)、奥克特珐玛(Octapharma)、百特(Baxter),这四家企业的累计销售额分别达353亿元、218亿元、198亿元和196亿元,合计占据前十企业总收入的70%。
杰特贝林作为CSL集团在中国的运营实体,自1986年即进入中国市场,凭借其在美国的浆站资源与生产基地,成为中国市场人血白蛋白的主要供应商之一。
在国内人血白蛋白销售额top10企业中,有6家中国企业在名单之列,包括泰邦生物、华兰生物、蓉生药业、远大蜀阳药业、上海莱士以及百深生物,这6家中国药企的总收入占前十企业总收入的30%。其中,泰邦生物以112亿元领衔,也是国内唯一销售额破百亿元的企业。
02
需求刚性增长
我国人血白蛋白市场起步较早,行业发展相对成熟,但需求增长势头未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0年中国人血白蛋白治疗药物市场规模为258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长至570亿元,2025至2030年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6.0%。
图片来源:太平洋证券
推动市场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慢性病发病率上升以及医疗保障体系持续完善,临床对血浆制品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特别是在重症监护、肝病治疗、大型外科手术等领域,白蛋白作为重要的容量扩充剂和营养支持药物,使用场景不断扩展。
然而与旺盛需求形成对比的是,国内供给存在显著缺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一国基本满足白蛋白临床需求的最低采浆量为10升/千人。以中国14亿人口计算,年需采浆量约14000吨。
这种供给缺口直接导致了高度依赖进口的现状。中检院批签发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人血白蛋白批签发总量为4401批,年均复合增长7.67%,但其中奥克特珐玛、杰特贝林、武田、基立福四家外资企业的批签发量占比接近70%。
禾元生物招股书数据也显示,2016年-2021年国产人血白蛋白的批签发量占比始终维持在40%左右,进口产品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美国是国内人血白蛋白的主要进口来源地,这意味着,国内市场的供应安全与国际供应链、贸易政策密切相关,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03
国产替代
受限于国内血浆供应,国内市场的供给仍以进口为主,存在较大的国产替代空间。
2025年4月,中美关税新政正式落地,血制品未被列入美国“对等关税”豁免清单,反而出现在中方反制清单中。这一政策环境变化,为国内企业创造了有利的替代契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血浆供应国,其出口至中国的白蛋白成本可能因关税上调而增加,从而削弱其价格竞争力,间接助推国产产品市场份额提升。
与此同时,行业监管政策也在“引导优质产能”。2024年实施的《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浆站审批周期延长至2-3年,且审批资源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企业倾斜。
另外,国产头部企业如华兰生物、天坛生物、上海莱士生物等,纷纷加快资源整合与产能布局。2021年,华润医药斥资48亿元控股博雅生物,并持续通过资本运作扩充浆站资源。2025年3月,上海莱士以42亿元的价格收购南岳生物100%股权,进一步增加年采浆量。截至2025年上半年,天坛生物单采血浆站总数已达107家,实现血浆采集1361吨,占国内行业采浆总量的20%
除了传统血浆提取路径,技术突破也为行业带来新可能,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作为替代血浆提取的重要方向。
重组人血清白蛋白,顾名思义就是要对血浆提取得到的人血白蛋白进行替代。自1981年以来,国际上试图生产重组人白蛋白替代血浆提取,但在技术上一直没有获得突破。
重组人白蛋白的研发面临“表达量低、纯化难度大”的瓶颈,日本田边三菱2007年获批的重组白蛋白药物Medway,也因试验数据问题于2009年撤市。
科学家努力到现在,开发了原核表达系统、酵母表达系统、转基因动物表达系统、转基因植物表达系统来生产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其中,国内药企的研发主要聚焦在植物细胞和酵母细胞两大表达体系。
图片来源:禾元生物招股书
禾元生物利用水稻胚乳细胞表达系统开发的重组白蛋白HY1001于2025年7月在国内获批,成为全球首个基于植物表达系统上市的重组人白蛋白药物。
安睿特由酵母表达的重组人白蛋白药品分别于2024年4月和2025年3月在俄罗斯和吉尔吉斯斯坦实现注册上市,重组人白蛋白的技术路径已被初步印证。在国内市场中,安睿特及普罗吉由酵母表达和发行人由水稻胚乳细胞表达的重组人白蛋白药品均已经完成了III期临床试验。
这些技术突破的意义在于,重组人白蛋白无需依赖血浆原料,既能规避血浆采集不足的问题,也能消除血浆传播病毒的风险,为国产替代提供了不依赖原料的新路径。
04
结语
人血白蛋白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医药市场的“药王”,不仅源于其广泛的临床必需性,也折射出国内血浆制品行业在供给与需求之间的长期博弈。面对仍有缺口的市场、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不断推进的国产化进程,国内企业正在浆站资源、工艺技术与政策适应中寻找突破口。
未来一段时间,行业仍将处于“进口主导但国产提速”的并行阶段。随着企业整合加速、浆站数量稳步增长、重组技术逐渐成熟,国产人血白蛋白有望在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下,逐步提升自给率,改写依赖进口的供给格局。
参考资料:
1、药智数据
2、各公司官网
3、禾元生物招股书
4、太平洋证券
声明:本内容仅用作医药行业信息传播,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
来源:药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