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齐鲁|“云祭孔”:从观礼到共创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8 14:47 1

摘要:起乐。鼓声沉稳起,舞者红袍方冠,执羽翮、踏八佾,肃穆庄重。镜头推远,礼乐未息,另一块屏幕正亮起同样的节奏——9月28日9时,全球“云祭孔”进入第十个年头,以“主演播室+海内外直播点”连通文庙、书院与海外学社,让同一时刻的礼乐,在不同城市与语言中共振。云端相会十

庄润泽

礼乐之端,先贤之学,贵在今日可用。

起乐。鼓声沉稳起,舞者红袍方冠,执羽翮、踏八佾,肃穆庄重。镜头推远,礼乐未息,另一块屏幕正亮起同样的节奏——9月28日9时,全球“云祭孔”进入第十个年头,以“主演播室+海内外直播点”连通文庙、书院与海外学社,让同一时刻的礼乐,在不同城市与语言中共振。云端相会十年,逐渐发现:“云祭孔”正从“网络上看典礼”向“把‘礼’与‘学’安放进日常”转身。

直播连线河北沧州文庙。人民网 庄润泽摄

结构在重塑。传统祭孔多围绕“官方—观众”的单轴展开,云端则把参与改造成协同:打破地域、行业、群体的界限,文庙、书院、学校、社团、媒体与平台并肩成为行动者。有人在镜头前诵读《论语》,有人在评论区讲家风故事,也有人把三分钟“微课”带进晨读;同一个人,既是观看者,也是发起者、编写者、讲述者——“有教无类”“温故知新”等儒家经典思想在数字场景里被赋予了现代形态。用“云”打通,把“彼此看见”变成“彼此在场”。

有效性在落点。过去,在线人次和转评赞常被用来衡量活动热度;如今,更多关心“留下什么、怎样用”。热闹并不天然等于有效,要避免“云上热闹、地面稀薄”,关键在“内容深,机制久”,这也是从“观看”走向“共创”的逻辑推进。

内容做“深”,吟诵延展为场景化的理解。此次活动发起“《论语》共诵短视频征集活动”,还鼓励大家以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分享故事。通过“共诵”带出关键词义微课、家庭礼仪清单、校园实践作业,让礼乐有了进入日常的抓手。

机制做“久”,一次性传播转成长效化传播。直播不再是句号,而是起点:回看、剪辑、专题等形式把典礼转译为“课堂可学、社区可用、海外可教”的内容库。例如,开设“全球‘云祭孔’回顾”专题栏目,建立“全球祭孔资源库”,开通线上祭孔平台,推出祭孔直播、祭孔专题、儒学问答等七大栏目。这种资源整合、课程嵌入与社群运营并行的机制,将峰值流量转化成学习留存的真实效用,促进公共文化与数字时代礼乐教化“同频共振”,文明传承不拘泥于“节日时点”,而是变成了“四季常新、随取随用”的公共服务。

祭孔大典现场。人民网 庄润泽摄

“云祭孔”也是一场跨文化的文明交流,最终落实到可感可触的人与人。此次“云祭孔”活动与日本东京孔子庙、韩国成均馆、韩国济州乡校、越南河内孔庙、印尼孔教总会、俄罗斯齐鲁文化促进会、法国齐鲁文化促进会、意大利孔子文化促进会等20余个站点联动直播。书院相隔万里而礼意相通,语言各异而价值互认。

2025中国国际孔子节开幕式上,应印尼孔教总会的请求,中国孔子基金会向印尼国立孔教高等学院捐赠一尊孔子石像。一次捐赠、一支研学队伍的往来,把云端的“相识”延伸为现实的“相知”,再进一步落实为可持续的共同项目与文化交往。

回望十年,云祭孔从“把古礼搬上网”,到如今“用现代技术重启古典公共性”:把“节日”做成“日常”,把“观礼”做成“共创”,把“文化符号”做成“可用资源”。当更多人在云端相遇、在生活里相携,“仁礼天下、和合大同”便不再是高悬的口号,而是低头可学、抬手可做的日常共同实践。

礼在,学在,人在;“云”上有光,脚下有路。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