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分之季,秋雨漫漫,而秋风悠悠地吹来了日月时光的咏叹,在这种咏叹的岁月中,我们看到了花草与世界同样五彩缤纷的时刻。此次,应安徽省短视频和微短剧协会的邀约,前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安徽采风调研和讲课座谈。期间,与安徽省广播电视制作产业协会会长罗广金、安徽省短视频
著名作家于学强
文学作品的创作特色和艺术品格赏析
郑 子
秋分之季,秋雨漫漫,而秋风悠悠地吹来了日月时光的咏叹,在这种咏叹的岁月中,我们看到了花草与世界同样五彩缤纷的时刻。此次,应安徽省短视频和微短剧协会的邀约,前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安徽采风调研和讲课座谈。期间,与安徽省广播电视制作产业协会会长罗广金、安徽省短视频和微短剧协会会长、安徽广播电视台影视剧中心副总监张海峰一起同行,在领略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壮丽的红色文化和英雄故事的精神熏陶,这也是我们深入调研的主题。
英雄精神,光彩千秋。我是第一次来到英雄辈出的六安市金寨县采访,对景象万物的风情和万千故事的传奇饶有兴致。那天下午,当我们在细雨中踏着红军的足迹,寻找英雄的密码,探寻革命的初心,解读信仰的力量的时候,尤其是在走访的过程中,在采访的间隙里,听到了党史研究室胡老师、林业局袁老师和文化企业家王总的祥细介绍之后,他们帮助采访者理清了脉络,溯源了历史并还原了复杂的史实,我们无比感叹:一个县走出了十万子弟兵,涌现了50多位威震八方的将军,这样的故事传奇蕴藏了怎样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思考和怎样的忠勇精神与伟大思想的凝炼,我们一边观看展览,一边议论感言,大家都产生了许多联想和深入的思辨,并与几位影视艺术家和会长商谈未来的红色影视作品拍摄的计划,这时候,我习惯性地从旅行背包里拿出了日记本,取出了笔,认真而快速地记下了我片刻的创作感受,以及瞬间的思想感悟与艺术感怀。细碎的秋雨打湿了日记本,却温暖了我们的心灵。乘车行驶在周围苍翠的环山公路上,我陷入了沉思,从小小的日记本,一下子回忆起了诸多的往事。
思想火花,艺术表达。我肃然站在金寨秋雨纷纷的英雄热土上,向英勇无畏的革命者致敬,并策划新的系列微短剧微电影的创作,我记下了此时此刻的创作提纲,计划以影视作品的力量绘画非凡岁月中的非凡故事。说到用日记本来记录文学创作的点滴思想,记录闪烁即远的灵感火花这一个小小的习惯,我在记录感想的同时,又一次向我的文学与新闻的启蒙恩师于学强表达衷心的感谢,他是一位当代著名作家和纪实文学协会的负责人,创作出版了多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他曾是家乡《徐州日报》政文部主任,撰写了上千篇主题鲜明又饱藏深刻内涵的新闻作品,为新时代发声,为新事物点赞;他曾是铜山县大黄山乡挂职的党委副书记,为乡村和美建设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他是我们非常敬爱和尊敬的小学班主任梁玉娥老师的先生,夫妻俩人几十年来,相亲相爱,相敬如宾,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家庭幸福生活,都是我们的学习榜样。于老师和梁老师的子女非常优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业绩突出,家庭生活精彩绽放。
往昔悠然,故事再现。无论是我当年在徐州矿务局韩桥煤矿党委宣传科担任新闻干事期间,还是在《徐州矿工报》副刊部担任助理编辑期间;无论是我在徐州广播电视台影视剧部和江苏光线传媒工作期间,还是后来调入中央新影集团工作多年以来,我一直都保持着采访并记录思想感悟的好习惯。俗话说,一个烂笔头,记住天下事。这一好习惯带来了诸多的益处,回复记忆,寻找灵感,重温往事,激发热忱,对创作大有启迪效用,而这个好习惯就是于学强老师当年培养起来的。记得那一年,于老师以优异成绩从贾汪广播站考进了《徐州日报》社,走进了市级新闻单位担任记者,后来又升任了政文部主任,这期间,因为梁老师依然在贾汪区坚守着教育学生的职责。于是,每逢周末,于老师就坚持在徐州市和贾汪区两地来回奔波。而每个周六晚上,就是我雷打不动的学习时间。那时,正值风华正茂年龄的于老师,不顾工作劳累和旅途辛苦,也不嫌文学爱好者的艺术稚嫩,热诚指点,悉心指导。那时候,为了检查我的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的作业,于老师安排我,每天坚持记录自己所看到的有趣的人文故事。
