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傻站”到宗师境:王芗斋大成拳站桩20字真诀释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8 12:52 1

摘要:习武之人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代宗师王芗斋的练拳路,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他少年时身子骨弱,气血不足,初去武馆学拳时,连馆主都嫌他底子差,差点拒收。可他偏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学拳时比谁都刻苦,别人练套路图热闹,他却抱着“傻站”的念头死磕站桩,反倒凭着这份专

京武功夫如是说:

习武之人常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代宗师王芗斋的练拳路,正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他少年时身子骨弱,气血不足,初去武馆学拳时,连馆主都嫌他底子差,差点拒收。可他偏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学拳时比谁都刻苦,别人练套路图热闹,他却抱着“傻站”的念头死磕站桩,反倒凭着这份专注,悟透了“拳以站为基,劲从静中求”的拳法真谛。后来他横扫京津武林,开创威震八方的大成拳,旁人问他秘诀,他只说:“真传就藏在那看似简单的站桩里。”

王芗斋将毕生站桩心得凝练成20字真诀,这20字既是形的规范,也是意的指引,更是习武人入静生劲的关键法门。

一、20字真诀释义:形意合一的站桩关隘

发系云天:习武先练头,头为“诸阳之会”。

练时要想象头发被云端一股轻柔之力向上提起,不是生硬拉扯,而是“虚领顶劲”——下颌微收,颈椎自然竖直舒展,就像头顶有根无形的线轻轻拽着,精神也跟着提起来,生出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这关隘的核心是“虚灵”,忌用拙力上顶,否则颈僵气堵,反倒违背了“松而不懈”的要义。

足踏清泉:脚是根基,“步不稳则拳无力”。

站桩时双足如踏在清澈泉水中,脚掌平铺,重心均匀落在两脚涌泉穴之间,脚趾要有“似抓非抓”的意念——既不蜷缩也不绷紧,就像轻轻搭在水面上。

关键是体会“松沉感”,让力自然沉到脚下,根基既稳固又不失轻盈,就像大树扎根泥土却能随风微动,这是“落地生根”的入门关。

怀抱婴儿:双臂是“发力之桥”,练的是“松柔含蓄”。

双臂环抱于胸前,如同虚抱一个熟睡的婴儿,不敢用力也不能松懈。要领在“腋下虚空”,双肘微垂外撑,掌心向内斜对膻中穴,十指自然分开微曲。

这关要忌“紧”——一用力就像把婴儿抱僵了,也忌“散”——一放松就像抱不住东西,得在松与紧之间找到平衡,练出“松而不懈”的臂劲。

臂揽撑抱:这是“怀抱婴儿”的深化,练的是“矛盾统一”的浑圆劲。

“揽”是双臂轻揽大树,有包裹环护之感;“撑”是肘部向外撑,掌心、小臂内侧向内抱,形成前后、左右、上下六面的张力,就像周身被一个气球包裹着,既想撑开又被裹住。

这关的核心是“整体劲”,不是手臂单独用力,而是带动周身形成“浑圆一体”的劲力,为后续发力打基础。

心如止水:习武先修心,这是站桩的“神髓”。

精神内守,心境像无波的水面,排除杂念,把意念集中在身体的内在感觉上——比如松沉、微热、气血流动的触感。

呼吸要自然深长,保持“警觉而不紧张,安详而不昏沉”的状态,也就是“形松意紧”。

这关最难,忌“心浮气躁”,一着急就会打乱呼吸和意念,得慢慢磨心性,让心与形、意与力合为一体。

二、站桩核心要点:习武人必守的练拳准则

1.形正体松为根基:

身形要正(头正、肩沉、腰直、步稳),身体要松(不僵不紧、自然舒展),形不正则气不顺,体不松则劲不活,这是站桩的第一要义。

2.精神内守为关键:

意念要集中在身体感受上,不能“形站神飞”,只有心定下来,才能感知到气血运行和内劲萌生,这是“以静生劲”的核心。

3.矛盾统一育内劲:

“撑与抱”“松与紧”“沉与提”的矛盾张力,能练出周身浑圆的内劲,不是局部发力,而是整体联动,这是大成拳“劲整”的秘诀。

4.循序渐进忌强求:

初学者从几分钟站起,以“舒适得力”为度,不要用拙力硬撑姿势,否则易伤关节,功夫是“磨”出来的,不是“熬”出来的。

习武人常说“站桩一年,不如明师一点”,这20字真诀既是王芗斋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练拳的“指路明灯”。

站桩看似静,实则是动与静的结合、形与意的统一,能沉下心把这20字练透,才算摸到了传统武术“内外兼修”的门径。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来源:生活小乐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