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坊邻居们可能还记得,早年间《智取威虎山》那可是火遍大江南北的样板戏,收音机里天天播“穿林海跨雪原”,戏台上演到杨子荣打虎上山,台下掌声能掀了屋顶。可后来有阵子,上海京剧院复排这戏,千把座位的大戏院没坐满几个人,高价票都被黄牛贱卖,让人看着心里不是滋味。
街坊邻居们可能还记得,早年间《智取威虎山》那可是火遍大江南北的样板戏,收音机里天天播“穿林海跨雪原”,戏台上演到杨子荣打虎上山,台下掌声能掀了屋顶。可后来有阵子,上海京剧院复排这戏,千把座位的大戏院没坐满几个人,高价票都被黄牛贱卖,让人看着心里不是滋味。
没想到多年后,徐克拍的3D电影版《智取威虎山》又火了,影院里咱老年人看得热泪盈眶,年轻人也跟着叫好,票房卖了快十亿。同样是讲杨子荣剿匪的故事,咋境遇差这么多?今天咱就聊聊这出戏的“前世今生”,说说它为啥能陪着咱一辈人,还能吸引年轻人。
一、当年的样板戏:刻在记忆里的“英雄模样”
咱这代人对《智取威虎山》的感情,那是刻在骨子里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戏可是“样板戏”里的头一份,不光京剧演,电影也拍,几乎人人都能哼两句唱词,记得住杨子荣的扮相。
那时候的杨子荣,按戏里的要求得是“高大、挺拔、庄重”的模样,穿的大衣深棕色要深得正好,皮帽戴的时候得往右边偏一点,连腰带的颜色都有讲究。戏里的英雄都得是这样“高大全”的,眼神的坚定,姿态得威武,不能有半点“小家子气”。这可不是随便定的规矩,当年讲究“三突出”,就是要在所有人物里突出正面英雄,让英雄的形象牢牢立在观众心里。
拍样板戏电影的时候,镜头也有门道。杨子荣出场,镜头得往上抬着拍,显得人特别高大;土匪出场呢,要么拍得远,要么光线暗,显得又小又坏。就说“打虎上山”那段,先是远景拍林海雪原,等杨子荣一开口唱,镜头慢慢推近,最后给个大特写,再拉成中景,那股英雄气概一下就出来了。咱当年看的时候,就觉得杨子荣真是神了,啥困难都不怕。
不过现在回头想,那时候的戏也有缺点。英雄太“完美”了,完美得有点不接地气;土匪呢,全是一个模子的坏,没啥不一样。而且戏里不能有儿女情长,原来小说里有的感情戏,到了样板戏里全删了,人物少了点“烟火气”。可在当年的环境里,这样的戏就是精神寄托,陪着咱走过了苦日子。
二、复排遇冷:老戏为啥留不住观众?
改革开放后,有阵子说要复兴高雅艺术,上海京剧院花了大价钱复排《智取威虎山》,还请了尚长荣、王梦云这些老艺术家出演,宣传做得也热闹,电视台黄金时间都播广告。可没想到,演出那天冷了场,千余座位的剧场就来了几百人,黄牛手里的票从几百块降到几十块都卖不出去。
这到底是为啥呢?大家心里其实也有数。首先是戏没变,可时代变了。当年看样板戏是因为没得选,后来能看的戏多了,电影、电视剧也丰富了,大家的眼光就挑了。复排的戏还是老样子,英雄还是那么“端着”,表演也按老规矩来,少了点新意。
还有就是演员的问题。老艺术家们演得还行,可中青年演员跟当年的老演员比差了不少。有观众说,少剑波的扮演者唱得不行,表演也不到位,杨子荣的扮相虽然像,但少了当年那种精气神。咱看戏就认这个,演员演得不像,心里就觉得不过瘾。
更重要的是,大家对戏的看法变了。当年觉得“高大全”的英雄好,后来觉得英雄也得有血有肉。有位退休工人就说,样板戏里的英雄太“纯”了,凡人身上哪有那样的?文艺界也有人说,这戏把京剧原来的活气改没了,太讲究规矩,少了咱老百姓喜欢的“世俗味儿”。所以复排遇冷,其实是大家的审美变了,不再满足于当年那种“刻板”的英雄戏了。
三、徐克改电影:老故事为啥又火了?
