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演出市场井喷的声浪中,飘散出阵阵酒香。从五粮液、泸州老窖这样的行业巨头,到古井贡酒、洋河股份等区域龙头,超20家知名白酒品牌已赞助了超百场演唱会。
别被演唱会的销量迷了眼:白酒年轻的真正答案应该在“酒”里。
文 | 卖酒狼团队
编 | 南风
近两年,演出市场井喷的声浪中,飘散出阵阵酒香。从五粮液、泸州老窖这样的行业巨头,到古井贡酒、洋河股份等区域龙头,超20家知名白酒品牌已赞助了超百场演唱会。
粉丝们手持荧光棒,现场广告牌上是醒目的酒瓶,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微醺听歌”的打卡照——这番“酒醉灯迷”的景象,俨然成为后疫情时代一道独特的商业风景线。
对演唱会主办方而言,白酒品牌是实力雄厚的“金主爸爸”,能提供稳定的赞助资金。
而对酒企来说,演唱会聚集的庞大、具有消费能力的中青年群体,正是它们梦寐以求想要触达和“年轻化”的目标客群。
这种模式通过场景绑定、情绪共鸣和礼品兑换(如演唱会门票与酒类产品的捆绑销售),在短期内确实能创造可观的“脉冲式”动销(拉动销售)。
一场火爆的演唱会,能瞬间清空周边产品的库存,将品牌曝光度拉满,数据报表会立即非常亮眼。
然而,这番热闹的碰杯,或许只是一次成功的“快闪”。
在一位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看来,“演唱会+白酒”营销模式的核心问题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种“流量收割”而非“品牌种植”,只能解决短期动销,却无法为酒企构筑长期稳定的销售护城河。
首先,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品牌难以沉淀。演唱会的流量高度依附于明星本身,粉丝的情绪消费是瞬时且感性的。
他们可能为了偶像而购买一瓶联名酒作为纪念,但这种购买行为与对白酒品牌本身的认可度、口感忠诚度关联甚微。当演唱会落幕,明星热度转移,这波流量便会迅速消退。
酒企花费巨资,更像是买下了一个“高端广告位”,短暂地出现在了目标用户的视野里,却很难让他们真正“喝”进心里。消费者记住的是周杰伦的歌声和现场氛围,而非酒杯中那瓶酒的具体风味。
其次,这与白酒的核心消费场景存在错位。白酒消费的重度场景依然集中在商务宴请、礼品馈赠、家庭聚会等强调社交属性与身份认同的场合。
这些场景下的购买决策理性、品牌忠诚度高,且往往由圈层文化、口碑传承和长期的品牌形象所主导。演唱会的狂欢场景,与白酒传统的、偏严肃的社交属性并非天然契合。
试图用一场演唱会的激情去说服消费者在下次重要的商务宴请中选择某一品牌,这其中的转化路径漫长而充满不确定性。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种营销无法解决白酒行业面临的真正挑战:主流消费群体迭代带来的口味多元化、健康观念的兴起,以及年轻一代对传统酒桌文化的疏离。简单地通过赞助演唱会“刷存在感”,并未触及产品创新、文化重构和消费场景培育的根本。
它更像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营销焦虑——在行业存量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急于寻找短期销量突破口,却可能忽略了品牌长期价值的深耕。
当演唱会的烟火在夜空中绽放出转瞬即逝的璀璨,酒企更需清醒认知:这场视觉盛宴或许能点燃短期的销售热情,却无法照亮品牌穿越周期的漫漫长路。
在年轻化浪潮席卷行业的今天,我们可以将演唱会营销比作战略拼图中的一块重要拼图,但绝非支撑大厦的承重墙。真正的长期主义,在于回归产品本身……
“必须清楚一点”白酒的本质是时间与技艺的结晶。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窖池微生物群落,那些代代相传的酿酒秘方,才是品牌最坚实的护城河。当消费者举起酒杯时,唇齿间感受到的不仅是酒精的刺激,更是历史与匠心的交响。
“必须明确一点”年轻化不是对传统的抛弃,而是用新的语言讲述古老的故事。当敦煌壁画遇上数字艺术,当二十四节气融入当代生活场景,白酒文化正在完成从博物馆藏品到生活方式的华丽转身。这种文化共鸣,比任何明星代言都更具穿透力。
“必须认识一点”从私域社群的温度运营,到沉浸式酒庄的体验设计,再到跨界联名的创意碰撞,品牌正在构建多层次的用户触达体系。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远比一场演唱会的狂欢更能培养忠实的品牌信徒。
那些散场后空荡的舞台终将证明:当烟花冷却,唯有产品力、文化力与用户力铸就的三角稳定结构,才能支撑品牌穿越周期。解长期之渴的答案,从来不在镁光灯下,而在每一滴酒的真实里。
否则,当演唱会的最后一曲终了,灯光亮起,酒企或许会发现,除了短暂的销售数据和一堆空的酒瓶,真正能留下的,远不如想象中那么多。热闹过后,如何解那“长期的渴”,仍是摆在所有入局者面前最现实的一杯酒。
来源:酒哥杨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