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某农村田地里,收割机司机老张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按雇主指引穿过两坟之间的田垄,会被坟主拦下索要3万元赔偿,最后经协调赔了6000元。当地警方一句“觉得不合理可以去起诉”,让这起看似普通的纠纷,成了网友热议的焦点——是民俗被过度解读,还是农户权益被忽视?这背后
收割机穿坟而过赔6000元:一场“民俗争议”背后的现实困局
河南某农村田地里,收割机司机老张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按雇主指引穿过两坟之间的田垄,会被坟主拦下索要3万元赔偿,最后经协调赔了6000元。当地警方一句“觉得不合理可以去起诉”,让这起看似普通的纠纷,成了网友热议的焦点——是民俗被过度解读,还是农户权益被忽视?这背后藏着农村生产生活中,法律、民俗与现实利益的复杂博弈。
事情要从今年秋收说起。老张是邻县的农机手,每年秋收都会到周边村子帮农户收割玉米。那天他接了李家庄村民李某的活,李某家的3亩玉米地夹在两块坟地中间,田垄刚好从两座坟茔之间穿过。“当时李某说‘直接从中间开,这样省时间’,我还特意问了句‘这样不碍事吗’,他说‘都是老坟,没人在意’。”老张回忆,自己开着收割机刚走完半条田垄,就被两个中年男人拦住了。
拦车的是坟主王某兄弟,他们说老张的收割机“压了坟地的气脉”,还“惊了先人的安宁”,要求老张赔偿3万元“安神费”。“我当时就懵了,收割机走的是田垄,连坟头的草都没碰到,怎么就赔3万?”老张和王某兄弟吵了起来,李某也赶来劝,但王某兄弟态度坚决,说“要么赔钱,要么别想把收割机开走”。
无奈之下,老张报了警。当地派出所民警赶到后,先查看了现场——两座坟茔相距约5米,中间的田垄宽度足够收割机通行,地面没有任何损坏痕迹。民警试图调解,王某兄弟坚持“3万一分不能少”,理由是“我们村一直有规矩,农机不能从坟中间过,这是对先人的不敬,得赔钱做场法事才能化解”。老张则表示“最多给500块,多了没有”,双方僵持不下。
接下来的两天,老张的收割机一直被堵在田里,耽误了好几个收割订单。“每天损失至少2000块,耗不起。”老张说,后来在民警和村委会的再次协调下,他咬牙赔了6000元,才把收割机开走。对于这个结果,民警告诉老张,“如果觉得赔偿不合理,可以收集证据去法院起诉,但调解是双方自愿的,目前只能先这样。”
这起纠纷曝光后,网友的观点分成了两派。支持老张的网友认为,“坟地在田里,农机要收割肯定得走田垄,没碰坟头就索赔,纯属讹人”“3万降到6000,也是趁人之危,民警应该更维护合理权益”;支持王某兄弟的网友则表示,“农村有农村的规矩,尊重民俗没毛病,司机既然知道是坟地之间,就该多注意”“不是钱的事,是要个态度,不然以后谁都不把老规矩当回事”。
记者走访了事发村庄及周边几个村子,发现类似的“坟地民俗”确实存在,但具体要求各不相同。“有的村说农机不能对着坟头开,有的说不能在坟旁边大声喧哗,但‘从坟中间过要赔钱’的说法,多数村民都觉得‘有点过了’。”李家庄村委会主任告诉记者,村里的坟地多是祖辈流传下来的,随着土地流转和农机普及,“坟地和农田的矛盾越来越多”。比如有的坟地在地块中间,农机作业时很难绕开;有的农户想迁坟,但家族内部意见不统一,导致问题一直搁置。
从法律角度来看,这起纠纷的核心在于“民俗是否能成为索赔依据”。河南某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浩表示,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尊重民俗属于公序良俗的一部分,但前提是民俗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王浩解释,王某兄弟以“农机穿坟过”为由索赔,需要证明老张的行为确实造成了实际损失,比如坟茔损坏、祭祀权益受损等,“如果只是单纯的‘觉得不敬’,没有实际损失,索赔缺乏法律依据”。
而民警建议“去起诉”,看似是“和稀泥”,实则是基于现实的考量。“农村纠纷大多靠调解,一是因为村民不想把关系闹僵,二是起诉耗时耗力,很多农户觉得‘不划算’。”一位基层民警告诉记者,类似的农机纠纷、坟地纠纷,每年都会遇到十几起,“调解时既要考虑民俗情感,又要维护法律底线,很难做到让双方都满意”。比如这次的6000元赔偿,其实是“老张为了尽快脱身的无奈之举,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应当赔偿’”。
这起事件更暴露了农村生产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农机作业与传统民俗的适配难题。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收割机、播种机等大型农机越来越普及,但农村的土地规划、坟地管理却没有跟上。“很多坟地没有明确的边界标识,农户在雇农机时,要么没提前说明坟地情况,要么觉得‘农机手应该知道’,很容易产生误会。”当地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正在推动“坟地登记备案”和“农机作业提前沟通”制度,比如要求农户在雇农机时,必须告知地块内的坟地、电线杆等障碍物位置,农机手则要提前制定作业路线,避免冲突。
对于老张来说,这次6000元的“教训”让他多了个心眼——现在接活前,不仅要和农户签书面协议,明确地块内的障碍物情况,还要拍视频留存证据。“万一再遇到类似的事,至少有证据证明自己没有过错。”老张说,他也希望其他农机手能引以为戒,“别像我一样,因为没提前沟通,吃了哑巴亏”。
王某兄弟则在村里的劝说下,意识到“3万索赔确实不合理”,但他们仍觉得“农机穿坟过不对”。“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会先和农机手、农户沟通,不会再直接拦车要钱了。”王某说,他们也在和家族商量迁坟的事,“把坟迁到村集体规划的墓地,既不影响农田作业,也能更好地祭祀先人”。
一场看似偶然的纠纷,折射出农村发展中的必然矛盾。当大型农机的“铁轮”遇上传统民俗的“土规矩”,既不能简单地用“讹人”否定民俗情感,也不能用“规矩”绑架他人权益。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让法律底线更清晰、民俗边界更明确、沟通渠道更顺畅——比如村里制定统一的“农机作业民俗规范”,明确哪些行为需要避免、遇到纠纷该找谁调解;相关部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让村民知道“哪些索赔合法、哪些诉求不合理”。
毕竟,秋收是一年中最忙碌也最喜庆的时节,没人愿意因为一场纠纷,让丰收的喜悦变成闹心的麻烦。而这起6000元的纠纷,更像一个提醒:在农村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兼顾“铁轮”的效率,也需要守护“土规矩”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让乡村既充满活力,又不失温度。
来源:民生讲解的(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