就在大家以为《智取威虎山》要被淡忘的时候,导演徐克把它拍成了3D电影,没想到一下就火了。咱老年人去看,觉得还是熟悉的故事;年轻人去看,觉得惊险刺激。这徐克到底改了啥?
首先是英雄“落地”了。电影里的杨子荣,由张涵予演,留着络腮胡,穿一身黑色皮毛外套,看着有点“匪气”,眼神里藏着机灵劲儿,不再是当年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徐克说,杨子荣本来就有江湖气,这样演才真实。咱看的时候也觉得,这样的杨子荣更像个真刀真枪闯出来的英雄,他卧底威虎山时的紧张、跟土匪周旋时的机智,都演得活灵活现,让人跟着揪心。
然后是戏里的“看点”多了。徐克拍武侠片出身,把打仗的场面拍得特别精彩。开头小分队跟土匪交手,子弹飞的样子都能看清;夹皮沟之战里,有陷阱、有飞刀,跟武侠片似的;最后打威虎山,还有坦克、飞机,场面又大又刺激。这些虽然是新加的,但不突兀,反而让故事更热闹,咱老年人看得过瘾,年轻人也觉得新鲜。
最难得的是,老味道没丢。电影里“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的黑话对暗号,“百鸡宴”剿匪这些经典桥段都保留着,一听一看就想起当年的日子。杨子荣的剑眉、小白鸽的红脸蛋,都有点当年京剧扮相的影子,连偶尔插进去的京剧片段,都能勾起点回忆。这就叫“新瓶装旧酒”,壳子是新的,里子还是咱熟悉的老故事。
还有就是土匪也“像样”了。不再是当年那样个个都一个坏法,电影里的八大金刚各有各的脾气,老八有点傻萌,老二特别凶悍,座山雕更是阴得让人害怕。这样一来,杨子荣能斗过他们,更显得英雄有本事,故事也更有意思了。
四、老戏新看:为啥它能陪着咱一辈子?
从样板戏到电影,《智取威虎山》陪了咱几十年,为啥到现在还能受欢迎?说到底,是因为它骨子里的“英雄气”没变,只是换了个让咱更喜欢的样子。
当年的样板戏,给了咱苦日子里的盼头。杨子荣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让咱觉得再难的日子也能熬过去。现在的电影,把英雄变得更真实,让咱看到英雄也有紧张的时候,也得动脑子想办法,但那份勇敢、那份为老百姓办事的心思,一点儿没少。这种英雄气,不管到啥时候,咱都稀罕。
而且这戏的底子好,本来就是根据真实的剿匪故事改的。曲波写《林海雪原》的时候,是照着自己的经历写的,杨子荣的故事本来就惊险又传奇。样板戏当年选了最精彩的“打虎上山”“智取匪巢”这些段落,徐克又把这些段落用新法子拍出来,故事本身的魅力摆在那儿,自然能吸引人。
对咱老年人来说,这戏更是一种回忆。听到熟悉的唱词,看到熟悉的桥段,就想起当年跟街坊邻居挤在收音机旁听戏的日子,想起年轻时的自己。电影里的新东西不碍事,反而让咱能带着孙子孙女一起看,跟他们讲讲当年的故事,多了份念想。
现在再看《智取威虎山》,不管是当年的戏台版,还是现在的电影版,变的是样子,不变的是咱心里对英雄的敬重,对好日子的珍惜。这大概就是老戏能传下来的道理,也是它能一直陪着咱的原因吧。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