锲而不舍,坚韧不拔。那些年里,我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更新并至今保存着很多本日记本。那些记载了大量丰富的故事和人物对话的原始文本,经过于老师和梁老师的轮流辅导与教导帮助,使我的文学写作和阅读经典的境界有了些许提升,让我对事物的观察细致了,不仅开阔了写作视野,而且提高了创作水平。这样的好习惯,在那期间和后来从事文学创作时,让我坚持了几十年,也让我受益良多。以至于很多年和很多年以后,每次见到于老师和梁老师,以及在每年的教师节和春节、中秋佳节之际,我都心怀感恩地感谢于老师和梁老师多年来的热心培养与真诚帮助。
前些日子,我在鸡西参加纪录片《百年煤城之光》开机仪式的现场,收到了于老师的文学作品即将结集出版的喜讯,作为学生的我是非常欣喜的。此前,我多次拜读于老师的诸多作品,有的是在工作之余,有的是在出差旅途中,只要是于老师发来的作品,我都会认真品读,仔细赏析,还向媒体推荐于老师创作的优秀作品,以期让更多的读者观赏于老师的作品,以期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于老师的作品,许多读者看到于老师的作品后,在点赞的同时也纷纷留言,表示欣赏,提出见解。
思想多维,艺术多彩。作为当代徐州文坛具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于老师的作品以鲜明的艺术特色构建了独树一帜的文学景观,而最为重要的特色,是其浓郁满怀的真情叙事,凝练而富有活力的语言风格、象征性与现实性交融的艺术意象体系,以及匠心独具的创作结构。于学强老师立足其深厚的创作体验,通过具有特色的艺术语境表达,深刻揭示了社会现象、百态人生和所见所闻的人性情怀。美好的意象,思考的境象,艺术的想象,在其笔下成为了艺术探索的风韵与风格。
一、 扎根热土的浓郁情怀
使命担当,不忘初心。于学强老师是有责任担当和浓烈情怀的当代作家,他的创作始终带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不喜追逐潮流,不羡时尚的弄潮,而是沉下身来读书和创作,他将文学的根须,深深地植根于其所热爱,并深深挚爱的人生故事和工作创新中。无论是其出生地的往事,还是其工作地的故事,于学强老师总能创作出美丽丰富的文章,或写实呈现,或美文赞颂,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乡村城市的风土人情与时代变迁,在平实的叙事中,涌动着深刻的洞察力和深遂的艺术魅力。于老师的文学作品价值,在于他巧妙地运用自我风格的艺术形式,将自我的体验,自我的感悟,升华为温暖的人文关怀,展现了作家对时代、对社会,对人性的细致观察与深层思考。
悠悠历史,浩瀚苍桑。徐州的汉文化影响千年,并将继续影响人类的生活和时代的进步。在于老师创作的《穿越千年,探寻徐州两汉风华》一文中,能清晣地感受到作家对徐州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的深层研究和热情推介。广大读者在欣赏和深入解析其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不仅有助于理解其创作的内在逻辑与美学追求,更能探寻其作品在文学审美建构中的独特章法,为理解和加深徐州汉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意义提供重要参考。
往事如风,真情映照。在散文《拜访三位书画家》一文中,作者写道:“至于拜访三位书画家的情形,如今仍记忆犹新。那年我到南京出差,友人托我给江苏国画院的著名花鸟画家喻继高先生送几支毛笔。我到喻先生家,他见到家乡来客十分高兴。我们在他的画室里交谈甚欢,看到我捎来的西楚笔庄的新品毛笔,他连夸喜欢。由于我将仓促告辞,喻先生说来不及给你画幅画了,带一张我刚出版的花鸟画吧。喻先生随即将一幅江苏人民出版社印制的大幅作品包好送我”。说到徐州籍著名画家喻继高,他是闻名世界的徐州乡贤名家,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于老师在散文中描绘的喻老师的形象,恰是我们一家与喻老师交往二十多年的真实写照。记得我还在徐州广播电视台工作时,上级领导安排我们拍摄一部反映喻继高老师的纪录片,一共六集,在那些相处的日子里,在那些拍摄的时光中,我们经常感受到艺术大师喻继高的艺术情怀和博大胸怀。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感往事,所以在欣赏于老师的散文《拜访三位书画家》时,感到非常亲切生动。于老师写人物访谈时,其散文的章法运用十分自然,非常贴切,不雕饰,不漫润,不浸入,往往从一个细节入手,从一个故事展开,进行娓娓道来的叙事,把大家的故事说给读者听。
