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全国级第一大品牌:云南的雄心和耐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0:19 1

摘要:半壁江山都是谦虚,全国95%以上的三七都产自云南。而中国又是全球三七主产国,虽然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也有零星种植,但在中国的绝对规模前,几乎可以忽略。

要说云南有什么东西可以做到人无我有,全国第一,那自然是三七。

半壁江山都是谦虚,全国95%以上的三七都产自云南。而中国又是全球三七主产国,虽然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也有零星种植,但在中国的绝对规模前,几乎可以忽略。

三七真是撑起了云南独步全国、傲视全球的底气。

这里还要说到它的另一个名称——田七。在云南当然以三七得名,可是广西一带多以“田七”命之。

背后是一个起源之争:三七的原产地到底是云南还是广西?

虽然《本草纲目》中记载“三七:从广西山洞来者......”,但出版于1829年的《开化府志》中又说“开化三七,在市出售,畅销全国”(云南文山曾叫开化)。一度扑朔迷离。如今野生三七早已销声匿迹,源头公案也就无从追问了。

其实三七早在神农时期就已得名,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将三七当作贡品献给周武王。

历史悠久的三七,在如缀繁星的中药材宝库中,几乎可以说是“老大哥”一般的存在。

事实上,早在2017年,云南就提出要把文山三七打造成全国中药材第一大品牌。

那么,它到底行不行?

三七之“大”,从何说起

“此药近时始出,南方军中用为军疮用药,云有奇功。”在军队中被广泛用于治疗金疮的三七,被李时珍赞誉不已。

郑和下西洋时将三七传入了当时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后来越来越多的医药典籍记载三七。

今年爆火的电影《哪吒2》中,“申公豹代购药单”中的首味药材,就是三七。

三七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起源于2500万年前第三纪古热带的残存植物,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是我国民间最早使用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

现代医药研究发现,三七含有十多类上百种不同功效的有效成分,已知的单体皂苷就达150多种、多糖10种、氨基酸20种、黄酮8种、挥发油70多种等,在血液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治疗上疗效独特,被誉为中药中的阿司匹林,是守护人类健康不可多得的天赐良药。

三七是我国最具有潜力、发展最快的中药材大品种。

据云南省三七研究与开发创新团队提供的数据,目前三七中药制剂品种达460余个,生产批准文号3600多个,涉及全国中药生产企业1320多家,覆盖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

三七保健食品种类达285种,生产批准文号285个,涉及生产企业230余家。可见当前三七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大品种。

三七不仅在国内市场举足轻重,还广受海外欢迎。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人们普遍认可中医药文化,特别是越南、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有使用中药材养生保健的传统习惯,对三七的认可度也非常高。

从其产业规模来看,三七也毋庸置疑是最大品种之一。

三七可谓是云药中的“王牌”。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云南三七种植面积稳定在40万亩左右,占全国的95%以上。而其中又以“中国三七之乡”文山体量最为集中。

2024年,文山州三七在地面积达4.68万亩,产量5699.8吨,实现综合产值超206亿元。文山还建成全国唯一以中药材命名的三七产业园区,40家企业落地,三七原料90%在此集散,全国最大的三七趁鲜加工中心也在此投产运营。

路漫漫其修远兮

三七的人工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文山县志中记载,大约400年前就开始种植。栽种的三七最早来源于野生种,后来就逐渐在栽培群体中繁衍,但一直没有形成品种。

这里插播一个传闻,足见国家对三七的重视。据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三七曾被列为战略物资,民间种植一度终止,就连三七种子也全部被回收管控。

时间拉回现在,三七之所以独宠文山,实在有其避不开的气候与地理因素。

文山因纬度低、海拔高,年均降水量和日照量充足,非常适合三七生长。同时,三七种植的土壤以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为优,而文山地区特有的红土地就具备以上特点,种出的三七块茎密度更加紧实,皂苷含量最高。基于此,文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之首。

虽然是老天爷赏饭吃,但随着规模日渐做大,“瓶颈”也开始显现。

首先是三七的连作障碍。

所谓连作障碍,是指同一作物或近缘作物连作以后,即使在正常管理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生育状况变差的现象。

三七种植的连作障碍问题非常突出,连作三七发病率达90%以上,一般认为种植过三七的土壤需连续种植其他作物数十年以上才能再次种植三七。

其次,是品质参差。

以文山为例,市面上流通的三七,由于种植户利用的种源多为自留种子或者市场购买,种源多样,最直接的结果是栽植出来的三七从外观形态到成分品质等都差异明显。

这会有什么影响呢?

