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4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美育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团委联合组织的《南京照相馆》人大专场放映活动在明德堂顺利举办。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美育中心着力推进课程改革,强化美育思政引领,优化打造“光影中的党史”等课程品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本次活动邀请到《南京照相馆》
快门锁痕,相馆藏魂。
光影深处,山河有情。
9月24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美育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团委联合组织的《南京照相馆》人大专场放映活动在明德堂顺利举办。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美育中心着力推进课程改革,强化美育思政引领,优化打造“光影中的党史”等课程品牌,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本次活动邀请到《南京照相馆》编剧许渌洋,三山影视评论中心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讲师缴蕊,三山影视评论中心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先锋博士后李逸,与在场师生展开一场关于历史、创作与青年责任的对话,这既是一次浸润心灵的艺术熏陶,更是一堂“光影中的党史”美育思政大课。
影片放映
影片以“南京照相馆”为核心场景,串联起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平民史诗。馆主与学徒冒死冲洗记录日军暴行的胶片,普通市民在绝境中传递真相的火种。没有激昂的口号与宏大的英雄叙事,却让人大师生在细微情感共鸣中,真切触摸到苦难年代里中国人的坚韧与勇气。
交流分享
1
严谨为基,致敬抗日抗争
谈及《南京照相馆》的创作,许渌洋老师坦言这是自己首次涉足历史题材。但无论创作题材如何切换,对史实真实性的严谨考证、对叙事逻辑的流畅打磨,始终是作品立足的根本。许渌洋老师在创作中刻意避开宏大叙事,将镜头牢牢锁定南京城里的小人物,恰恰是这份小人物与大事件间的张力直击人心。人民的牺牲奉献从不是文字,“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人民将这份战争扛到了胜利,他们所流的血是最多的”。人民在战争中的挣扎与坚守扛起民族抗争的希望,聚焦普通人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平凡生命的致敬。
2
以史为锚,探寻当代坐标
互动环节,人大学子围绕历史认知、现实意义等角度提出疑问,许渌洋老师以“以史鉴今”为核心逐一回应,字里行间满是对青年担当的期许。
针对历史叙事的“过去将来时”,许渌洋老师提出,用“已知胜利”的视角回望“未知未来”的绝境,并非为了渲染宿命感,而是为了让青年读懂历史的动态价值。历史从不是封存在课本里的“过去完成时”,了解过去是为了在当下的选择中找到清晰方向,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时,能从先辈的坚守中汲取力量,在时代的浪潮中锚定前行的航向。
面对部分青年“不敢看沉重题材”的困惑,许渌洋老师给出了充满温度的解读。他认为,历史呈现的核心从来不是制造痛苦,而是传递穿越苦难的力量。青年对历史的理解,会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而不断深化,而每一次与历史的深度对话,都是一次精神的成长与升华。
活动最后,主持人李逸老师总结道:“电影结尾,大量历史照片与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交织——这告诉我们,历史不是遥远、静态的黑白照片,而是我们正在经历的、动态的生活。”这份“历史与当下的交织”,对人大人而言更具特殊分量。1937年,一边是南京城里平民用相机守护真相的抗争,一边是陕北公学在战火中诞生、以教育救国的坚守,两条看似平行的轨迹,实则都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寻找希望的精神缩影。
影像映历史,
青年探现实,
历史的重量终成前行力量!
来源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 中国人民大学研团工委
文字丨张睿骁
图片丨段艺伟 李坤泰
制作丨杨薏霏 张睿骁 陈嘉妮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