二、 感人至深的生动写照
峥嵘岁月,时光入诗。当代作家于学强作品的文学魅力,源自于多重艺术手法的融合与创新,其特色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的生动真实的写照方面。在其创作的《重温经典,再观芭蕾舞剧》一文中,这个历史的经典戏剧作品,牵动了作家六十年来心心念念的往事。“那时,风华正茂的我刚参加工作,在贾汪区新新小学当音乐教师,兼任校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总辅导老师。我们通过观看电影,查找有限的资料,听曲记谱模仿剧情,在贾汪区首次排练了舞剧《白毛女》选场、选段。没想到演出效果很好,受到社会上观众的好评”。作家的这段文字开宗明义,言明了文章的主题,引申了历史回顾,且引人入胜。作家对经典剧目的情真意切的情素,展示了其浓郁深沉的情感叙事与特殊年代对文化作品的烙印。
书寓阳光,滴水恩泽。作者在《书香致远沁魂魄》中,首先阐释了读书的意义和哲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俄罗斯文学大师高尔基的经典名句,揭示了书籍帮助人类一步步走向文明的伟大真理。读书,应当是一种文明素养。正如赫尔岑所说,“人类的全部生活都依次在书本中留下印记:种族、人群、国家消逝了,书却依然存在”。读书的素养,帮助我们不断掌握知识,不断地创造物质文明。人类就是在不断地阅读进程中,使生命在文明中延续。因此,书籍无愧是人类伟大心灵的宝贵血脉。我从小就爱读书。记得上初中时,向同学借了一本长篇小说《勇往直前》”。这样的文字真实生动,蕴含哲理,是作者创作作品而不断地散发出来的泥土气息,是作者提练出来的艺术芳华而形成了其独具匠心的艺术魅力。当年,于学强老师对挂职生活场景的描绘、对城市乡村人文伦理的写照,都是细致入微的,是可感可信的。
(上图为于学强老师和梁玉娥老师,在参加贾汪区马庄村采风调研活动时的合影)
风雨同舟,无怨无悔。在阅读和学习欣赏于老师的相关作品中,我尤其喜爱作家的《牵手走过57个春秋》一文中的质朴与善美,读后回味悠长,令人期待,又让人陶醉:“回望这57个春秋的牵手,我们心潮澎湃。期待在今后的岁月中更是平安幸福!回眸57个春秋的牵手,令人欣慰:这是生命旅程幸福的见证,这是余年延续美好的起点”。这些质朴形象的文字,记录了于学强老师和梁玉娥老师相濡以沫,风雨同行的爱的旅程,平凡的人生,非凡的爱的力量,具有深厚的生活品质和幸福向往,浸润了往事如风的情感畅想。是的,牵手不易,相爱更难,我所敬爱的班主任梁老师和写作启蒙老师于老师,他们俩人走过了57个风雨兼程的日子,犹见真情真爱和真心真意,值得礼赞。全文诠释了爱情故事的历程,承载了优秀传统与现代的文明,以及守护家庭文化与精神家园的象征意义。
生动是因为感人的故事,而感人的故事又往往缘于真实。这些并非浮光掠影的创作灵感,源自作者深情的爱的体验。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与灿烂的艺术寓意,巧妙地融入了地方风物与人生故事的呈现,让人忍俊不禁,产生了一读全文的阅读期待。
三、富有艺术力的语言风格
作者的语言风格,以简洁丰盈、形象生动、朴实平和著称。于老师擅长运用白描手法,以艺术的笔墨勾勒人物形象、描绘环境,叙述故事,少有华丽的铺陈与冗余的抒情。在其创作的《回望故乡》中写道“每个人都有故乡,或许不止一个。故乡是根,故乡是魂,故乡是乡愁,叩问你是否忘却了初心,是否忘却了你来时的路。”是的,故乡是每个人的根,家乡是每个人的灵魂,而乡愁是每一个游子对家乡和故乡的浓烈爱意。
品行美丽,行走江海。作者在另外一篇散文《感受是旅游的最大收获》中写道:“旅途中分享的不仅仅是风景,而是漫长的不平常的过程。有纠结,有舒畅,有欢笑,有烦恼。那些在旅途中曾经看过的风景和经历过的人和事,则是除了带不走的美景之外,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旅途中,总有一些未知的风景在路上不期而遇,这需要你去仔细观察和耐心寻觅。旅途中把弯路走直的不见得是聪明人,而把直路走弯的不一是傻子。因为他们往往会多看到一些风景”。作者在这篇作品中,通过旅游带来的愉悦,又经过体验美丽景观的同时,升华了旅行者对事物的感知,带来了哲理的升华。比如“旅途中把弯路走直的不见得是聪明人,而把直路走弯的不一是傻子。”这种浪漫主义的叙述,是作者旅游带来的体验与感受,因而是独特的旅行文化的总结,不仅有具象的思想,还有意义的哲理。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在景中,景随人行,人画同步,寓理形中,其情真切,其意深远,表达了作者的情之浩瀚,爱之珍言,发人深省,令人感佩。
