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填补顶级琥珀空白!1470万年前雨林全貌,竟藏在“黑石头”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1:40 1

摘要:琥珀是凝固时间的“天然档案馆”,可长久以来,中国虽坐拥丰富化石资源,却始终缺了枚世界顶级的琥珀生物群“拼图”。

琥珀是凝固时间的“天然档案馆”,可长久以来,中国虽坐拥丰富化石资源,却始终缺了枚世界顶级的琥珀生物群“拼图”。

直到福建漳浦,2.5万枚深褐近黑的含虫琥珀,裹着5000余块植物化石重见天日,将1470万年前的热带雨林原样封存,这才补上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咱今儿要聊的,是福建漳浦地下埋的一桩“怪事”。

一堆看着黑黢黢、毫不起眼的“石头”,被科学家当宝贝似的抢着要,还说这是“1470万年前的热带雨林档案馆”。

故事得从十多年前说起。

当时,有个叫朱利的化石爱好者,在漳浦一带转悠,总听当地人说挖白黏土时,偶尔能捡到些黑石头,夜里用紫光灯一照会发光。他好奇啊,查资料才知道,这可能是琥珀!

那时候,中国虽然化石多,但像缅甸、波罗的海那种顶级的琥珀生物群,一个都没。

北京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的王博、史恭乐两位研究员,也正愁找不着中国顶级琥珀的线索。机缘巧合,朱利在化石论坛上跟王博搭上了话,三人一合计:“要不咱去漳浦挖挖看?”

这一挖,就是十年。

难啊!琥珀埋在地下深层,上面盖着粗砂砾,得拿铁锹一点点刨。

更愁人的是,琥珀层上下都是白黏土,当地人挖来做建材,工地24小时不停。

朱利听说哪块地在挖白黏土,扛着工具就冲过去,蹲在渣土堆旁等。

有时候刚挖出点琥珀,挖机又开过来了,他只能抱着“战利品”跑,或者干脆在渣土堆边搭帐篷过夜。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

朱利发现,这些“黑石头”夜里用紫光灯一照,会发出幽蓝的光,特别好认。

就这么一点点攒,竟攒下了2.5万枚含虫琥珀,还有5000多块植物压型化石。

这些“黑石头”为啥金贵?

您想啊,普通琥珀要么被珠宝商挑走卖钱,要么碎成渣没法研究。

可漳浦的琥珀,因为长得黑不溜秋,珠宝商看不上,反倒躲过了商业筛选。

科学家按挖出来的原样收,连埋在地里的位置、姿势都记清楚。这叫“无差别采集”,相当于把1470万年前的雨林“原样打包”了。

现在您知道,这堆“黑石头”不简单。但具体多牛?咱对比对比全球顶级琥珀群就知道。

全球公认的三大琥珀群:缅甸克钦、波罗的海、多米尼加。

漳浦琥珀1470万岁,刚好卡在多米尼加之后,但论“科研价值”,一点不输。

先说种类。漳浦琥珀里,光昆虫就有22目250多科,蚂蚁、蜜蜂、蚊子这些现在常见的,1470万年前就有了,好多还是现在的“老祖宗”。

植物化石更全,龙脑香树、豆科、樟树的叶子、果实都有,连叶脉都清清楚楚。

再看气候。科学家分析叶子化石发现,那会儿漳浦是热带季雨林,年均温22.5℃,夏天27℃,冬天17℃,几乎全年都能长东西。

最有意思的是,那时候冬夏温差才10℃,比现在漳浦的15℃小多了,看来1500万年前,冬天没现在这么冷。

最关键的发现,是热带生物咋“北迁”的。您看现在,热带物种多集中在南方,可1470万年前,漳浦的热带雨林里已经有好多“北边来的”生物。

科学家推测,那会儿全球变暖,冬天没那么冷了,热带生物就往北“扩张”,挤走了本地物种,慢慢塑造了现在东亚的生物模样。

更牛的是,这些昆虫、植物的结构,和现在的热带雨林几乎一样。这说明,热带雨林就像个“生物博物馆”,生态结构1500万年前就定型了,稳得很!

咱普通人看,这也就是一堆黑石头;可在科学家眼里,这是1470万年前的“雨林日记”——哪长了树,哪种虫子飞,冬天多暖和,全记在里面。

漳浦琥珀的发现,不光是中国琥珀研究的“翻身仗”,更告诉我们:地球的变化,全藏在石头缝里、琥珀中。

现在全球又在变暖,当年的“热带生物北迁”,会不会再上演?这些“黑石头”,或许能给咱们提个醒:别等到未来,才想起去翻今天的“日记”。

来源:探秘发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