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柳详细还原创作脉络:自己作词、刀郎谱曲、云朵首唱,后续才出现诸多翻唱版本。她同时提及,这首歌在短视频平台话题度与点击量惊人,即便数据存争议,其强大传播力毋庸置疑。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材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辛苦各位看官支持,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我的楼兰》作词人苏柳近期在公益大讲堂直播中,明确力挺首唱云朵,直言这首歌能火云朵功劳最大,而距离刀郎收回该歌曲版权尚不足一年。
苏柳详细还原创作脉络:自己作词、刀郎谱曲、云朵首唱,后续才出现诸多翻唱版本。她同时提及,这首歌在短视频平台话题度与点击量惊人,即便数据存争议,其强大传播力毋庸置疑。
时间拉回2024年,刀郎发布声明收回《我的楼兰》等歌曲版权。这一举措不仅是法律程序,更将云朵推向舆论焦点。“忘恩负义”“不提及师傅”等标签迅速发酵,传言她在直播间拉黑刀郎粉丝,粉丝也纷纷涌入其直播间控诉,局势愈发混乱。
随之而来的是云朵事业遭遇重创:原定参与的“洋河梦之蓝音乐盛典”被主办方移除名单,品牌方紧急与其划清界限;2025年7月,平台上她的多部代表作陆续下架,虽未给出明确理由,却让部分网友“松了口气”。
这场师徒争议的根源,实则是版权归属与情感纠葛的碰撞。2014年,双方合约到期解除经纪关系,云朵开启独立发展之路;2021年刀郎复出时,云朵未公开送上祝福,这一行为被不断放大,成为舆论攻击她的“情感证据”。
但在音乐行业,合同与授权才是核心准则,情感在法律约定面前往往难以占据主导。公众对此事的激烈讨论,折射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认为,没有刀郎的发掘与资源支持,云朵难有今日成就;另一方则强调,云朵凭借自身的执行力与稳定的舞台表现,十年间始终维持着《我的楼兰》的热度,功不可没。而苏柳的发声,为这场争议提供了第三种视角——作词、作曲、演唱是三个独立且重要的环节,三者共同发力才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任何一方的贡献都不应被忽视。
背后的行业背景同样值得关注:2024年底,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已达8.33亿,直播成为音乐传播的核心阵地,也使得行业矛盾更容易被放大。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5年3月,受理的涉网著作权案件超14万件,其中直播相关案件千余件,音乐作品侵权占比颇高。在流量驱动的直播生态中,艺人的沉默可能被视作默认,回应又可能被断章取义引发新的舆论风波。
值得借鉴的是其他艺人应对版权纠纷的方式:邓紫棋通过重录专辑争取主动权,虽争议仍在,却推动了行业对版权机制的讨论;霉霉耗时六年重录并买断母带,迫使大公司调整合约,让艺人得以持有母带版权。这表明,音乐版权纠纷并非只有唯一解,艺人可通过合理策略与长期坚持维护权益,但前提是符合法律规定与合约条款,并具备清晰的商业规划。
苏柳的发声,更多是为云朵争取了人情层面的支持与职业尊重,她既感谢刀郎的谱曲,也肯定云朵多年来的舞台坚守,呼吁公众正视作词、作曲、演唱三方的价值。然而,公众情绪并未因此平息,有人质疑“没有刀郎,云朵能否被看见”,也有人提议苏柳“收回歌词另寻作曲者”,忽视了版权问题的复杂性——版权是系统性工程,并非简单拆分工序就能改变既定事实。
截至2025年9月24日,刀郎与云朵双方均未对苏柳的发声作出回应,这份沉默或许是冷静考量,也可能是无奈之举。当前局面下,平台优先考虑风险控制,艺人发声需反复权衡利弊,粉丝情绪则极易被视频片段点燃。对此,北京互联网法院建议,直播平台应完善准入机制与培训体系,利用技术监测侵权行为,建立正版资源库;主播需树立“先授权后使用”意识,使用他人作品前需获得授权并支付报酬,纠纷发生后积极化解。这一原则并非口号,而是避免行业二次伤害的底线。
刀郎团队曾提及版权期限问题,指出云朵对《倔强》的演唱使用权可延续至2044年,除此之外双方“互不相欠”,这番表述如同关上了沟通的大门。对于“云朵是否德不配位”的质疑,不应轻易用此类标签定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毕竟公众评判往往在信息不完整时最为激烈。若未来三方能坐下来公开事实、厘清权利,或许多数争议会自行消散——这并非和稀泥,而是让事实回归争议核心。
音乐的好坏,终究由舞台与市场检验。当我们某夜想聆听熟悉的歌曲却发现其下架时,便会真切感受到版权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切实影响着日常听歌体验。这场风波的意义在于,它提醒着行业与公众:作品背后是无数人的劳动付出,他们的权利理应被尊重。人情能传递温暖,但规则才能真正提供保护,愿好作品不被舆论情绪淹没,也愿行业在争议中走向更清晰的规范。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娱乐趣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