世界视窗,多彩品格。作者在散文《我的琥珀情结》中写道:“我在户部山文化市场买的笫一件琥珀饰品,是一件近40克的蜜蜡龙牌挂件。金黄色的龙雕得栩栩如生,褐-色的皮作底衬,天然巧合。我一眼就看中了龙牌,拿在手上就舍不得放下。一问老板,价格不菲。我恋恋不舍地走了。老板说价钱还可以商议嘛!中午吃了饭,我心中还惦记着那龙牌,便又到那家珠宝店去了。老板说,看得出你喜欢龙牌,我也想出手,咱们议个价吧,这是我早年在广州进的货,不赔本我就给你。经过几番讨价还价,最后以每克130元成交。笫一次买了蜜蜡挂件,我如获至宝。我舍不得把玩,只是偶尔拿出来欣赏一番。可是孙子过18岁生日,我却忍疼割爱,把龙牌送给了他。我希望他今后在成长道路上,龙腾虎跃,大显身手”。作者语言的凝练,蕴藏着艺术的活力,于平静讲叙中展示多彩的故事;在不动声色的呈现中,融入丰采的风俗亲情,尤其是对孙子的爱的希望与美好的期待同在,增强了幸福家庭生活的真实感,赋予语言一种独特的质朴韵味。
文章胜景,音韵别致。作者在另一篇散文《大美徐州,与花相约》一文中写道:徐州经过湼盤重生的艰苦蜕变,从“一城煤灰半城土”,蝶变成“一城青山半城湖”。在作品中,作者不仅写到了绵延十里杏花村的花海盛景,而且写到了独送暗香,不争春色的梅花仙子的龟山探梅园的引人入胜,同时,又写道了“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紫山村赏梨花的情景,作者“漫步在彭祖园的樱花林,徜徉在樱花的海洋中,你在春天的怀抱里,会感受到无穷的幸福与美满”。作者对家乡徐州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大美徐州,与花相约。难道你能不迷恋这座城市吗?”情意真切,美丽于心。于老师的文学作品众多,读者读后,常常在感悟中有所思考和思辩,并能产生联想的思绪。这种思考,往往是阅读者的心绪向往和美好凝聚,延伸出一种独有的读后感言。
有情有义,忠勇同在。于学强老师在作品中,常常展现了现实性与艺术性的交融的意象。其善于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象,承载着创新与传承和弘扬等主题的思考,成为凝结历史记忆、反映情感关系、隐喻人物命运的艺术符号,编织出作品的丰富意蕴,使其既有丰实的现实感,又拥有丰饶的哲理深度。作者深刻的社会洞察与人性的精微刻画,有着沉静而深刻的挖掘,饱含着深切的情感,透露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感人心脾的艺术哲学,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审美样态。其独特的叙事与广阔的视角,营造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多彩,这种叙事节奏与其题材的提练,通过回忆、闪回、情境和思考等方式,将过去与现在交织,展现历史对当下的深远影响,深化了作品的历史厚度和时代价值。
四、情义并举的师生情
(上图为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在贾汪采风调研期间,与于学强老师、梁玉娥老师和郑子、邵丽合影留念)
人之有格,胸怀当豪迈之志向。文之有格,情怀当文采之风情。于学强老师的作品也有其艺术品格,真诚,远阔,深远,情义。
高歌抒怀,关心备至。作为学生的我,这些年以来,又持续不断地感受于老师和梁老师的关心指导与爱护,我创作的新作,拍摄的影视作品都常常得到老师的点评与鼓励,并经常向朋友们介绍推荐学生的新作品,不断鼓励和激励我继续前行。借此良机,向于老师和梁老师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的这种无私情怀与丰厚情义是这片热土的馈赠,也是自身修养凝聚的力量。于老师以其深厚的乡土根基、凝练而富有生动气息的语言,形成了极具品质内涵的艺术品格,他的多篇作品短小精悍,内涵丰盛。