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一种被称为“黑话烂梗”的语言现象在中小学及未成年人群体中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担忧。这类语言通常源于网络游戏、短视频、动漫等亚文化圈层,以缩写、谐音、隐语或扭曲原义的形式出现,如“YYDS”(永远的神)、“芭比Q了”(完蛋了)、“栓Q”(th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黑话烂梗”的语言现象在中小学及未成年人群体中广泛传播,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担忧。这类语言通常源于网络游戏、短视频、动漫等亚文化圈层,以缩写、谐音、隐语或扭曲原义的形式出现,如“YYDS”(永远的神)、“芭比Q了”(完蛋了)、“栓Q”(thank you的谐音,表示无奈或感谢)、“尊嘟嘟”(真的呀)等。许多教师和家长观察到,学生不仅在课余使用这些表达,甚至将其带入课堂回答、日常交流及书面作业中,导致语言表达碎片化、低俗化,甚至引发同学间的矛盾。
一、现状:语言污染与社交认同的双重面孔
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近2亿,互联网已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黑话烂梗的传播极具传染性——一个班级中若少数学生开始使用,很快会因“有趣”“时髦”而扩散,形成一种群体认同符号。然而,这些表达往往语义模糊、用词不规范,甚至包含低俗或恶意内容。
1:广东省惠州市某中学教师发现,学生在语文课上用“好炸裂”形容文学作品的情节,用“6”(表示“溜”或“牛”)回应教师提问,严重影响课堂严肃性和教学深度。
2:武汉市某小学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用“栓Q”造句(如“今天天气真好,栓Q”),用“芭比Q了”描述考试失败,语言规范性和表达准确性显著退化。
3:部分高年级学生将“你个老六”(源自游戏,指隐藏的敌人或背叛者)作为口头禅,用于嘲笑同学,甚至引发校园冲突。
此类现象反映出语言丰富性和思维深度的退化。有学生在分析经典话剧《雷雨》时,用“狗血”评价其情节,用“弱鸡”形容人物鲁侍萍,忽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二、成因:网络推波助澜与心理需求交织
网络平台算法助推:短视频、直播等内容为追求流量,刻意制造和传播夸张、无厘头的表达,并通过推荐机制高强度推送。例如,某短视频平台曾密集推广“尊嘟嘟”等谐音梗,导致中小学生在社交中盲目模仿。
青少年心理需求:未成年人处于寻求认同的阶段,使用圈层化语言既能彰显个性,又是融入群体的“社交货币”。例如,一些学生认为“不说梗就跟不上话题”,甚至通过黑话区分“圈内人”与“圈外人”。
辨别能力不足:中小学生价值观尚未成熟,容易盲目模仿网络内容,将“流行”等同于“正确”。部分偏远地区学生因缺乏引导,使用黑话烂梗更随意,甚至误将低俗表达视为“幽默”。
三、引导:多方协同治理与教育创新
强化平台责任:早在2024年中央网信办与教育部联合就发起“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要求平台过滤低质内容,限制热搜榜、弹窗中的不规范表达。例如,多家短视频平台已屏蔽“弱鸡”“老六”等低俗词汇,并从推荐机制中降权黑话烂梗内容。
教育正向引导
课程创新:山东、广东等多地中小学开设“语言鉴赏课”,通过对比网络用语与规范汉语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美感。例如,广州市某小学组织学生讨论“YYDS”与“卓越非凡”的表达效果,引导其选择更丰富的词汇。
校园规范:武汉多所小学推行“网络用语禁用令”,明确禁止在课堂、作文及校园活动中使用中英文混合、低俗谐音等表达。
家庭沟通与示范:家长需避免自身过度依赖网络热梗,通过与孩子讨论语言背后的价值观,培养批判性思维。例如,有家长在孩子使用“栓Q”时,引导其思考“这个词能否准确表达感谢?”并对比“谢谢”与“栓Q”的情感分量。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更是文化的载体。抵制黑话烂梗并非扼杀语言创新,而是引导青少年在规范中表达、在理性中创造。唯有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与健康的语言生态,才能守护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之路。正如专家所言,语言有自净机制,但需社会合力加速淘汰低质内容——平台治理降低源头污染,教育培养提升语言免疫力,家庭沟通筑牢表达底线。
文字综合:新华社、中国教育报、中国经济网、南风窗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编辑:祁国强 卢相钰(实习生)
责编:刘新莉
复审:刘文彪 魏亦军
监制: 刘军
终审:边宇峰
来源:冀时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