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进入“视频时刻”,B2B营销创新迫在眉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8 14:38 1

摘要:LinkedIn 上的内容生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平台上视频的观看量与产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官方数据显示,视频观看量同比增长约 36%,视频创作速度也在以约 2 倍的速率超越其他形式。更重要的是,视频带来的互动与分享比传统图文高出数倍,这意味着视频正在成为

LinkedIn 上的内容生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平台上视频的观看量与产出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官方数据显示,视频观看量同比增长约 36%,视频创作速度也在以约 2 倍的速率超越其他形式。更重要的是,视频带来的互动与分享比传统图文高出数倍,这意味着视频正在成为专业内容传播与信任建立的高效载体。

对于致力于全球化的 B2B 团队来说,这一变化并非表面流量的震荡,而是决定品牌能否在专业受众心智中占位的深层变量:短视频与创作者内容正在将“买方触达”从长文白皮书和线下路演,转向更碎片化但更有穿透力的内容方向。

把视频当作“内容资产”来经营

B2B企业在创作视频内容的时候,往往费时、耗力。但在实际的营销过程中,视频素材往往沦为了“一次性”的传播素材:拍、投、看效果。

这种逻辑在当下已不足以支持出海 B2B 的长期增长。视频应被纳入品牌的内容资产池,按受众旅程进行体系化生产与再利用。对品牌方而言:

顶层的短片需要承担“打开认知”的功能:在 15 到 30 秒内提出问题、展示价值点、或给出能引发共鸣的行业洞见,从而在信息流中吸引专业观众停留;

中间层的内容可以扩展为 60–120 秒的产品演示、客户案例或专家讨论,为有意向的受众提供更深的参考;

最末层则以明确的路径引导到试用、预约演示或领取报告。

值得强调的是,这里的“引导”不仅指广告投放的 CTA,还有通过内容设计建立信任与可验证的业务价值。例如,一段来自客户的真实问题陈述加上 90 秒的解决路径拆解,往往比冷冰冰的功能介绍更能促成后续交流。

此外,内容资产化意味着“可拆解、可转载、可循环”。一场 20 分钟的专家谈话可以拆成若干个 30 秒洞见短片、若干条图文摘录与一个长篇精华,分别用于员工转发、KOL 联动与付费推广。平台推荐机制与受众行为正在奖励频繁且高质量的上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视频上传同比增长 34%,并且有 63% 的买家表示视频会影响其购买决策——短视频在建立“社会证明”与“理解门槛”上效率显著。

从制作到分发:把“专业感”放在创作链的核心

任何出海品牌在做视频营销时都要面对两个现实:LinkedIn 是专业人士聚集的平台,受众的容忍度低于娱乐平台;另一点是大多数观众通过移动设备消费内容。

因此,创作与制作需要回到最基础的两个问题:信息能否在前三秒吸引用户?画面与声音能否传达出应有的专业度?

在形式上,这意味着首帧要有“悬念”或“价值宣言”,视频比例优先采用 1:1 或 9:16 来服务于移动端展示,且必须配备字幕,因为大量播放是在静音状态下发生。时长控制上,顶层触达短片建议 15–30 秒;而需要深度解释的内容则应把握在两分钟内,在保证信息完整的同时尊重用户的时间。

但“专业感”并不等于高成本。许多成功案例是用手机、简单灯光与一只领夹麦克风实现的。当你在一个内容矩阵中明确各类视频的功能并形成标准化模板后,创作效率与产出稳定性会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分发策略应当打通员工放大、社群传播、创作者合作与平台自然流量:员工与业务团队的二次传播可以显著扩展可信触达,KOL 与行业创作者则能为内容注入第三方信任,从而提升“被分享”的概率。LinkedIn的数据表明,视频比其他帖子被分享的可能性高出约 20 倍。

在衡量效果上,建议构建与内容目的匹配的 KPI 框架:认知阶段关注播放量与首次播放完成率;考虑阶段追踪平均观看时长与互动率(评论/收藏/转发);转化阶段则更关注由视频触发的线索数、预约演示或白皮书下载等可衡量行为。把 LinkedIn 的数据看作“迭代信号”:通过 A/B 测试变化创意、时长或首帧文案,并在两周到一个月的周期内观察趋势,持续优化。


结语

对出海 B2B 企业而言,视频不应只是营销预算表上的一项支出,而应成为品牌对外表达价值、建立行业信任与催化商业对话的核心资产。LinkedIn 正在把“专业社交”与“短视频叙事”两者结合成新的商业传播范式:在这个过程中,速度与方法同等重要——快速试错、分段生产、并把每条视频作为可复用的内容零件纳入长期策略里。

那些把视频当作长期内容资产、并把创作与分发体系化的团队,更容易把早期流量转化为稳定的商业机会。LinkedIn的“视频时刻”正说明——现在不是把视频“投出去”的时候,而是把视频“打磨好、体系化、让其成为销售与品牌协同的工具”的时候。

来源:OneSight营销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