比如记录2023年5月19日,我们一起陪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同行贾汪马庄村的散文《贾汪真旺"的见证者》一文中,立意高远,主题鲜明,读之非常亲切:“我们从潘安湖湿地公园神农码头乘游船,一路观景来到湖畔的马庄村,参观考察了马庄村史馆、香包大院,助推微电影精品工程建设和文旅产业发展”。作为《徐州日报》的政文部主任,作者曾多次深入马庄村采访重点报道稿件,“在马庄村吃住实地采访,同村干部与群众深入交谈,挖掘感人的马庄故事,深切感受了马庄村乡村文明建设的浓厚氛围,见证了这面乡村文明旗帜的丰硕成果”。同时,作者作为从贾汪走出来的文学青年,身为改革大潮中受益的党报记者,作者正是"贾汪真旺"的见证者。他曾在“一城煤灰半城土”的贾汪煤城,生活了二十多年。他写道:十几万贾汪人民,多么盼望过上天清气朗,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活啊!回望贾汪整治采煤塌陷区工程的丰硕成果,喜看“贾汪真旺”的美好前景,我这个步入耄耋行列的见证者,感到无比欣慰”。是的,无比欣慰。这是一位著名作家对家乡变美的深情礼赞,也是一位著名记者对家乡巨变的高远长歌。读之,我们深有同感,也同样感受到了无比欣慰的喜悦。此次同行贾汪马庄村的采风调研活动,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于老师和梁老师真诚关爱和良好祝愿。
(上图为于学强老师、梁玉娥老师与学生郑子、邵丽合影留念)
阐述理论,指导实践。作者于学强一直在关心指导着我的创作和工作,尽管于老师年龄大了,精力和视力不如过往,但他和梁老师坚持阅读学生的作品,并给予指教和辅导。前不久,我创作了一组九章的诗歌,呈请于老师指教,他在评论中写道:“《九章》选萃,是郑子青年时代创作成果的回眸,选取了郑子不同年代多种题材的佳作,读来时代感浓郁,生活场景活现,尤为接地气。在品读中,你会自然地感觉到,诗人的创作激情和对那片生活与成长热土的炽爱。难得的是,他在日后的诗歌创作中一直保持着那种激情,并不断总结与创新,形成了郑子特色的"九章"体创作风格,成为诗坛绽放的似锦鲜花”。从中可以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殷切期待,情义并举,大爱满怀。
艺术风格是可以创造的,而人生品格则是厚德善爱的结晶。感谢于老师的悉心指教和真诚教诲,他和梁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一直在延续中温暖着我和我未来的创作之路。
金秋时节,华彩时刻。同时也预示着金色辉煌的收获时节,踏浪出征,随风而遇,为美而来。祝贺我的启蒙恩师于学强老师的散文选集《暮年笔耕情》出版。这是作者心血和智慧的凝聚,是思想和艺术的升华,也是作者人生灿烂光华的呈现和精彩文学作品的集锦,当为人生风景中的一个美丽绎站,让读者读之,品之,思之,感之,悟之,终在阅读中有所感慨,有所教益。
(2025年9月28日(周日,农历八月初七)9时27分,修改于安徽合肥至河北邯郸G1878次旅途中,草稿二稿于参加安徽省短视频微短剧创作骨干培训班座谈授课和河北省优秀影视作品表彰荣誉盛典间隙中写作)
(作者简介:郑子,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微视频(微电影)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家影视中心执行主任,中国职工文化体育协会微电影短视频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亚洲微电影学院执行副院长;曾挂职担任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市长助理,被聘任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指挥部音视频部”专家组成员,并兼任《领袖视频》总制片人;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央新影集团、中央电视台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多次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被推选为“崇德尚艺 笃行致远——首都文艺界职业道德宣讲”艺术家,并录制了《首都文艺家郑子: 导演心中的英雄密码》进行宣讲)
来源:天之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