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谁是这两年互联网最“另类”的明星,那非谢孟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嘎子哥”莫属了。这个当年靠《小兵张嘎》走红的童星,这些年在演艺圈起起落落,却在短视频与商业祝福视频的赛道上,硬生生杀出了一条生路。
如果说谁是这两年互联网最“另类”的明星,那非谢孟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嘎子哥”莫属了。这个当年靠《小兵张嘎》走红的童星,这些年在演艺圈起起落落,却在短视频与商业祝福视频的赛道上,硬生生杀出了一条生路。
近日,一条关于嘎子哥的新闻又把他推上了热搜:自10月1日起,他的视频服务类价格将在原价基础上上调1.5倍。你没看错,1.5倍,不是象征性调个百分之十、二十,而是直接翻倍的节奏。
有人感慨:这波操作比房价都猛。有人则直接吐槽:“一个刚被行拘过的艺人,还敢涨价?是当网友的钱好骗吗?”
但最让人意外的是,面对媒体追问,合作公司北京壹拾年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竟然给了一个十分干脆的回答:属实。并且理直气壮地说,涨价是因为“市场关注度和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这逻辑听起来很魔幻:一个刚因为穿警服直播被行政拘留的明星,不仅没掉价,反而成了稀缺资源?
很多人可能没接触过这种业务。所谓明星祝福视频,说白了就是用户花钱请明星录制一段私人定制的视频——比如给孩子的生日祝福,公司年会的鼓劲讲话,甚至是结婚请明星来隔空送个祝福。
这事在国外早就成风气,美国有个平台叫 Cameo,你甚至能请NBA球星、好莱坞演员来录制一段短视频,收费从几十美元到几千美元不等。国内这几年,类似模式也逐渐兴起。
在互联网流量为王的时代,明星的“碎片化价值”被无限放大。哪怕一个不再是主流一线的艺人,只要有知名度、有标签,就能在短视频平台里变现。谢孟伟就属于典型案例:演艺作品没什么水花,但“嘎子哥”的人设深入人心,辨识度极高,于是成了祝福视频的热销角色。
这次争议的焦点,当然是谢孟伟此前因穿警服直播被行拘的事件。按理说,这种负面新闻足以让一个艺人的商业价值大打折扣。但现实却是,他的曝光度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在舆论场里被进一步放大。
说白了,这是一种“黑红也是红”的逻辑。对很多甲方来说,买的不是谢孟伟这个人,而是他的流量和热度。只要有人讨论,就能带话题;只要能带话题,就能带动传播。
这跟演唱会“黄牛票”一个道理:不管你骂票价有多贵,最后还是一票难求。明星祝福视频同样如此,行拘事件反而让他“涨粉”,变得更有话题性,于是公司趁机涨价,就显得合情合理。
问题来了:这种祝福视频的消费群体到底是谁?
一部分是真粉丝,觉得自己能花钱让童年偶像“喊自己名字”,这种仪式感值回票价。另一部分是公司客户,花个几千块买个明星祝福视频放在年会或者宣传里,既显得有面子,又能蹭流量。
但问题在于,涨价1.5倍的背后,其实是明星副业定价的野蛮生长。没有行业标准,没有价格监管,全凭明星和经纪公司一句话。今天谢孟伟能涨1.5倍,明天可能别的明星直接翻3倍。消费者是不是被收割,完全取决于是否有人心甘情愿掏钱。
说得直白点,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注意力生意”。明星的商业价值,不再由作品说话,而是由争议、热度、舆论发酵来推动。
谢孟伟涨价事件,其实是整个娱乐圈副业变现的一个缩影。过去,明星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影视剧片酬、综艺通告。但现在,随着资本退潮、监管收紧,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把副业当成主要收入渠道。
有人开火锅店、奶茶店,有人搞带货直播,还有人像谢孟伟一样,靠录制祝福视频挣钱。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残酷现实:明星的商业价值,正在从长周期的作品积累,转向短周期的流量兑现。今天你上热搜,明天你就能涨价;后天没人关注了,你的价格就可能掉下来。
这是一种高度不稳定的生态,但却是当下娱乐产业不得不接受的事实。
谢孟伟这波操作,或许会给其他明星提供一个样板:负面不一定是坏事,只要能把热度变现,就有价值。
这其实挺危险的。因为一旦这种逻辑被更多明星模仿,未来可能会出现“为了涨价,反而去制造争议”的现象。到时候,观众的注意力被进一步绑架,真正的优质作品反而被边缘化。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粉丝经济”正在进入一个畸形阶段。粉丝买单的门槛越来越高,明星收割的手法越来越直接。以前可能还需要靠一场演唱会、一部影视剧来证明价值,现在只需要一条视频。
谢孟伟涨价事件,让我们再次看到娱乐圈副业市场的“荒诞性”。一个刚被行拘过的明星,反而能借此涨价,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
这背后的逻辑很残酷:在注意力稀缺的今天,争议和热度就是最大的货币。而粉丝、客户是否愿意买单,决定了这门生意能走多远。
所以问题来了:明星祝福视频,到底是情怀的商品化,还是彻头彻尾的收割韭菜? 也许,答案只有等到市场真正冷静下来的那一天,才会揭晓。
来源:斌说Bin