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eFET的光子存储器!存内光计算关键一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5:10 1

摘要:这个设计的核心,就是将两种关键材料“强绑定”在一起。一方是铁电材料——锆掺杂的氧化铪,它是一种成熟的、能够与现有芯片制造工艺无缝兼容的记忆材料。另一方,则是光学平台——绝缘体上铌酸锂薄膜,这是光学界的明星材料,以其卓越的线性电光效应而闻名。

编辑:康康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浪潮之下,我们一边惊叹于其强大的能力,一边也为其惊人的“饭量”感到焦虑。

ai芯片的功耗正在失控般地冲向单片1000瓦的关口,而其中大部分能量并非消耗在真正的计算上,而是浪费在了数据的“搬运”途中。

如何减少功耗就成了,就成了ai领域的头等大事,而这个难关似乎已经有了最新解法......

Pockels光子存储器的核心魅力,在于其设计上的一种协同艺术,它让几种看似不相干的材料和物理效应,像一支配合默契的乐队一样协同演奏。

它的底层创新,源自一种巧妙的三维异构集成设计。

这个设计的核心,就是将两种关键材料“强绑定”在一起。一方是铁电材料——锆掺杂的氧化铪,它是一种成熟的、能够与现有芯片制造工艺无缝兼容的记忆材料。另一方,则是光学平台——绝缘体上铌酸锂薄膜,这是光学界的明星材料,以其卓越的线性电光效应而闻名。

团队将它们以一种“三明治”的结构堆叠起来:最底层是铌酸锂波导,光在这里穿梭。中间是氧化铟镓锌(IGZO)沟道和HZO铁电栅。最顶上则是ITO顶栅。

这种结构的关键巧思在于,所有覆盖在铌酸锂上方的材料,其折射率都经过精心设计,全部低于铌酸锂本身。

这个设计原则听起来简单,但效果却立竿见影。它就像给光波导加了一层“结界”,将光场牢牢地限制在铌酸锂内部,避免了能量的散射损耗,从而让光与电场的相互作用效率达到最大化。这为后续的高效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绝的是其内部物理机制的“攻守同盟”。当需要写入数据时,研究人员会施加一个负电压脉冲。这个脉冲就像一道指令,让HZO内部的偶极子“立正看齐”,发生极化。

巧妙的是,这个极化方向恰好与下方铌酸锂材料自身的自发极化方向“结盟”,形成了一个极其稳定的状态。HZO极化后产生的剩余电场,会直接通过Pockels效应改变下方铌酸锂波导的折射率,从而改变光的传播状态。数据就这样被“刻”进了光里。

而当需要复位时,一个正电压脉冲登场。此时,中间的IGZO沟道层扮演了一个“电场过滤器”的角色,其内部的载流子会屏蔽掉部分电场,帮助HZO的极化方向实现反转。

更有意思的是,当撤去电压后,下方铌酸锂的自发极化场会反过来“校正”一下HZO,使其回到一个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的初始“reset态”。

这一“攻”一“守”的精妙配合,保证了整个器件操作的高度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它不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一个内部物理机制高度协同的微型系统,这种设计哲学,正是其后续一系列惊人性能的根源所在。

如果说精巧的架构是这台“性能猛兽”的骨架,那么它交出的成绩单则足以让行业为之侧目。这款Pockels光子存储器在能耗、耐久性和存储密度这三个核心赛道上,直接实现了数量级的飞跃,为下一代光子存储树立了一个近乎苛刻的“黄金标准”。

首先看能耗,这绝对是它最“残暴”的优势。根据论文数据,其单次状态切换的能耗低至65.1飞焦,其中开关本身仅消耗64.8fJ,耗散能量更是只有区区0.3fJ。

这个数字可能有点抽象,我们来做个对比:它比目前主流的相变材料等技术,能效高出整整两个数量级,也就是超过100倍。这意味着,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光子存储一直以来被诟病的能耗痛点,让构建大规模光子计算系统不再是“电费噩梦”。

再来看它的“寿命”和“精度”。在可靠性方面,这款器件可承受超过1000万次的读写循环,推算出的数据保持期限更是超过10年。这已经完全达到了严苛的商业化应用标准,证明它并非一个只能在实验室里昙花一现的脆弱原型。

更令人兴奋的是它的多态存储能力。通过精准控制写入脉冲的能量,比如调节脉冲的数量或幅度,研究人员可以在单个FeFET器件上,实现6个可以清晰区分的稳定光学状态。

而且,谐振波长的偏移量与写入脉冲数之间,呈现出极高的高度线性关系。这就像一个拥有多个精确档位的调光开关,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或“关”,这种特性为实现更高效的模拟计算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它还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双模读取。你可以通过光学方式读取,即观察微环谐振器光谱的偏移。

也可以通过电学方式读取,即测量FeFET晶体管的源漏电流。最关键的是,无论哪种读取方式,都不会破坏已经存储好的非易失光学状态。这为未来的系统设计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需求,自由选择最合适的读取方案。

Pockels光子存储器的真正远见,恰恰在于它从设计之初就为大规模系统集成铺平了道路,使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实验室明星,而是有望成为构建未来光电融合芯片的关键拼图。

这份自信首先来自于其卓越的可扩展性。研究已经验证,通过在同一个微环谐振器(MRR)上集成3个可以独立控制的FeFET,就能实现多达16个非易失态。

这证明了一条通过器件堆叠来指数级提升存储密度的可行路径。此外,通过调整每个FeFET覆盖MRR的面积比例,还可以灵活地控制其对光场的调制范围,为多器件协同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调控自由度。

这意味着这种全新的光子存储层,可以直接在已经制造完成的、成熟的电子芯片之上进行“加盖”。这就像是在一栋功能完备的摩天大楼上,再加建一个全新的、功能强大的楼层,而不是推倒重来。这种能力,对于半导体这个投资巨大、极其看重工艺继承性的行业来说,无疑是黄金入场券。

最终,这一切都指向了那个终极问题——攻克“内存墙”。传统的计算架构中,数据在处理器和内存之间来回奔波,耗费了大量的能量和时间。而这种“片上光存储”方案,允许光计算单元实时、就地读写本地数据,彻底消除了数据在光电单元之间长途跋涉所产生的巨大开销。

回过头看,由许泽锋博士及其导师——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教务长AaronThean教授——领导的团队所开发的Pockels光子存储器,其意义远超一个器件本身。

这项工作不仅是光子器件领域向前迈出的一大步,更是为整个后摩尔时代的计算架构演进,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发展方向。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个光与电在方寸之间深度融合、协同计算的新范式,或许真的离我们不远了。

来源:采风百晓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