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却藏着另一幅他的画像:中年的朱元璋端坐龙椅,面庞圆润,眉清目秀,鼻直唇厚,一派帝王威仪。
提起明太祖朱元璋,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那张“猪腰子脸”,下巴前凸,满脸麻子,五官组合得格外古怪。
汤唯主演的《大明风华》、姜文的《邪不压正》里,这张脸反复出现,甚至让人觉得他和演员廖凡有种莫名联系。
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却藏着另一幅他的画像:中年的朱元璋端坐龙椅,面庞圆润,眉清目秀,鼻直唇厚,一派帝王威仪。
这两张截然不同的脸,到底哪张才是真的?一开始我也以为那“猪腰子脸”才是真的,毕竟流传得太广了。
直到见过故宫的官方画像,才发现之前的认知可能全错了,这幅明代宫廷画师绘制的作品,记录的是朱元璋中年的标准样貌。
有人说宫廷画师肯定会美化,这话有道理,但“美化”和“篡改”是两码事,古代画师给皇帝画像,最多把皱纹画浅点、皮肤画光滑点,断然不敢改动核心五官。
改得面目全非可是欺君之罪,没人敢冒这个险,更关键的是,有文字记载能佐证。
明代官员张瀚在《松窗梦语》里写过,他亲眼见过朱元璋的晚年画像,描述是“眉秀目炬,鼻直脣長,面如满月”,和民间的怪异形象完全不同。
这说明早在明朝中期,就有两种朱元璋画像流传了,官方认可的一直是那张端正的脸。
那民间那张丑脸又是怎么来的?本来想不通,谁会故意把自己画丑?但结合朱元璋的出身一想,倒也有了头绪。
他是实打实的草根,放牛、当和尚、讨饭,一步步爬上皇位,这种极低起点的帝王,最需要证明自己“天命所归”,而非侥幸上位。
中国古代一直有“贵人异相”的说法,大人物总得和普通人长得不一样,刘邦被说“隆准而龙颜”,舜帝有“重瞳子”,这些异状都被当成天命的证明。
朱元璋的丑像,其实就是按这个逻辑造出来的,你看那前凸的下巴,被附会成“龙下颚”;满脸麻子,成了“满天星斗”,是星宿下凡的标志。
如此看来,这张丑脸根本不是丑化,而是一场“造神运动”的产物,官方场合用端正画像彰显威仪,民间用异相强化天命叙事,两种形象各有用途。
这种看似矛盾的操作,其实是帝王心术的体现,既稳住了朝堂,又说服了百姓,还有种说法,说这丑像是清朝故意散播的,目的是抹黑明朝。
这个猜想不是没道理,清朝作为异族入主中原,需要通过丑化前朝帝王来凸显自身统治的合理性。
把朱元璋塑造成相貌丑陋、性格残暴的人,自然能衬托出清朝的正统,但要说清朝是始作俑者,倒也未必。
张瀚的笔记已经证明,明朝中期就有民间异相了,清朝更可能是在这个基础上推波助澜,让丑像彻底取代俊像,成为大众的普遍认知。
毕竟改朝换代后,前朝的形象很容易被重新塑造,老实讲,现在纠结哪张脸更“像”,意义已经不大了。
故宫的画像和张瀚的记载,基本能确定朱元璋的真实相貌是端正威仪的,而那张丑脸,早已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它诞生于明初的造神需求,又在清朝的政治需求中被放大,背后藏着的是帝王权术、民间想象和王朝角力。
毫无疑问,历史人物的形象从来不是固定的,它会被不同时代的人,按不同的需求涂抹、修改。
朱元璋的两张脸,与其说是相貌悬案,不如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权力如何塑造认知,也照出了历史叙事的复杂性。
我们看的是画像,读的其实是画像背后的人心与时代。
来源:史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