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锅包肉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的哈尔滨。当时哈尔滨是中俄边境的重要城市,道台府经常需要宴请外国宾客,尤其是俄罗斯人。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瀛的首席厨师郑兴文为了适应俄罗斯人喜欢的甜酸口味,巧妙地将传统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良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郑兴文按照菜
一口酥脆声响,百年东北乡愁,锅包肉不只是酸甜滋味。
在东北,锅包肉是家家会做、家家爱做的招牌菜,更是年夜饭餐桌上的“硬菜”。这道菜色泽金黄,口味酸甜,外酥里嫩,一端上桌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对它赞赏有加。
锅包肉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的哈尔滨。当时哈尔滨是中俄边境的重要城市,道台府经常需要宴请外国宾客,尤其是俄罗斯人。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瀛的首席厨师郑兴文为了适应俄罗斯人喜欢的甜酸口味,巧妙地将传统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良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但因为俄罗斯人发“爆”音为“包”,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锅包肉”。
锅包肉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通常选用猪里脊肉,切成约3毫米厚的薄片,用精盐、料酒拌匀腌制入味。淀粉与水按1:1的比例调制成糊状,将腌好的肉片均匀裹上淀粉糊。油温控制是关键,首先需要将油温升至210摄氏度左右进行首炸,约2-3分钟使肉块基本定型后出锅。随后进行复炸,将油温提升至240摄氏度,炸约30秒后出锅,此时肉块已泛起红斑,完全定型。有些厨师还会进行三炸,再次将油温保持在240摄氏度,炸约1分钟,使肉块颜色变成金黄泛红。
传统的锅包肉调味汁是用白糖、米醋、酱油等调制而成的酸甜汁。在传播过程中,锅包肉的制作方法和口味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辽宁地区的锅包肉会加入番茄酱,使其外观更加鲜艳。近年来也有不少餐饮店铺开始创新做法,比如在锅包肉中加入黄桃果酱,或者开发出麻辣、咖喱、榴莲等新口味。甚至还有厨师尝试加入长白山特产人参来烹制锅包肉。
在吉林市儒厨味道老菜馆的行政总厨王志鑫手中,锅包肉有了新的变化。他创新地制作了橙汁锅包肉,既有清新的口感,又保留了猪里脊肉的细腻。作为世界锅包肉大赛的金牌获得者之一,王志鑫在比赛后的短时间内已经制作了2400多份锅包肉,用掉了7000多斤猪里脊肉。
对许多东北人来说,锅包肉不仅仅是一道菜肴,更承载着深厚的乡愁和记忆。在意大利的黑龙江留学生小顾表示,在国外遇到不开心或者想家的时候,就会找个东北菜馆吃一顿,锅包肉是必点的菜。在法国经营东北菜馆的李女士也发现,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们到她的餐馆吃饭时,锅包肉几乎是必点的菜品。一个留学生曾对她说:“阿姨,你跟我妈妈做的饭一个味道。每次来你家吃饭,东北老家的样子都能在我脑海里浮现。”
在上海打拼的吉林人张霖分享了他的体验:“今年因为工作原因无法回家过年,我在出租屋里煮了饺子,做了锅包肉。这一口锅包肉下去,思乡之愁就少了一半吧。”
锅包肉从一道为适应外宾口味而创制的菜肴,逐渐成为东北菜的经典代表,并随着东北人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它酥脆的外皮、酸甜的口感和金黄的色泽,不仅满足着人们的味蕾,也连接着无数东北人对家乡的思念与记忆。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