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面中,一名黑衣男子站在商场户外区域,脸部涂满黑色物质,胸前纸板上“强奸犯”三个大字触目惊心。
9月25日,一段拍摄于湖南娄底涟源市的视频引爆网络。
画面中,一名黑衣男子站在商场户外区域,脸部涂满黑色物质,胸前纸板上“强奸犯”三个大字触目惊心。
更令人不适的是,他腰间拴着绳子,另一端被另一男子牵着,如同古代游街示众的囚犯。
视频迅速发酵。
有网友辩解称这是“当地习俗”,孩子过周岁父亲就要被朋友戏弄;更多人则直指“不堪入目”“恶俗”。
随着舆论升温,娄底市文明办紧急回应:这绝非当地习俗,而是不良习气,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
事件的核心,在于有人试图用“习俗”为低俗行为开脱。
仔细推敲便会发现漏洞百出。
首先,当地文明办明确否认这是习俗;其次,将“强奸犯”这种严重刑事指控娱乐化,本身就踩中了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红线。
强奸是《刑法》明文规定的重罪,对受害者造成的是终身难以愈合的创伤。
将其转化为“喜庆”的玩笑,既消解了法律的严肃性,更伤害了真正的受害者。
这种行为的荒谬程度,不亚于在葬礼上放烟花,完全错置了场景与意义。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闹剧背后隐藏着陈腐的性别观念。
仿佛孩子出生,父亲就成了“立功”的“强奸犯”,而母亲的生育价值被简化为一个粗鄙的笑料。
这既是对男性的丑化,更是对女性的物化。
类似的低俗闹剧并非孤例。
就在近期:
陕西彬州,伴娘被胶带绑在单车上,遭强行亲吻;
山西阳泉,新娘被多人按在电线杆上用胶带捆绑。
这些事件共享同一套逻辑:以“热闹”为名,行侮辱之实。
当集体狂欢成为遮羞布,个体的尊严便被轻易牺牲。
从婚闹到生子庆祝,低俗行为反复出现,背后有多重原因。
其一,法不责众的心理作祟。
一旦被包装成“传统”,参与者便有了免责的错觉。
仿佛只要说一句“大家都是这么玩的”,任何出格行为都能被原谅。
其二,监管存在空白地带。
虽然2020年民政部已发布《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整治低俗婚闹,但对非婚宴场景的类似行为,约束力有限。
基层执法往往面临“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困境。
其三,社会容忍度有时过高。
不少人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心态,甚至用“开不起玩笑”来指责反抗者。
这种氛围下,受害者往往不敢发声,施暴者则愈加猖狂。
但已有地方做出了示范。
2023年,某主播策划“同时娶两个新娘”的摆拍视频,最终被治安处罚。
这表明,只要执法坚决,低俗闹剧完全能够被有效遏制。
要根治这一顽疾,需要多方合力。
法律法规应当更明确。
不妨将低俗婚闹、生子闹剧等纳入社会治安管理范畴,明确底线和罚则。
就像酒后驾车一样,只有让参与者付出实打实的代价,才能形成威慑。
舆论监督需要更给力。
每次类似事件曝光,都是公众教育的契机。
应当大力宣传文明庆祝的正面案例,让更多人意识到:真正的喜庆,是让每个人都感到被尊重。
个人觉悟亟待提高。
参加喜宴时,如果遇到越界行为,每个人都应当敢于说“不”。
朋友的真正意义,是互相成就而非互相羞辱。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认清一个原则:任何习俗,如果建立在践踏尊严的基础上,都不值得保留。
真正的传统,是那些能让人们更温暖、更团结的仪式,而不是打着传统旗号的精神暴力。
人逢喜事,难道就非得如此“上刑”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湖南这起事件,与其说是个别人的闹剧,不如说是整个社会的一面镜子。
它照出了一些人文明意识的缺失,也提醒我们:进步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无知,而是以陋习为荣的固执。
当喜庆成为伤害的借口,我们应该有勇气说:这样的“热闹”,我们不要也罢。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