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之后,放弃体力,拥抱智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4:26 1

摘要:其中,在聊到个人的规划时,我分享了一个模型。很多观众说,挺有启发,但是,还是有点抽象,能否再仔细展开讲讲?

作 者:刘润

今年早些时候,我做了一场特别的直播。

那场直播里,聊了很多,关于时代,关于变化,关于焦虑,关于企业的发展,关于个人的规划。

其中,在聊到个人的规划时,我分享了一个模型。很多观众说,挺有启发,但是,还是有点抽象,能否再仔细展开讲讲?

当然可以,今天,我们就展开讲讲。

这个模型,我称之为,“扔掉一个,抱起一个”。

什么是“扔掉一个,抱起一个”?

很多人的一生,并不是从年轻时就开始学习一样东西,然后就以此为生,就干一辈子了。如果以这个逻辑来看待人生,那很多事情就无法理解了。

多数人的逻辑其实是,花一辈子的时间,用不同的东西,不断和这个世界进行交换。

一开始,用A交换。但随着时间推移,A逐渐消失了,你就得拿B交换。换着换着,B又没了,你又得拿C交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你能拿来和这个世界做交换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这种动态的交换逻辑,就是“扔掉一个,抱起一个”。理解了这一点,你也就理解了所谓的职业发展、人生规划。

那么,具体要用哪些东西,去换哪些东西?不同的年龄阶段,又要扔掉什么,抱起什么?

我们从25岁开始说起。

25岁,通常是一个人刚刚完成学业,进入职场没几年,甚至刚刚进入职场的时间。这个时候,你能拿什么东西去和这个世界做交换呢?有两样东西。

充沛的体力,和能够快速学习的智力。

如果非要选一个为主的话,那就是体力。

体力,是你人生账户里一笔极其宝贵的“启动资金”。它代表着一种,你可以不计成本、全力以赴的资格,这种资格,一生只有一次。

很多人会说,千万不要在能够吃苦的年轻,就早早选择了养生,就是因为,你明明可以花最大的力气,最认真地去干活。如果你说,不不不,我要养生,那你可能就没有能和这个世界做交换的东西了,因为你年轻,你可能只能拿体力去做交换。

当然,我并不是想歌颂996,也不鼓励你极端地拼体力。但你要知道,“能尽最大的努力”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能力,时间一到,这种能力就会被上帝收回。

二三十岁的时候,我可以两天两夜不睡觉,就为了完成一项工作,完成之后,还觉得很有自豪感。但现在,只要过了12点才睡觉,第二天就废了。

我还是想再强调一次,不是真的让你两天两夜别睡觉。但是,25岁的时候,你要在能接受的范围内,尽最大的体力,去和这个世界做交换。

那么,能换回些什么呢?也是两样东西。

至少能够维持生存的收入,和比短期收入更重要的经验。

什么是经验?

经验,是你亲自解决过的一个个问题,是你亲手填过的一个个坑,是你熬夜复盘后,写下的一条条方法论。它是你个人专属的、别人永远拿不走的“人生避坑指南”。

从25岁到35岁的过程,就是拿体力和智力去换收入和经验的过程。

能换多少,就换多少,这个时候,不要怕吃亏,因为你至少换回了经验。

经验才是你下一个阶段的关键,我也经常说,不要太在乎35岁之前的收入,因为到了35岁的时候,你会觉得当时的收入少得可怜,也千万不要为了短期的收入,而选择了无法换取经验的重复劳动。

所以,从25岁到35岁,你的姿态,应该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就泡在大海里,拼命地吸水,你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保障至少维持生存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完成经验的原始积累。

然后,35岁。

35岁之后,你就得放弃体力,拥抱智力。

为什么?

因为,没有人永远25岁,但永远有人25岁。论体力,论价格,你可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但是,你的智力依然强大,而且,你还多了一样东西,也就是经验。

如果说,25岁的智力,是“流体智力”,是反应快、学得快。那么35岁的智力,就是你过去十年的经验,与你的思考、感悟、洞察碰撞出的“晶体智力”,是你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它的价值,体现在深度上。

这个时候,你的工作模式,开始彻底转型。你不再是那个用体力执行指令的“手和脚”,而是用智力做出判断的“大脑”,作为一个程序员,你要开始思考如何成为架构师。作为一个销售,你要开始思考如何管理团队,你的交换逻辑,也会开始升级。你要用你日渐强大的“晶体智力”,去换取另外两样东西。

更高质量、更高金额的收入,和更加长期、更加宝贵的人脉。

什么是人脉?

不是你微信里有多少好友,也不是你每周要参加多少饭局。真正的人脉,是信任的连接,你的“晶体智力”,会让一些人开始相信,你很靠谱,相信你的经验、你的判断力,能帮他解决问题。

所以,从35岁到45岁,你的核心任务,就是不断打磨你的“晶体智力”,用它去解决更复杂的问题,创造更大的价值,换回更高的收入,并以此为“硬通货”,去换取越来越多人的“信任”。

然后,45岁。

45岁之后,你可能连“智力”都得扔掉了。

一个人的智力,终归是有极限的。你可能没有25岁时的快速学习能力了,也可能走过35岁时的智力巅峰了,就算此时,你的智力依旧强大,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精。

这个时候,你还能紧紧抱住的,就是你曾经换回的,洞察本质的经验,和基于信任的人脉。

你的角色,会再一次进化。你不再是那个冲在最前线的战斗英雄,而是要成为一个乐队的指挥官,你可能已经拉不好小提琴,也吹不好小号了。但是,你依然能凭借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在业内的权威性,呼唤最顶尖的演奏家们。然后,挥动指挥棒,完成一件更大的事。你可能不会发出任何一个音符,但你会成就一段伟大的音乐。

这是杠杆的力量。

也是你在45岁之后,创造价值的方式。它不再取决于你个人有多强,而是取决于你能协调多少优秀的人,你会用自己的经验和人脉,去驱动其他人的体力和智力。你的个人价值,也会通过成就他人,而被指数级地放大。

扔掉一个,抱起一个,然后,再扔掉一个,抱起另一个。如此循环。

这个不断取舍的过程,就是我所理解的,人生的战略。

它不是一场百米冲刺,也不是一场马拉松,它是一场接力赛。

25岁,用“体力”这一棒,奋力跑出第一程,把沉甸甸的“经验”,交到了35岁的自己手中;35岁,用“智力”这一棒,跑出了智慧的第二程,把闪闪发光的“人脉”,交到了45岁的自己手中;45岁,手持“经验”与“人脉”这两根接力棒,从容优雅地,跑向更大的事业。

而你要做的,是看懂自己正处在哪一个季节,然后,勇敢地播撒那个季节该播的种,收获那个季节该收的果。

愿你,有扔掉过去的勇气,更愿你,有抱起未来的智慧。

加油。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