有业内人士分享了个笑话,某款以三七为主的药品,曾经收到客户反馈,“这一批和上一批口感怎么不一样了?”猜测是否是因为不同批次的三七中皂苷含量不一导致的。

这当然有些夸张的意味。

但背后折射的问题要引起我们重视。

云南要真正把中药材产业立足全国、走向世界,靠的不只是产量上的独占鳌头,更在于品质上的稳定如一。中药材和粮食、蔬菜不同,它的价值往往体现在活性成分上,一旦原料品质不稳,就会传导到中成药、保健品甚至国际市场的信任度。

更进一步说,稳定品质输出已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而是整个产业能否获得标准化、现代化标签的关键。唯有通过种业改良、源头把控,把三七原料从群体混杂走向基因清晰、品质可控,云南才能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上不只是数量第一,更能赢得质量第一的口碑。

几代人的坚持

三七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医药产业,省委省政府文山现场办公会也曾提出,要围绕千亿级三七产业目标,抓牢种质端、提升种植水平、延伸产业链,推动三七从种植到制药、保健、康养全产业链发展,把文山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三七之都”。

种质端,再一次被提上日程。

而三七育种的难点,也如几座大山摆在面前:三年一代、自交结实率低、种子寿命短(活性不长)、野生种灭绝、无育种群体。

攻克这样的难题,需要有诸多种业主体发挥应有作用。所谓种业主体,是指政府、科研、事业、企业、协会等单位。其中,市场主体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

早在2010年,云南白药集团就关注到三七种子种苗系统性研究繁育重要性,开始在当地自建基地,留种育苗。

2024年12月,云南白药集团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南白药种业公司”)正式成立,是全省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中药材种业公司。

围绕“一个品种+一个专家团队+3-5家合作伙伴”的模式,云南白药种业公司迅速展开资源整合与机制重组,初步建立起“科研-育种-繁育-示范-推广”一体化链条。对三七这个大品种中药材来说,系统性的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新品种选育、种子种苗生产技术研究、栽培技术研究以及种子种苗销售等工作,进入全新的历史层面。

在传统育种方式下,培育一个三七新品种需要经历5代至7代,15年至20年的时间,且存在结果的不可控性。

对于一个亟待发展提升的产业而言,三七等不起,云南也等不起。

分子育种当然是一条高成本的捷径,也需要更大的投入和专业水平支撑。云南白药种业公司正尝试用基因组测序、分子标记和性状关联分析等现代生物技术,从药效成分、产量性状到生长速度多维度入手,探索建立三七品种系谱。与传统依赖经验的育种不同,分子育种更能精准锁定基因位点,让改良有据可依,做到精准可控。

在2022年,云南白药集团就在文山建立了种苗工厂,用无土栽培的形式培育三七,通过人工基质、营养配方和环境调控,正逐步解决三七连作障碍、品质不均和产量不稳的三大难题。

今年5月,云南白药集团中药资源有限公司及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举办首届“云药种谷·道地之源”发展论坛。在“云药种谷”生态圈中,云南白药集团承担链主企业担当,以平台型、系统型角色,牵引产业链上各类要素协同发力,推动中药材从源头走向全球市场。

在南博会期间,文山州政府与云南白药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提到要共建云药种谷文山三七基地等。在可预见的未来,曾经困扰整个产业的三七育种工作,相信会有更大的突破。

这背后,是对云南中药材产业的深远布局。

三七作为头号大品种,在育种、种苗、设施栽培上的探索,一旦实现标准化与规模化,就能为全省中药材产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过去制约中药材产业的最大问题,是源头不稳、品质难控、缺乏标准,而云南白药集团正在试图用“种业革命”打通这条产业链的最底端。

源头决定品质,品质又决定产业能走到多远。这在历史上已不乏先例。

比如烟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南烟草通过统一的种子繁育体系和严格的原料标准,才逐渐成长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支柱产业,多年累计贡献税利数万亿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柱产业”。其经验就在于稳定的品质输出,才能支撑强大的产业链和品牌力。

再比如法国葡萄酒的崛起,依赖于严格的“原产地控制”与种植标准,每一个酒庄都把种苗、气候、土壤的差异控制在一个可讲述的体系中,从而塑造出“稳定品质+独特风味”的国际竞争力。

换句话说,对三七种业研究的攻坚,不只是解决一个品种的生长难题,更是为整个云药产业打开从源头到终端的现代化路径。它将带动其他大宗药材在种质改良、标准化生产和国际市场准入上同步提速。

把文山三七为代表的中药材推向世界,让中药材第一大省名副其实;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从基础种质研究到育种突破,从设施化种植到全链条标准化,每一步都不急不躁,务求稳健。

这正是云南的雄心和耐心。

(来源:微公号“拥抱印度洋”)

来源:云南火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